最新消息:

媒体舆论的可怕(可怕到杀死一市场的人)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网络、舆论暴力相当可怕,其可怕程度甚于杀人。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受信息来源的限制,网络舆论与真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报道和传播的事件本身不够确切,有些甚至是谣言,而网络就成了这些谣言的“助推器”和“放大器",误导舆论走向。大多数网民面对此类消息,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大部分网民也很容易将个人情绪和倾向带入言论。此外,还产生了网络黑社会等利益群体利用网络操控舆论。

1、谣言四起误导网民

舆论并不总是积极、正确的,这其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消极、错误的舆论如谣言、谬理等负向舆论同样是舆论的一种,在社会中存在,并起着消极、负向的作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广泛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决定了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

谣言在网上传播已经成为一大社会景观,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例如2009年5月网民关注的杭州飙车案,人们质疑“70码”的同时也记住了散布“被告人胡斌是替身”的谣言的熊忠俊。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的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了公众舆论,扰乱了公共秩序,最后被依法行政拘留。再如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引发了民众的不安和恐慌。谣言在网上传播往往具有一呼百应的效果,而政治类的谣言则更具煽动性和破坏性,大多数网民缺乏理智判断,无形中推动了负向舆论的扩大,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2、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从2008年12月,由姜岩的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开始,网络言论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受到广泛重视。“网络暴力第一案”是网民言论不理智乃至升级到现实中暴力行为导致的,凸显了部分网民社会道德准则的扭曲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言论带有情绪性、非理性、偏激性、粗俗化、盲从性,而攻击、批判、谩骂性质的言论则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要部分。

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有:道德情感冷漠、个人隐私受到挑战、信息污染严重、虚假信息泛滥成灾、知识侵权行为盛行以及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破坏、网络教唆、网络暴力以及网络色情等等。不良网络舆论在整个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增加了网络监管难度

2009年12月2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一期节目“网络黑社会操控舆论,花五万元可左右法院判决”播出之后,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网络黑社会”的存在。亿万网民跟着网络黑社会的指挥棒贡献点击率,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和操纵,无意中也成为网络打手的工具,因此网络也要“打黑”。一些以“公关公司”或“营销公司”名义注册的公司,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维护等服务,甚至也能按客户指令进行密集发帖,诋毁、诽谤竞争对手。由于网络管理者不可能对因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这些都从不同程度造成了网络舆论形成的难以调控性,加大了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而在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空间的把关人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专业网站的把关和政府部门的把关都难以跟上网络舆论种种复杂因子变化的脚步。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作者|一朵

编辑|孟热热

天然翡翠一手源头价,仅限泰安,直播热卖中!

广告

本文为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离2018考研还剩115天

请仔细阅读来稿方式!!!

想要了解答题班的戳我戳我戳我,对就是戳我!

编者按:

在漫长而痛苦的备考过程中,不论我们读了多少书,不论我们背了多少遍笔记,不论我们是用什么样的独门绝技来复习,最后的目的只有一个——答题,得高分,录取。

真题与真相团队深谙这个真理。

4年以来,答题永远是我们最关注和擅长的领域。出书,答题班,模拟考,批改,讲评,围绕着这一系列重心工作,我们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无数的你们。

真题与真相团队

每周三的答题专栏——分析真题,详细批改,给出参考答案。

由本团队最温油的朵姐带领你们披荆斩棘,斩妖除魔。

来稿方式

【注意来稿方式有变,请仔细阅读!!!】

1.做完题目以后,请使用微博的“头条文章”,以文字的形式发出,同时在文中注明邮箱,并@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与真相和@一朵儿大王两个账号。

注:

1.一定要同时艾特两个账号!你只艾特一个的话,我都没法看到!不要艾特错了!艾特之间要空格!不要艾特不上!

2.一定要用文字的形式!你弄个图片长微博,我咋给你批注啊!!!!

3.正文中一定要留下邮箱!我批改好以后会用邮箱发给你。

Ps:上一期有的宝宝还设置了非粉丝只能阅读一半,我给你批个作业还得关注你咋地。。。

2.批改说明:以详细批注的方式,挑选出3份作业进行批改,下周三的专栏会放出2-3篇答案,供大家欣赏点评

3.挑选方式:第一名交的肯定给改!然后挑一个优秀作业!所以你们好好写!最后一份嘛,看心情,可能是你的名字和头像吸引了我,也可能是写的太烂!哈哈哈扎铁不?

4.截止日期:8月31日晚上12点前

一、本期真题

川普当选美国总统,社交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此为例分析社交媒体影响公众舆论的方式和特点。

(暨大,2017,学硕)

二、破题思路

为照顾方便使用流量的同学,

我们给出了音频+PPT,

请记得夸朵姐温油。

三、来稿修改

本期共挑选了三份批改过的答案供同学们参考。

作业一:

社交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发展的以“关系”为主要连接方式的媒体形式,其更多地是作为智能化web2.0场景下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社会的主要共同渠道,包括有Facebook、推特、微博、微信等。而公众舆论作为社会个体对某些重大事件的众意,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让声音放大,特朗普的竞选就是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的典型媒介事件,笔者将以此为例,从社交媒体影响公众舆论的方式与特点展开论述。

一、社交媒体影响公众舆论的方式

社交媒体作为网络环境下公众意见发声平台,有其全民性的高参与度、时效性得到保证的优势,但是由于其网络本身虚无性本质,(虚无性是特点,但是不是本质。)势必会有“虚假参与”的危机。

(一)风险社会中二次危机的易燃易爆

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到,信息超高速流动中,任何“负面信息”引爆的风险会大大提升。我们可以在特朗普的竞选看到一个微缩的“风险关系”,他与希拉里的对垒,寻找不利于对方的证据,如辩论时针锋相对。电视直播辩论,社交媒体实时更新讨论,若是某个问题没有得到明确解释便会立即在社交媒体中引发讨论,公众亦会对辩论主体的想法有所出入,通过两人每次辩论后实时民调的大幅变化得以体现。对方抓住的把柄已是“一次危机”,若是由于解释不清而引发社交媒体的讨论则为“二次危机”,实时性的特点使得社交媒体让危机充满了随时爆炸的可能。

(二)关系网络等下意见领袖的协同带动

学者裘莉詹森所说,“‘迷’都是潜在的疯子”。在“名人效应”下,其粉丝或多或少会受到领袖的克里斯马魅力的影响。如这次特朗普与希拉里的对垒中,双方都“拉拢”了不少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意见领袖,如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等为自己(为谁?)添砖加瓦,通过领袖在社交媒体的发言影响个体,进而影响舆论导向。

(三)全景敞视里集体狂欢的虚假参与

社交媒体是全天候时时事事直播的平台,尽管特朗普与希拉里打的火热,但是使用社交媒体的个体在“刷”的过程中有种自己在参与其中的“虚假感”,仅仅是点击、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没有去明确投票,社交媒体营造了“希拉里支持率高”的假象,舆论也整体偏向希拉里,但是最终却是特朗普获选,这一反转实则也是公众仅在虚假网络中火热实则投票率低的虚假参与体现,虚假的“舆论”与真实的投票被社交媒体割裂开来。

二、社交媒体影响公众舆论的特点

(一)互动增多、人人有参与资格

社交媒体的高参与度使得每个人都有参与其中的资格,传统意义上遥不可及的候选人特朗普甚至会亲子回复普通用户的问题,在某些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中得到首肯势必会推动问题的解决,这种“亲民”方式也有让舆论偏向的可能。(没话找话,可见你根本没有关注选举。太虚了)

(二)超高速传播、流言谣言防不胜防

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大多由网民自行制作发行,故而针对某些模糊事件公众声音得以发出的同时流言谣言亦会随之传播。例如特朗普竞选宣言中有针对“穆斯林”等移民政策,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充分解答,社交媒体中就不断有“特朗普驱逐‘非美人士’”的传言,且未第一时间否认,社交媒体上便有很多集体讨伐特兰普的声音,甚至蔓延到线下砸抢竞选会场的事件发生。(都是述,没有论)

(三)线上线下结合、引爆力强化

学者彭兰提出“引爆力”一词,指的是某些事件瞬间获得全民关注,成为谈资。社交媒体的参与人数之广使得候选人尽管在某些线下小规模的言论通过社交媒体即可引起轩然大波。例如两者的电视辩论,今年社交媒体代表Facebook首次全程直播,使得辩论的参与度上升、其辩论主题也好几天占据热搜榜,与以往线下拉票的全民关注不可同日而语。(还能再虚一点么。。。。)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基于关系网络的“高浓缩”叙事结构,使其对某些议题、事件在传播中的速度、参与度都极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交媒体带来的谣言流言、虚假参与、过度娱乐化等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在两个舆论场中起到打通链接的作用。

总评

几天不见你,理论性又提升了好多。乍看上去还是挺不错的。但是太明显了,你对特朗普选举根本不熟。但是也是生变硬凑了一些吧,也算为难你了。

所以这道题说明啥,光有理论,没有例子根本不行啊。。。。。

总分:13分(满分20)

作业二:

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许多人称特朗普为“社交媒体总统”(谁称?我怎么记得奥巴马也是社交媒体总统。。。),在传统的民意调查中,人们大多倾心于希拉里,传统媒体也认为希拉里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特朗普运用推特这样一种社交媒体,抓住人们对政治的不满的心理,将自己塑造了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最终赢得了选举,社交媒体成为了舆论形成的新的平台。它的互动性,平民性,真实性,连通性,也使得其不仅仅只是舆论的平台,更影响了舆论的方方面面。

1、社交媒体对呈现现实的一手性,真实性,信息传播中极强的互动性使其成为引发舆论的“主战场”。(没有更大的标题么?题干两个问啊)

①社交媒体中信息多样,人们成为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人人发声”使得社交媒体上信息充裕。相比于传统媒体,社交网站上的信息渠道容量大大增加,在社交媒体流通的信息量也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竞选期间,特朗普在推特上平均每天发送16条推文,(太虚了,废话)这在传统媒体上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②内容呈现形式丰富,发布主体平民化,由于社交媒体信息发布门槛较低,发布主体受限较少,信息内容丰富、真实、生动,感染力更强。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的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往往也使得信息能够迅速的引发舆论。(更虚)

③社交媒体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互动手段丰富,信息的传播往往伴随着意见和态度,人们能够就某事迅速展开讨论。(不能虚更多)

2、技术与社交媒体中的人际关系使得舆论形成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①群体的高同质化加速局部优势意见的形成。

社交媒体中,人们所处的群体往往处于高同质性的状态,较强的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使得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优势意见被突出彰显,劣势意见沉默,造成局部优势迅速形成。(没啥营养的抄书背书)

②病毒式传播,信息与意见扩散同时进行使得舆论形成时间缩短。

社交媒体自身的扁平化结构使得信息和与之相伴的观点呈现裂变式和病毒式传播,技术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只要信息内容或观点足有够吸引人,人们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再传播,并附加自己的意见,迅速扩大事实和意见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几种优势意见在互动讨论中迅速形成最终的舆论。(问题同上。。。)

3、意见领袖的可接触性,高互动性,使得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力增强。

社交媒体的即时互动使得意见领袖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留言,与其进行互动,意见领袖可对民意迅速做出回复,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意见领袖的后台行为前台化,往往也使得其更真实,就如同特朗普(终于看到主角的名字了)在推特上发布的一些粗俗的言论,但是人们认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政治机器,反而增强了其舆论引导能力。

社交媒体实际上已经代替(代替?)传统媒体起到了引发舆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社交媒体上呈现的舆论与以往的舆论相比也有一些独有的特点。

1、舆论的非理性增强,无序性增强。(非理性和无序性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怎么能并列呢)

一方面,复杂多样的发布主体,使得参与舆论的动机难以揣摩,一些人往往接着对问题的讨论来散布泄愤,非理性的内容,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推送,精准营销造成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体舆论的可怕(可怕到杀死一市场的人)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