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中国电视剧中出现的奇葩电视剧并不是广电总局的压制而导致的,而是编剧或者导演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口味和审美而去做的。中国现在很多人的观看电视剧的习惯很奇怪,比如大家都知道于正的剧都很狗血很奇葩,每个人都在骂,边骂边看,收视率上去了,网络点击量也上去了,微博讨论度也上去了,这就让编剧和投资方觉得有市场,就会继续拍这样的剧。而你说中国电视剧没有好剧吗,当然不是,我们也有好剧,但是他们的下场是什么样的。说今年山影出品的《北平无战事》整个电影质感,剧本也过硬,编剧刘和平花了7年时间才写出的剧,豆瓣评分8.8,剧中老戏骨云集,但是收视率却很少有破1.0,你说这是广电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包括还有一部好剧《红色》,基本就是靠口耳相传来传播了,知名度也不太高,但看过的都说是好剧。
说实话,为什么好剧不多,烂剧却充斥荧屏,还是利益作祟,如果观众真的觉得这些剧很烂,并且不去看,编剧导演投资方也就知道这种剧没有市场,自然不会再拍。可是太多人边骂边看,你说这怪广电总局还是怪编剧导演还是怪观众?
影视审查是社会热点话题,三天两头都会冒出来。一谈到审查,下一个话题就是分级。这两个问题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同一个问题。以前在知乎上写过不少关于分级制的看法,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谈这个话题了,争取把所有观点一次性说清楚。
首先,我对现阶段的中国能够实行任何意义上的分级制都不乐观。其次,我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退一万步,即使实行了所谓分级制,意义根本不大,或者说,绝对没有社会大众普遍期望的那么大。
要解释我的观点,需要说清楚两件事。
一、到底什么是分级制,分级制怎么来的,它和审查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二、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一元化体制下,电影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这决定了是否可能实行分级制,及实行后是否真的有意义。
关于第一个问题,没有必要在这里完整复习一遍西方国家的电影审查史。大家都对美国电影在六十年代用分级制取代审查制的过程比较熟悉。美国的电影审查发展模式不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模式,比如英国从1910年代起就有实行粗略的按观众年龄分级的制度,比美国早半个世纪,但美国的模式是其他国家参照最多的一种模式,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模式。美国模式最核心的一个关键,是先废除了制片法典(海斯法典),再才实行分级制。在美国人看来,这两者是不相容的。制片法典本质上是一种天主教伦理观,有人总结得好,说片厂时代的好莱坞,就是一门犹太人掌握的生意,把天主教神学思想贩卖给新教的美国。
电影审查的标准五花八门,但基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色情、暴力、道德、政治。
当然,在广义上,色情和暴力也都是道德问题,诲淫诲盗嘛。但这两者的地位非常特殊,因为它们和影像快感的生理机制息息相关,也就和电影的商业价值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切审查制度下,色情和暴力都是重中之重,需要提出来单独强调。
色情和暴力,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曾经是宗教和伦理问题,后来渐渐变成单纯的年龄问题。因为随着时代发展,风气开明,这些国家陆续都开始承认,成年人拥有享受色情和暴力内容的权利。
而道德和政治,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主要是关于言论自由的问题。
因此,随着社会风气日渐宽松,色情和暴力不再构成审查的问题;随着宪法开始承认电影是言论自由的主体(主要指美国),道德和政治也不再构成审查的问题,那么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全方位的严厉审查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剩下的唯一问题(「唯一」是简化的说法,当然没那么绝对),就只有色情和暴力的年龄问题了,这可以用分级来管束,于是,成年人获得了解放。
这就是西方国家能够用分级制代替审查制的原因。在这里,分级制发挥了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扩大电影的表达空间;二是引导未成年观众。
但是在中国,这个过程行不通,这就关系到最开始我提到的第二件事。
不管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已经多么开化,多么多元,但这个国家仍然贯彻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和思想一元化体制。这种体制决定了在中国实行分级制几乎不可能。
中国的电影审查,筛选的对象不外乎也是那几种:色情、暴力、道德、政治。
先看色情和暴力。
这种一元化体制从来没有承认过,成年人可以将色情和暴力作为一种娱乐来享受。至于为什么,这涉及到极权/后极权社会对待色情的普遍立场,超出了我们这个话题的范畴,我想不用仔细展开了,但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中国不存在任何合法消费色情内容的场所,电影没理由成为例外。
然后是道德和政治。
共产主义政党普遍提倡一种清教徒式的道德,这种名义上的道德洁癖和天主教会殊途同归,而和政教分离的西方国家不同,它的清教徒式道德观已经以行政手段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摆脱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于政治……我想都不需要分析了。
而且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主张电影的言论自由权,来摆脱审查对道德和政治内容的限制。这,同样是不言自明的。
也就是说,电影审查在中国将长期存在,而在这个基础上,叠加一个分级制度,我看不出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分析一下这种可能。
在当下的中国,即使出现分级制度,「政治题材」那个维度完全不用去想了,所以这个中国特色的分级制处理的顶多也就是色情和暴力这两个方向的问题。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我还是敢大胆断言,我们在当前电影中能够看到的色情和暴力尺度(偶尔露点,少许血腥),基本上就是体制所能允许的最大尺度,或许可以再将这个尺度放宽一点,回到八十年代某些国产片的水平(这个意思应该很多人都懂)。这决不意味着中国电影从此可以正大光明地处理色情和暴力内容,达到某些西方情色片,或九十年代香港三级片的尺度,那是做梦。理由我已陈述,在一元化的共产主义清教徒道德观下,不存在成年人和儿童的区别。色情和暴力,从来不是得到承认的合理消费需求。
因此,希望出台所谓分级制可以扩大电影创作的表达空间,我觉得是过于乐观了。
那么,这样的分级制,能n起到的也就是引导未成年观众的作用。我承认,当前的个别电影的确对未成年人来说,是有点超越尺度。但中国电影的表达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了,再在里面划分出几个年龄层次,这不是作茧自缚吗?即使有用,那也是一块「少儿不宜」的牌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那块牌子,曾经出现过,后来被禁用了。
上面说了很多,这就是我对推动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不热衷的原因。另外,就像我在关于广电总局的一个回答中说的,中国不存在单独的电影体制,它只是整个思想文化宣传体制的一个触角,单纯设想改进这个触角,几乎没有意义。或许有人会说,一点一点争取,有总比没有好。那么我会说,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我不相信存在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良这种可能,不论是电影体制,还是其他。
广电总局,限外令,控制海外剧的引进数量、播放时间等等。这是相当脑残的举措。
众所周知,当年中国经济加入WTO,就是为了打破闭关锁国、直面竞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但是广电总局却是另一副嘴脸,倒行逆施,不思进取,继续做井底之蛙,限制海外优秀文化的举措,其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影视剧的市场,让国内的一些烂剧也有生存空间,保证这些文化企业和编剧、导演、演员的利益,其实也就是保护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经济要改革开放、政治也要深化改革,唯独文化却继续固步自封,这样中国只能成为经济强国,却永远也不能成为文化强国。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广电限制了中国影视发展(是中国影视得不到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