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模拟媒介 数字媒介(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介的区别)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数字媒体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术语,其中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信息技术领域。

“押题之王”蓝皮书解读(四)你还只会说提升媒介素养吗?媒介素养到底是什么?

加壹新传考研

宝贝们晚上好!

上一期蓝皮书为大家解读了媒介融合专题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认真记笔记呢?

这期奶冻子为宝贝们划一个特殊的专题

——媒介素养与数字媒介素养

摘要

数字社会中,数字素养不仅是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还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环,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本报告提出,我国公民数字素养培育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以后数字素养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升加速,但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数字素养差距大,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大,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政府需尽快构建符合国情的数字素养发展框架,政府需要加强数字素养“软投入”以弥合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数字素养教育需全面渗透现有教学体系,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数字素养资源及平台建设等。

食用指南

媒介素养与数字媒介素养的考察方式比较固定:

一是,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形式去直接考察内容。这一块需要大家按照题型和分值自主安排答题的模块,比如问到数字媒介素养的名解可能仅需写到260—300字的体量,而问到论述则需要涵盖数字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应对之策,考法比较常规,但是必须要准备。

二是,作为对策类的部分模块出现,这是应用率最高的答题点。比如“如何应对反转新闻/谣言/技术的弊端”,大家通常都会想到提高媒介素养,但是媒介素养在当下新媒体时代包括哪些、需要从哪些方面提高、哪些学者对其提出了主要观点,这部分往往掌握甚少。

真题速递

谈谈你对于数字媒介素养的理解。(南师大 613 2019)

简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北邮334 2021)

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假新闻和谣言,如何提高媒介使用素养。(武大809 2021)

结合媒介素养研究的三阶段,论述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武理工 334 2021)

01媒介素养

按照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2、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3、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4、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5、对信息内容的质疑和批判能力;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02媒介素养研究的三个阶段

1、保护主义阶段

20世纪初至6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特点是对大众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持势不两立的批判态度,出于保护青少年成长的目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实践环节上,通常采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在价值上,有鄙视大众文化、推崇精英文化的色彩。

2、注重辨识能力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心的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形成区分媒介建构的“现实”与真实世界的能力。媒介素养研究开始承认大众文化的部分合理性,在研究和实践上,文本分析和出于“鉴别”目的的媒介体验教学成为主要方法和形式。

3、能动赋权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理念,包括了分辨、选择、评价媒体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通过理性对话监督影响媒体的能力,以及通过参加传播创造,积极推动传播过程民主参与能力。这个时期,保护主义教育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同时,媒介技术教育、媒介艺术教育,以及传播理念的民主教育,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03数字素养

1997年美国学者保罗·基尔斯特出版了《数字素养》一书,对人们对待数字信息需要具备何种的素养及能力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数字素养主要包括获取、理解与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具体包括网络搜索、超文本阅读、数字信息批判与整合等技能。他将数字素养描述为对数字时代信息的使用与理解,并强调了数字技术作为“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性。2004年,约拉姆·艾希特·阿尔卡莱提出数字素养包括图片—图像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信息素养、社会—情感素养、实时思考技能六大框架。

解读:数字素养与数字媒介素养之间略微有些差别,数字素养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而数字媒介素养其实质为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变体,理解为媒介素养的智能化趋势。因此,在考察数字媒介素养时,也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进行延伸拓宽。

这种拓宽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主体层面的拓宽,传统的媒介素养的主体仅局限于受众,而数字媒介素养的主体则包括了媒介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是涉及媒介信息生产闭环中的全部主体。

04中老年人数字素养情况

数字素养得分与年龄整体呈现倒“U”形关系。最高得分人群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90后”(21~30岁),其次为“80后”(31~40岁)、“00后”(20岁及以下)。伴随受访者年龄的增大,其数字素养得分逐步下降。老年人正遭遇“数字鸿沟”,折射出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的紧迫性。

据Quest Mobile公布,截至2020年5月,中国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移动设备活跃用户规模超过1亿,增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是移动网民重要增量来源。截至2020年12月,5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6.3%,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乡村中老年人群体成为我国数字素养水平洼地。我国数字素养水平在不同地区、年龄的人群中分布极为不均衡。总体分布规律为城市高于乡村、年轻人高于中老年人。综合来看,乡村中老年人群体的数字素养水平最低。

解读:中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是目前比较显著的困境,考察形式也比较多元。常见的考察方式:第一,与数字鸿沟相结合考察其传播学原理/应对之思;第二,以评论的形式考察中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比如疫情期间的“健康码”等材料。因此,上文数据以及“U”形关系就是很好的论据材料,避免让你的语言流于表面。

05我国数字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数字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水平低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公民数字素养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是起步晚。一方面,我国数字素养教育在历史连续性上存在断裂。我国在数字素养教育发展链条中缺失了若干重要环节,如公民媒介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等相关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对数字素养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即硬件建设普及率高,但硬件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致使相同教育层次的公民在数字素养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公民相比处于劣势。

2、官方缺乏数字素养发展评估指导框架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推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数字素养发展柜架,但我国的数字素养发展评估框架还迟迟没有推出。一是我国学界对于数字素养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二是目前对于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行动呈现零散分布、无组织状态,还远远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实践体系,从而在实践一线还无法反馈过多有价值、符合国情的数字素养发展框架建设建议。

3、学校教育中数字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数字素养教育在现行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境地。首先,我国教育的应试化倾向使得数字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被“主课”排挤。其次,对数字素养概念的模糊导致教育实施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区分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再次,在高校数字素养课程的开展多由图书馆负责,而图书馆不属于直接教学部门,在抽调人员进行培训时会力不从心。

4、老年人和特殊人群数字素养提升难度大

对于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数字素养提升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终端层面。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在终端设备使用方面与其他人群存在差异,如老年人对屏幕的特殊要求、盲人所使用的特殊上网设备等。其次是应用层面。目前的各类软硬件的功能及逻辑设计都以大众人群为主体,软硬件设计的适老化考虑不足,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大难题。

06提升数字素养的应对之思

1、政府需尽快出台数字素养发展评估指导框架

首先,积极吸取西方国家框架制定过程的宝贵经验。其次,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素养发展框架系统。最后,多元化因地制宜地推出相应层面的子框架及相关测评工具以面向多样主体,促进公民数字素养的全面发展。案例:欧盟曾经针对普通消费者、教育工作者、政府人员等推出相应的数字媒介素养框架。

2、加强数字素养“软投入”,缩小人群之间数字素养差异

首先,社区应该成为数字素养教育的先锋兵。其次,图书馆应逐渐变为普及公民数字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再次,学界在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注重基于中国现实的实证研究。最后,数字生活适老化、特殊化设计是提升中老年、特殊群体数字素养的关键。

3、全面纳入教学环节,渗透进入其他课程

首先,在教学体系的各层次教育中皆应增加独立课程的数量,提高课程内容质量,从课程设计、实施到考核各环节都要确保切实有效免于形式。其次,将数字素质教育纳入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之中,融入其他课程。提高应用数字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应将数字素养的内涵如获取数字信息、数字交流、创建数字内容、数字安全等能力分层次设计融入不同年级之中,并应进一步依据不同专业需求进行优化。最后,在社会教育阶段应针对公民的不同背景情况,展开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数字素养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普及。

4、鼓励扶持企业积极参与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建设

在政府全力推行普惠的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时,应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数字素养利益相关企业积极投入数字素养教育的资源及平台建设。企业有偿数字素养教育是有效的差异化补充。

媒介素养这一块的专题主要以实用性为主

理解难度并不高

今日思考题

“从新闻业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数字媒介素养

数字媒体和数字媒介主要存在以下区别:

1.概念:数字媒介是传播网络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它涉及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如动作、表情、语言、文字、符号等。数字媒体是从事网络新闻工作的专业机构,涵盖了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等过程。

2.范围:数字媒介包括的范围更广泛,涵盖了数字媒体,而数字媒体是数字媒介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应用。

总的来说,数字媒体和数字媒介在概念和范围上存在差异。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模拟媒介 数字媒介(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介的区别)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