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起源指艺术发生的根源,亦即最初的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很多,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德国作家席勒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游戏说”,德国考古学家雷拉克提出的“宗教魔法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奈勒、弗雷泽和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提出的“巫术说”,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依德提出的“心灵表现说”,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劳动说”等。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起源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都有合理的部分,但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的起源应该有其多元的因素,并非只有一两种简单的原因。我们只有仔细地分析诸种因素,研究它们之间关系,才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艺术起源的问题。
现代科学发现,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能量转换的生命系统,人们的欲求、需要、意志和情感等,是一种生命本质的表现;而人的外在行为,则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生命的本质表现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统一于人的本身。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艺术起源于人的生命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人的存在是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人的一切。离开了人本身,就没有艺术,更无从探讨艺术的起源。人之所以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是为了从自然界得到物质资料,以维持人的生命,这就是人类社会必须从事生产劳动的根据;而人之所以要通过各种手段表现自己,则是为了从客观世界中观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艺术和艺术科学之所以发生的根据。在艺术发展史上,考古学家发现最原始的艺术往往与表现生命现象有关。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的姿式语言阶段时,就已经有不少有关女姓的雕像和绘画了,而且还往往突出女性的特征,强调人的生殖功能,这无疑是一种生命本质的表现。某些原始的舞蹈,其动机在于性爱的冲动,表现在求偶过程中的渴望和满足,这无疑也是一种生命本质的表现。
然而,作为艺术起源的主要因素的人类生命的向力,还只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精神冲动。这种力量必然要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转化为实践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万古常新的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极其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这时,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日益丰富,艺术活动作为与物质生产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另一种活动形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人的生命本质的表现是内在动机,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外在反映。没有内在动机,人的实践活动就丧失了目的和指向;没有实践活动,人的内在动机就无法表现。人的生命本质决定了实践活动的意义,而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不断地丰富生命本质的内涵,不断强化生命本质的向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才使人类社会的艺术得以发生,并且促进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既然艺术起源于人的生命本质表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那么,艺术发展也就不能不受到这两者的制约。人的生命向力的不断升华,人的身心器官的不断健全,以及人的意识活动的不断丰富,导致了人的精神需求包括审美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提高。这种审美需求的扩大和提高,是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根据和直接导因。而艺术发展的实现,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艺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艺术的发展和变化,受到了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艺术发展和变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宗教、法律、道德等,对艺术发展和变化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总之,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艺术,它的发展是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的。
关于中国美术的原始起源
--------------------------------------------------------------------------------
对于人类绘画艺术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国内外有“游戏说”、“宗教说”、“摹仿说”、“潜意识说”、“天性说”等等多种学说。从整体上分析,这些学说其中大部分属于观念的学说。缺乏具体的绘画作品的实证,有些虽然提出原始美术作品作为证据,但其作品的年代大都远远晚于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旧石器时代。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沉潜下来,认真地分析历史和现代艺术作品和阅读历史和现代艺术理论,那么,旧石器时代石器作为最古的美术作品完全有站的住脚的充分理由。而且,我们可以完全有信心地得出如下结果:中国美术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源起而发展下来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形态开始发展的,中国美术也是这样。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主要使用打造石器向大自然展开艰苦卓越抗争的漫长时代。旧石器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发展的测量器,也好似人类造型能力发展的指示物。因此要了解造型艺术的历史就必须从旧石器造型的发展他起。
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前段的石器造型,这是指早期猿人制作的石器。元谋猿人用石英制作粗糙的刮削器。山西芮城西侯度早更新世中部地层中发现具有初步类型分化的石器,是用比较大的石片,用单向打击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西侯度石器的发现证实了我国有十分悠久的石片技术传统。我过旧石器时代初期后段,蓝田猿人制作的石器类型增多,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形状渐渐趋向规整。在《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中载:浙江安吉上马炊旧石器遗址,出土一百余件石制品。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华东乃至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中都是罕见的。其年代可能始于距今50万~ 60万年前,背面片疤和台面后缘可见修理痕迹,显示当时的石片技术已相当娴熟。
到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制作的石器,石器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其中大荔人的刮削器,器型很小,开启了后来小型石器的先河。他们选择石材注意用料用色,为出现石器准备了条件。山西省汾河流域丁村人的石器继承了早期石器的石片技术传统,这时制作的三棱大尖状器,锋尖锐利,三棱棉队称,器型厚重,显示了古人的高度技巧。晋北地区许家窑人的石器,型体变小,形状对称,原料中出现了少量色彩优美的玛瑙。
到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晚期智人制作的石器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方法,更加使石器种类增加,形状更为均匀对称,刃部更为锐利。例如,宁夏灵武水洞的尖状器以器型周正对称而著称,山西朔县峙峪以及河北原虎头梁遗址的部分小型石器以色彩缤纷之石髓、玉髓为原料,中间穿孔做装饰品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一枚骨针,加工精致,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发现大量钻孔石坠、石珠、磨孔海蛰壳、钻孔兽牙、青鱼眼上骨等佩饰物,在骨骼化石上还发现尸骨旁撒有赤铁矿红色粉末。
以上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有着脉络清楚、源远流长的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终于产生了加工精致、类型丰富、色彩鲜明、形式对称的打制石器。这些劳动工具在功利前提下,实际上是体现着一定程度的装饰活动。我们远古祖先的造型技能与审美观念,就是这样从制作劳动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锻炼培养起来的。由于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改善,人们终于开始了独立于物质生产之外的精神生产。为了美化自身和美化生活而制作了装饰品,并且使用燃料。
探索和了解艺术的起源,对我们今人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意义。寻本溯源,探究人类对美的初始需求,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今人的造型技能和审美观念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高华水平。精神的审美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必然对美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
先秦、秦汉美术
(一)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艺术、玉器雕刻等方面。
1、青铜器艺术
先秦青铜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达到繁盛,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物。
青铜器的造型庄重典雅,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青铜器纹饰富于时代特征,主要有兽面纹,凤鸟纹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商代青铜器具有酒器多、铭文短、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密雄奇的特征。代表《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
西周青铜器延续商代风格,食器增多,铭文加长,中后期的造型与纹饰开始趋于简率,出现了朴实舒畅的明朗风格。代表《毛公鼎》
春秋青铜器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模印、失蜡等新工艺,形成了形制奇巧富丽、纹饰繁密剔透的特征。代表《莲鹤方壶》
战国青铜器以日用品为主,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风格。
2、玉石雕刻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从石器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商周玉器有“礼玉”“佩玉”等。
3、战国帛画
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二)秦汉美术
秦朝与两汉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和发展的时期。秦汉统治集团将雕塑和绘画作品用于政治思想教化,具有宣扬统治者功业,表彰功臣,显示王权威严等功能。
1、秦汉雕塑
秦汉雕塑使统治者宣扬威严,统一人民意志,昭示后代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1)秦兵马俑发现于陕西临潼西杨村。秦兵马俑是秦代近卫军的写照,起着守卫陵园的象征作用,其非凡的气势和规模,体现出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兵马俑利用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空前的数量,形成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使人产生畏而难忘的印象。
(2)汉代石刻
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雕像,是陕西长安常家庄北的牵牛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像。
霍去病墓石刻共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等14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是一座富有意境的英雄纪念碑。代表《马踏匈奴》
(3)汉代陶俑
俑是古代用于殉葬的物品。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盛行,题材多是卫士、奴仆、乐舞伎或牲畜等。代表: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盘》。东汉作品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
(4)青铜铸像
《马踏飞燕》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出土。雕塑将奔马飞鸟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鸟的疾飞衬托马的神速,构思巧妙,造型精美,富于想象力。奔马的重心通过一足集中在鸟背上,达到力学上的平衡稳定。
2、汉代绘画
汉代绘画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1、社会生活。2、古圣先贤。3、神仙灵异。题材内容包罗万象,目的只是劝善戒恶,宣扬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汉代的绘画以帛画和墓室壁画最具代表性。
马王堆汉墓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和3号墓。在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T形旌幡帛画。画面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画中神禽异兽,姿态矫健生动,富有奇特的想象力,画面勾线挺拔,线条流畅韵致,设色庄重典雅,以暖色为基调产生诡异、华丽的效果。
汉代墓室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代表:望都一号东汉墓壁画,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
3、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实例很少,故称汉画像石。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画像砖的艺术高峰期为东汉。
画像石重要作品: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
画像砖重要作品:《弋射收获》《荷塘渔猎》
4、秦汉工艺美术
汉代青铜工艺向着世俗日用方向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和铜灯。
《长信宫灯》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作为灯具,它有独特的实用功能。作为工艺雕塑,它设计精巧,宫女造型优美,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
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
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
4巫术说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艺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艺术与儿童的艺术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了解人类艺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艺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用自己的话简述美术起源(美术的起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