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是网络传媒发展的必然结果。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对与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媒介对于现代社会具有传播信息的作用。例如《人民日报》每天早上六点左右都会在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一篇《来了,新闻早班车》的消息,为受众提供新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它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举个例子,有个厂子,最开始是人工制作衣服,随着厂子越做越大,进了几台机器,由机器生产,除此之外此厂子还生产鞋、手表、项链等,你要买衣服,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厂子有衣服卖,根本不用去了解它还生产鞋、手表、项链等。所以媒介即技术,技术即信息,媒介即信息。
社交媒介对现代社会具有监督社会的作用。网络反腐、微博打拐、人肉搜索都是网络监督社会的表现,比如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对网络上的就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进行监督,比如某公司对某山区进行捐助,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公众可以跟踪监督,这就像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例如,利用社交媒介微博时,在搜索某一新闻,会出现集文字、图片等为一体的各种消息,是你感官和感觉的延伸。
社交媒介对现代社会具有提供娱乐的作用。我们平时看电视、看书、谈话、广播等都属于娱乐方式,而麦克卢汉就媒介的分类提出了“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两个著名的概念。对于这两个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小明在看一本书,书是属于“热媒介”,受众参与度低,小明不需要跟别人互动,不需要听,他只需要安安静静的坐在桌前看就可以,而且书的信息量大,清晰度也高;而作为“冷媒介”的电视则不同,小红在看一档肥皂剧,她可以一边跟旁边的人说话,一边吃东西,再回头看电视剧的时候动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前几分钟发生了什么,因为“冷媒介”需要调动受众的参与度,但是其信息量小。所以,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随着社交媒介日趋成熟,社交媒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在不停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媒介说得具体点、就是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被称为新摩尔定律。据统计,1999年底,全球已有2.6亿多互联网用户,956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2400多亿美元;中国已890万互联网用户,1.5万个站点。预计3年后,全球将有5亿因特网用户,2100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1.3万亿美元;中国因特网用户将达到3700万户,5万个站点。而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信息科学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网络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4、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第二,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基础。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一,通过网络体系,人类的观念大大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按照共同利益协调行为。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第三,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总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由它引发的社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而作为时代的引领着,我们中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充分掌握这门技术,为中国的腾飞,以至于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完善答案
【答案】:新媒介是指伴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最典型的是互联网络,网上的电子邮件、及时通信、论坛等具有充分的互动功能。新技术也在推动传统媒介改善反馈机制。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多媒体加网络,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代名词。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采用,极大丰富了媒介资源。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新媒介的这些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总之,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试论新媒介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