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就是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扩展资料
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然后传播的过程。有两点需要强调,一个人数众多,一个是自发的传播,如果缺乏这两点因素的任何一点就不会构成社交媒体的范畴。
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如果网络不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社交媒体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失去了根基。
意义(Meaning)和链接(Meaning)是所有社交媒体生存的两个关键因素。随着人们组织信息以及寻找与自己相关网络难度的增大,这两个要素被逐渐淡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交媒体
媒介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研究媒介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学科。
《媒介社会学》属社会学分支专著类图书,本书原作者戴维.巴勒特是英国埃塞克斯劳顿学院的讲师,媒体社会学也是他的课题研究成果。这本书是八十年代传入中国的较早关于媒体、传播学的图书。
在书中,作者运用大量的调查实例、数据及图表,叙述了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并对传播媒介的作用以及社会对媒介的影响做了系统分析,提出颇有见地的论点,是一本很值得一谈的社会学专著。并在1988年4月28日译制完成。
扩展资料
按照美国媒介社会学家迈克尔·舒德森的说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对新闻传媒的研究大体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
第一,宏观视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关注是的媒介和新闻生产系统与国家权力和资本机制的关系;
第二,中观的新闻职业和传媒机构的组织社会学。这一视角的研究从新闻生产的常规机制、媒介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形态和身份意识的建构、媒介的组织化信息生产活动与现实的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等维度出发分析媒介机构的运作逻辑;
第三,文化视角,突出强调广泛的文化价值、传统和表征系统对媒介运作及其意义建构过程的影响。
关于媒介社会学的不同范式在思想史或学术史意义上的差异,也随着一系列媒介社会学经典著作的译介,近年来成为中文学界持续关注的议题。但中文学界对媒介社会学不同理论方法传统的讨论,总体上呈现出集中关注美国传统而对美国之外的研究关注不够的倾向。
同时,由于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的经典文本大多局限于舒德森所说的第二种范式,即新闻生产的机构视角,故而对美国传统的过分关注也导致中文学界的讨论局限在新闻生产和媒介组织的范围之内,而对其他视角的关注不足。
其结果是,研究议题和研究范围广阔的媒介社会学被窄化为以机构和职业活动为核心的狭义的新闻生产社会学。
本土媒介组织运作的现实所引发的问题性和期待与外来的美国媒介社会学知识资源的结合,共同导致了本土媒介社会学学术焦点对某些传统的放大和对其他路径的遮蔽。但随着新闻生产所处的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动,传统新闻生产研究所依赖的社会条件、理论预设和方法路径都面临着危机和重构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引入替代性的学术视角和理论资源来平衡这种以美国和媒体组织或从业者为中心的论述倾向。
本文的意图在于以文化研究的灵魂人物、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在媒介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为主要考察对象,由此透析媒介社会学的文化研究路径的理论和方法特征以及与其他范式的差异,从而试图平衡中文学界对媒介社会学研究不同范式关注的失衡倾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媒介社会学
当今,大众传媒正在逐渐超越信息交流这一最初的功能,开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价值观,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亦愈加强烈。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大众媒介产生了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日益渗透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媒介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能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途径和体验方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媒介利用它的影响力改变我们的意见并影响社会变化。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什么是媒介社会(什么是社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