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主要研究内容是服装与着装人、环境融为一体的综合美感效果。服装的综合美可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①个性美。是服装与着装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产生的美。②流行美。是服装与着装人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③内在美。是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④外在美。是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在上述4个方面美的作用下产生的美,如服装与身体辅成的姿态美;服装的结构线条与体型辅成的构成美;材料品质、组织、肌理辅成的材质美,服装颜色与肤色辅成的色彩美;造型、款式、纹样等产生的艺术美;工艺、技术等产生的技巧美;佩饰、配件衬托的装饰美;服装与帽、手套、鞋、袜穿戴物品形成的整体美;服装与人的长相及修饰打扮产生的化妆美;服装的功能与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工具、对象相适应的实用美。
实践美学实践观点的美学。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探讨美学问题的美学思想。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黑格尔认为人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现实,然后使自我在外在事物中复现出来,成为感性的显现,这就是美。马克思、恩科斯、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类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历史和人本身,也创造了美。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中国一些美学家针对“美是主观”说、“美是在事物自然属性”说,阐发了实践美学的理论。认为应从人类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中来探讨美的本质,使自然人化,自然才美,并具有客观社会性,美是人的实践产物;人通过实践使人成为审美的主体,形成审美意识,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技术美学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
技术美学是随本世纪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美学应用学科,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它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因而又称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运用于建筑、运输、商业、农业、外贸和服务等行业。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建议用“技术美学”这一名称,从此,这一名称被广泛应用,并为国际组织所承认,1957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组织,确定为国际技术美学协会。技术美学这一名称在中国也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其中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建筑美学、设计美学等内容。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技术美学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中的美学问题,也就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等问题。它研究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主观因素如何积极地作用于劳动者,以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也研究运用美学原则改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等客观因素如何使劳动者产生审美情感,以提高劳动热情和效率。另一方面是研究劳动生产中与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即“迪扎因”(desigr)问题。“迪扎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的技术美学的重要术语。它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劳动生产的经济、实用、美观和工艺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涉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且还涉及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
对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主体——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客观世界的审美创造也是人的审美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因此,技术美学的研究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的审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的境界不断升华。
艺术设计美学
设计艺术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其研究对象包括设计艺术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计划、构思过程、设计方法到设计的技术、制造;从物的实用功能到设计的文化品位、表现形式风格等;从造物的形态到造物的思想与理想;从审美时尚到市场消费等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的研究。
(一)功能之美
产品的实用功能虽然与其自身的功能美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实用功能却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它的审美评价,实用甚至可以转化为审美。“功能美”最本质的内容是实用的功能美,即明确表现功能的东西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潮不仅使设计摆脱了和纠正了18、19世纪以来重外在形式不注重产品内在功能的偏向,同时也创立了一种简洁、明快具有现代审美感性和时代性的新风格,深刻发掘了来自功能结构的美
(二)材料之美
因为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艺手段,即所谓“材美工巧”,各种材料在表现上各有各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器物的功能与审美。手工产品,人利用双手亲自去接触材料,用心去感悟、探究材料的性能、质感、特征,扬长避短地按照其性能显示其材质。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的成就之一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材质的质地美。不同的器物,在选材、表现手法、加工技术、制作工艺以及精神价值上都各具特点,在因材施技中,最终达到传递视觉美的信息,形成物与人的亲密无间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高度统一。
当今,材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它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往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关键也取决于材料。当然,现代工业设计更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持。在现代设计中,特别强调产品结构和环境设计中的装饰构件在形态、质感、色彩、肌理甚至光影效果上的处理,充分显示出高科技材料的特性。只有运用适当的技巧去处理适当的材料,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需要,并获得纯真和美的效果。
(三)技术之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是相伴而生的另一种审美形态。两者具有不同质的内涵和规定性。技术美是从其审美价值的本源和构成形态上作出的界定,而功能美则是从其审美价值的表现和效用形态上作出的界定。
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较之于一般美的哲学的思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它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四)科学之美
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理智的美。如果从形态学角度作表态考察,可分为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公式美)和科学产品美。如果从创造学角度做动态考察,又可分为科学理论创造之美和科学实验之美。科学美不仅体现于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显现在科学创造过程之中。
科学美是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这一点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独特性。科学美绝不是“自在之物”,它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科学美所显现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但它不是外在的、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五)装饰之美
艺术的起源,应当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在艺术史上,装饰艺术这条线一直没有中断过。手工业时代的造物设计,主要通过描摹自然形态的纹样来对物品的外形作装饰性处理.工业革命时期,如工艺美术运动斗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则主要围绕装饰与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从视觉美学到功能美学的观念更新,表现为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进行。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因此,装饰艺术对于造型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如下:
一、视觉传达概述
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利用视觉特殊符号并通过视觉媒介进行信息表现和传达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是一门创作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符合艺术的很多特征,通过创造性设计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对美的需求。
视觉传达有两个基本概念需要掌握,分别是"视觉符号"和"传达"。视觉传达还需要传播媒介,媒介往往具有一定的传达的功能,比如报纸,广告、多媒体等等,这些都是视觉传达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载体也越来越丰富。“传达”,是指传达者通过视觉符号把信息传达给接受者的过程,包括“传递对象”、"影响效果"“传递内容"等。
二、视觉传达的发展
视觉传达的起源是源于人类开始思考,但是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思考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才有了以后的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可能性,后来人们结绳记事,把重要的事件用绳结记录下来,慢慢的人们学会了用一些工具在墙上学会了图画,图腾,标志,后来有了现代的文字出现,文字成为视觉传达的重要载体。
三、视觉传达设计要素
视觉传达设计基本构成要素有:色彩要素、文字要素、图形要素等,视觉传达的范围涵盖是比较广的,它源于平面,但又不等同于平面,二维空间、三维空对象都是视觉传达的设计范围,各个要素之间的合理搭配与设计也是视觉传达的重要环节,我们称之为编排。编排可以通过各种视觉要素如:文字、图形、色彩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并赋予新的价值和美学语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怎么理解现代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