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设计美学是一种什么科学(什么叫设计美学)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设计美学是指在设计领域中所涉及的美学原理和审美标准,旨在诠释人们对美感、形式和结构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一种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方面对物品或环境进行评价和判断的学科。

设计美学包括了许多方面,如色彩、形状、比例、线条、纹理、材质、空间分布、光影效果等。其中色彩学是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并与其他设计元素产生联动作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同时,在设计美学中,还需要考虑到产品或环境的目的和使用者的需求,以便在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之间达到平衡。例如,产品的外观设计需要符合其使用场景和目标用户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获得市场认可并提升产品价值。

总之,设计美学是一种关于美的审美思想和实践,是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但他们关于美的观点、见解常常和他们关于真、善的认识混在一起,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附庸。另外,当时也没有一部美学专著。思想家们的美学观点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以前。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故此,美学学科诞生,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国普鲁士哈利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则应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1750年鲍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来称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他的这部著作就被当作历史上的第一部美学专著。二是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何以与感性认识相关?鲍姆嘉登的老师的老师、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对此有一段生动的解释,他说:画家和其他艺术家们对于什么好和什么不好,尽管很清楚地意识到,却往往不能替他们的这种审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问到他们,他们就会回答说,他们不欢喜的那种作品缺乏一点"我说不出来的什么"。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却说不出个中缘由,在莱布尼兹和鲍姆嘉登看来就属于一种模糊的、混乱的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德国古典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近现代美学三个重要阶段。

在德国古典美学阶段,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卓有贡献,形成了美学学科产生以来第一个,也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称于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康德之后,黑格尔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到了顶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前的西方各美学思潮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虽不曾写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其他许多著作中论及了大量的美学问题,尤其是他把实验的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把关于美的探讨建立在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基础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发展流派纷呈,但总的来说有一重要倾向,即逐渐脱离了"美是什么"的纯哲学讨论,而侧重于"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如何"这种审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学逐渐变成一种经验描述科学。这便是美学史上所说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历史转型。20世纪的美学更是形成一股强烈的反传统潮流。它一方面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和对经验实证方法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和对人的非理性的张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主义美学与人本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近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学思潮有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英国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杜威的"经验美学"、意大利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英国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李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论以及后来的分析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接受美学等等。

研究对象

尽管鲍姆嘉登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美学的研究对象,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学术界获得一致响应。鲍姆嘉登之后,“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一直是一个引起热烈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基本形成了三种倾向性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我们基本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因为以美本身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一来比较符合美学学科的性质;二来无论是艺术还是审美经验的解释,都有赖于美本身的解释。但传统思辨美学把对美本身的研究置于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中,套用技术理性的方法,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其最终结果只会象现代西方美学那样导致美学学科本身的危机和消解。

与其他学科关系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研究任务

美学的研究任务除了它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美学是一门超世俗功利的学问,它反映了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但它又与哲学不同,它把这种终极关怀和追求溶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打动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当今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离形而上,这无论于社会还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担忧的。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研究方法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

美的本质

美是什么?

这是来自柏拉图的发问。正是这一问,开启了全部美学的历史,它作为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激励着历代美学家、哲学们进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探讨:

1.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从客观精神方面的探讨:柏拉图、普罗丁、黑格尔

从主观精神方面的探讨:休莫、康德、一些现代美学家

2.从物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从精神和物质统一方面探讨美的本质: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中国古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中国古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说”,即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事物与人之间形状、习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观化、自然化。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比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

问题:美的本质问题是否是一个问题?是!应如何探讨?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诗歌中形象的朔造: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更阑静,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奥孔》等

3.绘画作品:《蒙娜丽莎》等

4.音乐作品:《田园》、《如歌的行板》等

5.小说:《红楼梦》、《西游记》、《家》、《春》、《秋》等

6.戏剧:《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学理论的美:

公式,概念、理论等的美在何处?(李政道等对美的讨论)

它们必须它们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并且为人所感知,方可成为美的对象。(赵鑫珊有关论说)

二、感染性

美直接诉诸人的情感,或喜爱、或激动、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获得一中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配乐诗朗诵:[匈牙利]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

[俄国]西蒙诺夫:《等着我吧…》

音乐片段: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东西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他体现了人的东西,尤其是体现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观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观物性因素,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审美愉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事物,而不是那个事物作为美的对象。

艺术设计美学

设计艺术美学是从审美的角度认识设计、理解设计。其研究对象包括设计艺术的所有领域,从产品到设计计划、构思过程、设计方法到设计的技术、制造;从物的实用功能到设计的文化品位、表现形式风格等;从造物的形态到造物的思想与理想;从审美时尚到市场消费等多种价值尤其是审美价值的研究。

(一)功能之美

产品的实用功能虽然与其自身的功能美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但实用功能却直接影响着主体对它的审美评价,实用甚至可以转化为审美。“功能美”最本质的内容是实用的功能美,即明确表现功能的东西就是美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潮不仅使设计摆脱了和纠正了18、19世纪以来重外在形式不注重产品内在功能的偏向,同时也创立了一种简洁、明快具有现代审美感性和时代性的新风格,深刻发掘了来自功能结构的美

(二)材料之美

因为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艺手段,即所谓“材美工巧”,各种材料在表现上各有各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器物的功能与审美。手工产品,人利用双手亲自去接触材料,用心去感悟、探究材料的性能、质感、特征,扬长避短地按照其性能显示其材质。中国古代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的成就之一就是很好地体现了材质的质地美。不同的器物,在选材、表现手法、加工技术、制作工艺以及精神价值上都各具特点,在因材施技中,最终达到传递视觉美的信息,形成物与人的亲密无间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高度统一。

当今,材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它作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往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一项新的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关键也取决于材料。当然,现代工业设计更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持。在现代设计中,特别强调产品结构和环境设计中的装饰构件在形态、质感、色彩、肌理甚至光影效果上的处理,充分显示出高科技材料的特性。只有运用适当的技巧去处理适当的材料,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需要,并获得纯真和美的效果。

(三)技术之美

技术美与功能美是相伴而生的另一种审美形态。两者具有不同质的内涵和规定性。技术美是从其审美价值的本源和构成形态上作出的界定,而功能美则是从其审美价值的表现和效用形态上作出的界定。

技术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较之于一般美的哲学的思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应用性。它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美学问题的应用美学学科,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相并列,构成了美学的三大应用学科。

技术美学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技术美学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设计观念在美学上的哲学概括。技术美学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各种技术科学知识。

(四)科学之美

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理智的美。如果从形态学角度作表态考察,可分为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公式美)和科学产品美。如果从创造学角度做动态考察,又可分为科学理论创造之美和科学实验之美。科学美不仅体现于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显现在科学创造过程之中。

科学美是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这一点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独特性。科学美绝不是“自在之物”,它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科学美所显现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但它不是外在的、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五)装饰之美

艺术的起源,应当说是以装饰的出现为标志。在艺术史上,装饰艺术这条线一直没有中断过。手工业时代的造物设计,主要通过描摹自然形态的纹样来对物品的外形作装饰性处理.工业革命时期,如工艺美术运动斗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运动等,则主要围绕装饰与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从视觉美学到功能美学的观念更新,表现为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进行。

装饰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因此,装饰艺术对于造型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设计美学是一种什么科学(什么叫设计美学)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