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趋于多元化:
与现代设计的多元化相呼应,从“产品符号”、“商品美学”到“设计先驱”、“绿色设计”,设计批评理论到发展也趋于多元化。然而,各种各样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迅速地吸收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使设计批评在观念上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传统科学的根本原则,即秩序、简单、稳定,已被新的科学世界观所抛弃、取面代之的是新的准则,即混乱、复杂、变化,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刚好吻合了这一规律。
1、“产品符号”:
(1)“产品符号”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工业设计师广泛使用,然而符号学的设计批评在70年代已经十分盛行。罗兰·巴特致力于揭示对象、环境及事件的社会心理功能,认为它们含有很多涵义和大得多的力量。被用于商业行为和设计批评中。
(2)朱迪丝·威廉逊连载的《广告解码》在广告设计界引起轰动,计由此走向成熟老练。
(3)符号学应用在工业设计的批评中,它提醒设计家有意识地将产品的个性特征寓于其色彩、造型、质感、体积的设计中;从而使产品具有比使用功能更多一层的含义。由于这样这样有意识地为产品植入丰富的内涵,产品所引发的广泛联想缩短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2、“商品美学”:
(1)20世纪70年代,“商品美学”的命题成为设计界的热门话题,批评家宣称它应取代过去的“生产美学”。设计师为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必须将产品的功能和作品纳入商品范畴来对待。商品美学分析了商品的双重价值——需求价值和交换价值,设计应借助双重价值唤起人们的购求欲望。
(2)重要的是设计表达的价值:商品美学认为是产品和广告塑造、规范、刺激以至于生产了消费者的需要;设计具有极为有力的能动构造作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
3、‘设计先决”:
(1)20世纪80年代欧洲出规了一种设计批评的潮流,它有两个不同说法,叫“先驱设计”或“软”设计。
(2)抨击了工业产品和建筑有意排斥美学和感官愉悦的状况,认为由于建筑和设计依然把二度空间草图作为完成手段,这样产品或环境的“客观性”似乎牺牲了主观性,包括感官上的光、热、声音、湿度等等无法简单地指出的性能,因此,“先驱设计”指在探寻高技术变化多端的潜能,以形成灵活的、适度的感觉空间。
(3)“软”设计理论:设计的发展同科学的发展是相一致的,设计领域再也不以“物体”和“产品”为核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程,是依靠设计的使用者的响应而发生的一种过程。“设计在后机械时代的作用是使人人都能都能介入设计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抛弃传统的美学观点,使设计成为一个社会服务过程。
20世纪80年代,“绿色设计”认为通过设计及消费“绿色”产品可以改善环境状况,甚至提出“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材料的使用,对“有计划商品废止制”的态度,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设计师们必须面对的题目。
从如上诸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与当代设计的多元化相呼应,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也趋于多元化。传统科学的根本原则,即秩序、简单、稳定,已被新的科学世界观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准则,即混乱、复杂、变化。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刚好吻合了这一规律。
关于设计史:作为设计学的研究方向之一,设计史是一个极为年轻的课题,对于设计史的研究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1977年,英国成立设计史协会,这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里也将设计史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们提供。
美术史学史上19世纪的两位巨人——森珀和里格尔。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下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森珀(1803—1879):德国建筑家、理论家,是将达尔文进化论用于美术史研究的第一人,提出唯物主义美术史论;里格尔,“装饰研究”以及“艺术意志”的提出。
(1)代表作: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的风格》(1860-1863),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
(2)个人思想:
1>、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至当代的艺术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是由材料和工具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的这种美学上的唯物主义影响了欧洲许多美术史家和建筑家。
2>、他强调艺术变化的原因来自环境、材料和技术,这直接导致现代设计史研究的先驱吉迪恩写成著名的《空间、事件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3>、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在美术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4>、森珀从功能、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入手,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艺术品(在他那里主要是建筑与工艺)的历史及风格,在艺术史研究中第一次树起唯物主义的大旗;更由于他通过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而将传统上分为属于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建筑和工艺作了并置的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研究者冲破大艺术与小艺术的传统研究樊篱,在美术史研究的领域里提高小艺术的地位并使之进入研究的领域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3)局限性:机械唯物主义理论的疏漏得到了里格尔的批评。
2、里格尔(1858—1905):奥地利美术史学家
(1)代表作:1893年,里格尔出版了被认为是关于装饰艺术历史的重要著作《风格问题》,这部著作重要之处在于里格尔认识到装饰艺术研究是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这一认识对后世学者将设计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来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发。
(2)个人思想:
1>、森珀更进一步,里格尔最终从价值上完全打破了大艺术和小艺术的分界,将对传统小艺术的研究提高到了显学的地位。在他之前没有人对装饰进行过历史的研究。
2>、里格尔通过对装饰的历史研究进一步说明机械唯物主义美学的疏漏,并强调艺术作为一门心智的学科所必然有的精神性,里格尔将这种精神性称之为“自由的、创造性的艺术冲动”,即“艺术意志”
3>、里格尔将装饰艺术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针对森珀及其追随者说明艺术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成果,是积极地源于人的创造性精神的物质表现,而不是像森珀的追随者所认为的是对技术手段或自然原型的被动反应。艺术设计无疑是要服从媒质和技术的多样可能性和要求,但里格尔总是坚持创造性的自主和选择的原则,认为这是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
总结:正是这两位大师通过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给20世纪的学者最终将设计史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奠定了坚实的设计史研究基础。
1、佩夫斯纳:德国美术史家(1902-1983)(西方“设计的艺术”概念最早提出)
(1)代表作《现代运动的先锋》(1936),是现代设计的宣言(西方设计学专业必读),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心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现代设计的源泉》(1968)和《关于美术、建筑与设计的研究》(1968)则是更为重要的两本著作。
(2)个人思想:
1>、佩夫斯纳从社会美术史研究出发,最终将设计史独立出来而作专门研究,其所持的研究角度影响力一大批美术史家和设计史家;
2>、佩夫斯纳将类型引进设计史,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家具设计史、建筑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等。
3>、佩夫纳斯说明了既要将设计史作为专项研究,更要使这种专项研究建立于美术史、科技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设计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审美行为的综合。
2、吉迪恩( 1888-1968):德国美术史家
(1)吉迪恩受到森珀研究的影响于1941年写成著名的《空间、时间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
(2)1948年,吉迪恩出版了设计史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在该书中,吉迪恩强调现代世界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该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
(3)吉迪恩曾直接受业于著名的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沃尔夫林对美术作品所做的形式分析以及对“无名的技术史”的提倡,坚持认为“无名的技术史”和“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都应当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
第三阶段:对后现代主义设计有影响的两位学者:罗兰·巴特和迪克·赫布狄奇
1、罗兰·巴特( 1915-1980):巴特以其《神话》(1957)一书,用符号学的方法讨论了神话,利用设计方法来传播的途径。认为设计最有能力将神话付诸于持久、坚实和可触的形式,并最终成为现实本身。
在巴特那里,所谓神话就是指图像与形式的社会意义。
2、迪克·赫布狄奇:赫布狄奇则是以《亚文化:风格的意义》(1979)表明了伯明翰大学当代学术研究中心与、这一研究群体对设计的关注,以及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看法。
设计批评的理论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当时的人所提出的关于设计的批评思想;其二是后人对这些批评思想所作的分析与理论研究。后一种情况带有史学的意味。
一、设计批评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1、最早出现的设计批评理论是关于设计功能的探讨:
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威廉·荷加斯的《美与分析》。对设计的美应以满足实用需要为目的作了敏锐的分析,对洛可可风格的意义作出高度评价,提出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及以适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已给英国带来重大变化,此时如何将美与机器协调起来,称为一个主要的美学问题。
2、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批评理论,却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
(1)19世纪的批评家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新的消费层的出现,古典主义的标准失落了,取而代之的风格是折中主义(折中主义取代了古典主义的标准),因此,他们都力图寻找设计和现代社会的某种和谐关系。
(2)设计批评家主张重新评价过去时代的贡献,竭力推崇中世纪文化,宣扬将哥特式作为一种国家风格和一种统一的审美情趣应用到设计与装饰艺术中去。
(3)早期的设计批评理论表现出将设计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思想,并常常致力于装饰问题的讨论。
(4)对于1851年“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影响最深远的批评来自拉斯金,以及其设计美学思想的追随者、工艺美术运动的领袖莫里斯和阿什比。
拉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为代表,为建筑和设计提出了若干准则,后来称为工艺美术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莫里斯便直接继承了拉斯金的思想。
19世纪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锋》对现代主义来龙去脉的分析大大地帮助了人们理解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该书从建筑家和设计家的设计思想上去追根溯源,在例证中对建筑的评论大于设计与艺术,支持莫里斯关于反机器化大生产的观点。
3、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理论又将设计的道德责任放在重要位置,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设计批评理论也在不停地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4、 20世纪早期的设计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构成主义美学和新造型美学。构成主义美学宣扬打破传统,赋予艺术和设计更大的民主性而非精英化;强调人类经验的“广泛性”,认为人类在自然的象征主义和抽象的象征主义方面有着共同的词汇。这一理论对荷兰“风格派”的设计批评造成显著的影响。
荷兰的“风格派”提出重组空间的概念,应该使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的区别减到最小限度,追求“纯粹和谐设计”的思想。新造型主义最有影响的理论家是杜斯贝格,他直接影响了包豪斯的批评思想。
荷兰风格派的具体特点:
(1)把传统的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剥除,变成最基本的集合结构单体,或者称为元素;
(2)把这些几何结构单体进行结构组合,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但在新的结构组合当中,单体依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
(3)对于非对称形式的深入研究与运用,追求形式的变化性;
(4)非常特别地反复应用横纵几何结构和基本原色和中性色。
5、包豪斯主义汇聚了现代主义设计批评的主流,包豪斯成了设计革命和思想创新的象征。
勒·柯布西埃在法国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宣扬他的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和批评理论,在《走向新建筑》一文中,他将现代主义的重要性扩展到城市规划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
6、现代主义的设计理论将设计的道德原则放在重要位置。由于感到工业社会中人们已经在主宰他们经济与政治力量的重压下变得冷酷起来,针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鸿沟,“真实”的价值被高度强调。
比之于现代主义的艺术批评理论,现代主义的设计批评理论是较为温和、有限制的。它的信条不是指在形成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能实现,而是作为一种长久的道德观。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设计学概论(第一章第一节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