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关于美的起源的说法(美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美学”一词是由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从《对诗的哲学沉思》中造出来的,但是美学事实的存在却要比“美学”一词早得多,因为,即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从更早的哲学家算起,那么至少可以说早在苏格拉底时代,希腊思想家们就已经开始对美和美的艺术进行思考了。所以,“美学”在它诞生两千多年以后,才获得自己的名字。“美学”起源的标志,首先是感性独立性,在《卡利亚斯—给克尔纳的信》第一封信中,席勒:“区分了四种解释美的方式,即依照美存在于事物之中还是存在于我们队它的知觉之中而分为客官的与主观的,依照它是一种经验的还是一种理智的性质,即由感官还是由理性决定而区分为感性的或理性的。他认为,博克的理论是主观而感性的,沃尔夫学派是客观与理性的,康德是主观而理性的,而他自己则是客观而感性的。”

“美”(读作měi)字的来历:美字其实并不是羊大为美,而是由象形字演变来的。古人当时喜欢在头上戴有羊角牛角之类的装饰品,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美的,漂亮的,威风的。所以美的象形字就是一个人,头上戴着一对牛角(羊角)或者多对牛羊角。美这个字在汉字的逐渐演变中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其古字形像戴着头饰站立的人,本义指漂亮、好看。“美”除了表示具体事物的美好外,还用来表示抽象意义。如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称为“美德”。美好的事物往往给人愉快的感觉,所以“美”有令人满意的意思,“美”有时也作动词使用,指赞美;又指使其漂亮。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段玉裁作注:“羊大则肥美。”羊肉味道鲜美,因而人们常常将“美”字拆成“羊”、“大”,说“羊大为美”。从图1、图2的甲骨文来看,“大”上部的构件并不是羊头,而是像羽毛之类的装饰物。一人(大)的头上装饰着高耸弯曲的羽毛或类似的头饰状,古人认为这样就是美,所以才拿来创造美丽、美好等意义。在图3的甲骨文中,羽饰下部多出一横;图4羽饰由四根变为两根,上部变得与“羊”相似。西周以后,这一构件已与“羊”非常接近。战国时已形成与小篆大致相同的主流结构,同时作为后代主要异体的从羊、从火结构开始出现,构件“火”初作图A,后作图B,是“大”的讹变。隶书主流结构承袭从羊从大的讹变形体,并且又进一步楷化为楷书的“美”;从构件火的作羙,其他变化大、有代表性的是构件“大”讹作廾。现代以“美”为规范字形。[2][4][15]

在中国古代,“美”作美丽、漂亮解,既可以用来形容女子,也可以用来赞美男人。例如:《诗经·邶风·静女》一诗,就有这样的诗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描写的就是女子姿容的漂亮。而《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则是邹忌问妻子他长得漂亮不漂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却是妻子称赞自己丈夫的。

美是一种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美感可以来自视觉,也可以来自味觉和触觉。如果视觉的感知称为“美色”,那么味觉的感知就可以称作“美味”。《韩非子·扬权》中说:“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指的就都是味觉的感

受。

“美”又用作名词,表示好事、善事,与“恶”相对,如《论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还表示美丽的人或事物,如《公羊传》“晋侯之美也”,《管子》“天地之美生”。“美”也用作动词,表示称赞,如《战国策》“吾妻之美我者”;还表示变好、变美,如“美政、美田、美化”等。

一、美字溯源

在查阅一些论文资料后,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羊大为美”说。这种观点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

(二)“羊人为美”说。这种观点由萧兵学者提出,其核心是“美”取象于图腾巫术扮演仪式。

(三)“象人头戴羽饰”说。由王献堂和康殷提出。他们认为金文中“美”象人头上戴着羽饰。

(四)羊生殖崇拜。羊生殖崇拜是由于母羊生小羊的时候包衣不破,生产时容易。包含着原始对于生殖的简单崇拜。

(五)“舞人为美”说。这种观点认为“美”这个字来源于对起舞之人的摹写。

(一)“羊大为美”说

羊大为美”说最早是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提出:“二炭、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关与善同意。”美学大师朱先潜先生在他的《谈美书简》中明确指出,汉文“美”就起源于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以表明他赞成许慎的看法。日本著名中国学学者笠原仲二根据许氏的说法得出结论,中国人最原始的美意识,就起源于“肥羊肉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的味的感受性。

“羊大为美”说很大程度的理论支撑来自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祭祀文化。“羊大为美”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是植根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羊大为美”说,符合先民重视生命与现实、崇拜繁衍和渴求物产丰富的强烈美好愿望,反映了当时贫乏的物质生产状况以及在贫乏物质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商代,祭祀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祭祀有一定的仪式,要杀牲举行祭礼。《礼记·礼表》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代的祭祀是诚心诚意地用肥羊敬祖事天,祈求祖先和上天的保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带着美好的希冀。

但是许慎以及后来朝代对于该学说的沿革都是基于字形,并且是基于汉代时期已经发展成熟的汉字,在近代甲骨文出土以后,学术界对于“羊大为美”说有了更多的存疑。在查阅有关资料可以得知,“美”字的甲骨文主要写法是:甲文形12、甲文形13、甲文形14、甲文形15、甲文形16、甲文形17,甲文形18,在字体、字形上呈现着差异。并且虽然有众多学者将“羊大为美”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相结合,继而引述到殷商的祭祀文化,但是在一个物质尚且得不到较大的满足的情况下,将善的同义词美解释为“羊大为美”,还是有一些牵强。

(二)“羊人为美”说

其实“羊人为美”说最开始是为了修正“羊大为美”的逻辑漏洞。1980年代,中国学者萧兵,将“大”变为“人”,意为正面站立的人,即“羊人为美”,将“羊大为美”的饮食内涵变为“羊人为美”的图腾巫术内涵。后来部分学者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提出:“(美的甲骨文字形)皆由两部分组成上边作‘羊’,下边作‘人’,而甲文‘大’训‘人’,象一个人正面而立摊开两手叉开两腿正面站着,‘大’和‘羊’结合起来就是‘美’。这些字形都象一个大人头上戴着羊头或羊角,这个‘大’在原始社会里往往是有权力有地位的巫师或酋长,他执掌种种巫术仪式,把羊头或羊角戴在头上以显示其神秘和权威。……美字就是这种动物扮演或图腾巫术在文字上的表现。”

图腾巫术文化相对于饮食文化在原始时期具有更为广泛的历史发展,其发展形成时期与中国汉字的发展形成时期在时间轴上基本上是吻合的。

(三)“象人头戴羽饰”说

“象人头戴羽饰”说是王献堂和康殷提出的,他们都认为甲金文中“美”象人头上着羽饰。这个假说不涉及到任何文字字形字义,是简单的象形文字的解释。

但是商代时期发现的甲骨文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羽毛作为头饰的历史材料,在考古的墓葬中也没有出土可以验证的史实。以孤证不立的态度,很难去证实“象人头戴羽饰”说的真实性。

所以这种言论目前只是一家之言,不是学界的主流。

(四)羊生殖崇拜

在上古时期,由于医疗技术的不发达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妇女和她们的亲人特别担心害怕分娩时刻,甚至要靠占卜来预测妇人分娩到底是难产或是顺产。这一点很多发掘的的甲骨文可以证实这一点。如果产妇能够“有力”地从体内把婴孩排出,那就是即古“嘉”字,“嘉”就是美好。

而上古先民发现,羊生小羊,胞衣不破,胞胎出母羊体后,母羊咬破胞衣,小羊羔才从里面挣脱而出。这种胞胎的产育显得十分顺利,母羊也没有太大的痛苦。反观人的生产,婴儿先在母体中挣破胞衣,手足四肢伸张,形体变大,从母体娩出时,母亲就有较大的苦楚。

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先民创造这个字怀着祈求的希望,希望从“羊”身上吸收顺利分娩的灵气,以避免分娩中可怕的痛苦。由是可知,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是感觉中的美,是祈求中的美。

(五)“舞人为美”说

“美”这个字,它有可能是来源于对起舞之人的摹写。甲骨文的“美”便作头上戴羽毛装饰物起舞之人的形状。身上装饰着羽毛,人们觉得这样子很美,便造出`美’这个字来。这个“起舞之人”是根据甲骨文“美”字形状推想出来的。

这种观点相比于“羊大为美”说、“羊人为美”说、“象人头戴羽饰”的字形说和羊生殖崇拜的字义说,更加靠近造字中象形的特点。

二、美字意义

在分析了几种关于“美”的起源的观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几种观点中有一个共性,即“美”代表了人们的愉悦和祝福的情感。在中国关于“美”的起源还存有争议,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对于“美”的定义也各不相同。鲁迅先生曾经把“美”解释成“戴帽子的太太”。钱钟书曾引了伏尔泰一段话:“何谓美?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几位名家的话虽是戏谑,但也表明了美是基于不同人的不同环境下带来的愉悦感受。

虽然个体之间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美的定义,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但是在人类千百年的发展中,在人类的文化中留下了关于美的共同定义,这种共同书写的定义即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美学”都是千差万别的的具体事物具有的普遍性的美。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关于美的起源的说法(美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