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设计美学论文1500(急需一篇艺术设计概论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摘要:建筑美学通过将建筑设计与美学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对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对建筑美学的风格、理念进行不断的深入发展,将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的设计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在建筑美学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是建筑师对艺术表现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美学;理念;建筑设计;研究

现如今,在当代社会中现代建筑物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感官需求,需要在艺术方面和美学方面进行创新,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所在。

一、美学规律的协调性

良好的建筑作品可以使城市空间中的人为因素和资源环境有机的融合,在提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使人们居住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提高。由于人们对美学的理解各有所见,但建筑艺术中美学的应用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想要实现房屋设计的美学特征,就需要按照相应的美学规律进行设计,使房屋建筑设计符合艺术的要求。实现不同艺术的一大重要前提,是保证设计具有一定的协调性。房屋建筑具有多种设计方案,而且在设计过程中也具有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在当前的房屋设计中,由于出现多样性而造成协调性严重缺乏,导致房屋的美学特征丧失。第一,房屋建筑要实现几何形的统一,实现房屋建筑协调性主要基础条件就是几何形体的统一,要实现几何形体的统一,需要对几何形体中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多尺寸、形状等进行协调。第二,需要实现主次分明。例如,例如较小部位和较重部位的主次关系。第三,根据形状的协调性,尺寸协调,并且将其贯彻到建筑物中,这是能够将建筑物从内到外变成统一结构,最可靠的方法。对建筑进行分解,可以把其分解为从属与主体两个部分,在建筑的设计上,要明确对待从属这一部分,以防出现主次不分明的现象对建筑表现形式造成平淡与松散的影响。此外,设计建筑外观时,一定要对从属和主体进行各自对待,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主体部分需要从属部分去衬托,这样才会使建筑外形的表现力得到提高。其次,色彩的协调要特别的注意,选择建筑材料时,建筑色彩应该合理的搭配,这才会使艺术形成良好的风格,同时也可以达到色彩协调的目的。而且,选择色彩时,应该懂得不同色彩代表的事物也不同,以防矛盾的发生,同时还可能会降低建筑视觉效果,最后还会导致其艺术效果不明显。色彩方面的统一,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通过采用相同的材料,会产生一种,较为强烈的统一感。通过对建筑材料色彩的对比,也能产生一种较为戏剧性的效果,但是应该注意色彩的比对,避免在色彩上发生矛盾。建筑本身具有多样性,其具有许多的功能,如果建筑中不能实现一体化,就会导致其整体结构和外观出现不协调。

二、美学规律中的均衡性

建筑自身的虚实变化、色彩、大小、质感、高低等都有很多的不同,这使建筑自身成为了一大特点在建筑美学中。很多情况下,材质较为粗糙、体积较大的建筑物,会给人们带来以稳重为主的感觉。相反材料较为光洁、体积较小的建筑材料,会给人们带来轻盈的感觉。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感觉,这是建筑美学中的研究方向。建筑物中各个部分的重要关系就是建筑物的均衡,人们在观赏建筑物时,建筑物的均衡会给人们带来一些影响。只有确保其均衡性,才会让建筑物的艺术效果有很好的体现。首先,我们必须关注与重视建筑物的对称,才能够实现其均衡性,如图1所示,著名的北京故宫建筑,十分注重对称,按照“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原则,依次将对称的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两边,表现出了美学理念,还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实现建筑对称对复杂的建筑物会带来很大的挑战,想要实现复杂建筑物的对称性,设计者们就必须通过不断努力去完成。表达没有规律的均衡特点时,就需要用到杠杆原理,同时还需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段,以达到使建筑物的均衡中心凸显的目的。合理的引导建筑物使用者,在确保建筑物均衡性时,还需要特别关注建筑物的稳重型。在实现其稳重型时,需要通过各种不一样的手法来实现,让人们感受到稳重型。现如今的建筑对其自身稳定性的表达,需要通过特殊结构的设计以及材料的质感等具体要求来实现,确保其稳定性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美学规律中的比例

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物的比例设计,同时也是实现人类感官的`重要基础。而所谓的建筑比例设计,所指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物的长、宽、高等属性的大小关系,进行一定比例的合理设计。建筑物本身从局部到整体都具有一定比例的关系,良好的比例关系,能够给人一种,很好的感官体验。如果在建筑的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建设,或者建筑比例的设计存在相关的问题,会导致建筑的美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对于不同的建筑物来说,在选择建筑物比例的同时需要根据其实际使用特点进行决定,而这种比例具有简单的基数比和动态比例,按照这些比例关系进行建设,有助于建立协调的比例关系。同时表情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建筑物所采用的,都是同一类型的结构体系,并且能够使用结构的外观,来代替建筑的外观,这样做能够实现表情的协调性,并且,建筑物的功能,往往是决定建筑物性格的主要因素,所以,功能表现方面达到统一,也可以使其达到协调的效果。

四、美学韵律之中的规律

大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其自身的韵律所在,并且也是广泛的体现在自然之中个个物体和现象之中的,它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美学特征。韵律是一种重复性有规律的节奏,是一种重要的、体现美的形式。正是因为韵律具有这种重复性,所以才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之中,重视和利用韵律的美学特点,使其与建筑特征进行结合。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不同元素进行重复性设计,会给人们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觉,使建筑的协调性和表现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通过掌握建筑物的韵律特性,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建筑物规律化。通常来说,建筑物需要在设计上考虑韵律特性的方面有很多。在建筑物形状方面的重复,需要考虑建筑物中的墙、门、窗户以及立柱等物体,在建筑物尺寸重复的设计方面中,对建筑物内部的外部跨距尺寸和立柱间距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想要实现建筑物的韵律性,就必须使建筑物室外与室内进行结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建筑物中细节部分的工作做好,只有做好上述几点,才能使建筑物具有自身的韵律,由于建筑物的韵律体现的形式有很多种,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建筑物之中,只有真正实现了建筑物所具的韵律,并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才能够使建筑物所具有的感染力完整的表现出来。

五、美学序列性的规律

在建筑美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使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且将建筑设计完美的融入序列之中,进而达到实现建筑物美学有序性的目的。在建筑物的设计方面,明确了建筑物中建筑序列的同时,还要对开始处与结尾处进行较为缜密的构思,将自然引导的建筑物呈现出特定的序列,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序列性,进而实现建筑物美学的要求。通过进行合理的设计,将艺术设计的高潮融入其中,并且将艺术气息体现在整个建筑序列之中,使建筑物美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美学规律序列性之中,主要具有规则布局与不规则布局两种形式,规则的序列能够给人们一种较为简便、明朗、庄严的感觉,并且可以激发居民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通常规则序列适用于较为大型的建筑物,例如政府部门、社团等。而不规则序列,所体现的是一种灵活的运动感,能够使人们受到感染,彰显其自身个性,不规则序列通常适用于住宅、运动馆等建筑物之中。建筑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它能通过直观的形式来反应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并且能够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意识。通过精湛的建筑工艺以及精巧的设计构思,将自然风景与建筑结构进行完美的融合,使建筑文化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六、实现美学理念与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

美学理念是一条能够将精神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线,所表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验,也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通过提高设计师的水准,并且加强理论美学实践的统一,以及传承中国建筑设计美学的精神,是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重要所在。建筑设计的作品,不仅仅是属于创作者自身的,也是属于环境、城市和居民的。设计师是建筑设计的总规划师,其自身素养和对美学的概念会体现在其作品上,这就需要建筑的设计师进行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美学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努力打造符合人类需求的作品。虽然在我国一些中等级院校已经开设美学理念等相关课程,但是其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在与社会建筑设计接轨的过程中,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我国还需要为设计师提供与其他建筑设计师对话的机会,使其理解建筑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并且通过媒体对外开展相应的活动,并且创办美学设计大赛进行宣传,将美学的理念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面向全社会,使美学概念成为人们的基本文化素养。传承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方面,主要从从建筑形体、技术方面的应用与扩展和传统美学观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理解,合理的使用中国古典元素,来激发这种感悟的共鸣,释放人们忙碌的精神,使人们能够感受建筑美。

七、现在建筑中美学理念的应用

伴随着时代的迁移、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的形象,也需要符合人们需求,才能良好的反应当今社会的面貌和时代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现在建筑设计融美学理念的体现,建筑美学具有时空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种设计美是属于时代的,通过对建筑物的色彩、质感以及比例进行处理,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得以完善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载体,在我国现在的建筑设计之中,依然具有古代建筑的色彩,既诠释了内涵,又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在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成为现在建筑中比较热门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国内的现代酒店已经得到很好的实施(如图2所示),在设计之中能让人们感受到环境和建筑融合的美,在整个设计中,中间用于车流通过,左右侧为人流通过,车流和行人流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互相并不干扰,并且酒店门外和整个系统中的天桥公交车站进行紧密的相连,提高其使用价值,再为人们提供了生活方面便捷的同时,还给人们一种视觉上和精神上的享受。

八、结语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建筑物是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生活内容的场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建筑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通过将建筑艺术与生活进行联系,同时建筑美学的理念、风格等因素,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融合,使美学规律得到良好的应用,以满足人们对美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孙琳.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4):274.

[2]王丹.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1):239-239.

[3]韩晓娇.贝聿铭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4]时海峰.建筑创作过程中“接受美学”思维及设计方法初探[D].青岛理工大学,2015.

[5]沈康.从观念到实践—西方近现代建筑的视觉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摘要:传统美学对我国现代艺术有重大的影响,它们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代的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且从中收益非浅。因此,在这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设计美学;作用;影响一、引言美是什么?“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下,现代的设计美学也要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人也对现代设计美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美学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中对传统造型艺术何去何从的问题。完全背离传统显然是不可取的,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搬用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而对传统继承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二、现代设计美学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设计美学的第二要义是“合理”。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没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三、传统美学观对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一)传统美学对广告设计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美学,而现代设计美学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这些可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广告设计中体现得越来越成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概括。 1.一目了然,简洁明确广告设计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设计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越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例如,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切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在我国广告艺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 2.概括与变形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入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3.装饰与色彩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招贴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在招贴画上,常常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二)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延伸与发展透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延伸脉络,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设计美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后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使中国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美学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1.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台标,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色。2.延其“意”,中国传统美学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因而中国传统美学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例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的就是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美学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3.传其“神”,对于“形”和“意”的沿用,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浅层次的发展和提升,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我们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在这一点上,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四、结语以上所述,反映了传统美学对我国现在设计美学的重大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2]李砚祖.造物之美[M].江西科技出版社,2000. [3]黄石.什么是设计之美[J].装饰与设计,1993,(4).

这位朋友,这片文章,也许,不全面,您要是想找论文,在这片文章之后,我给您一些写论文的网址,很全!

真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笔者认为此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旅游美学中亟应继承和发扬。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当徐霞客登上莲花峰,目睹黄山万峰起伏、云雾奔腾的迷人景色时,他不禁“狂叫欲舞”起来……这就是黄山给霞客带来的强烈美感。旅游美感使人身临其境,具有全方位投入、立体感的特征,只有旅游能给人从游、观、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美的信息量。不难设想人们置身于舞台布景一样的人造景观中会产生什么激动人心的美感啊!

“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可以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今日在长江三峡的崖壁上,尚可看到当年抗日将领的题刻“驱逐倭寇”。祖国锦绣山川,岂容敌蹄蹂躏!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回想半个世纪前,中华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我炎黄子孙为抗击日军入侵,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绩!淞沪决战,宝山喋血,罗店鏖战,四行仓库八百孤军……今天已经很难寻找当年的遗迹了!笔者日前去浙江南北湖旅游,此处位于杭州湾澉浦附近,正是当年日军登陆点,健忘的人们不肯在此立一块小小的石碑,宁可不惜工本修建子虚乌有的谭仙城!想起苏联卫国战争后,所有战场遗址都建有高大的纪念碑,无名英雄墓地燃烧的火炬终年不息,鲜花花环常年布满四周,人们永远追思英雄的不朽业绩。可是在我们脚下这块以抗战闻名的土地上,竟然找不到一块纪念碑,一座雕像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惜如此真、善、美的旅游资源被历史尘土湮灭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①别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值得我们深思。我们不是在叫喊旅游资源贫乏吗?其实,各地区都有许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潜在资源,浙江镇海的经验,值得注意,他们耗资千万,已经开发和恢复了许多近代反侵略战争的海防遗迹,让历史告诉未来!不久将建成东南沿海颇有特色的新的旅游胜地。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旅游美学与艺术美学关系密切,绘画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和建筑美学等等学科都和旅游美学有多边缘、多渗透的关系。一个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不可不对此有较深的理解。为此,旅游院校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学,所有短视的做法,都是不合时宜的。

关于提高旅游工作人员自我审美修养和形象设计,也是旅游美学不可忽视和研究的课题。而且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我们必须加以切实的重视。

心灵美是一切美的核心。也就是善。西方美学家对美即善的说法颇多。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斯多德曾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孔子也曾提倡美与善并举。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那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的说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旅游工作者是美的使者,故有必要重视自身形象设计。言谈、举止、仪表、仪容、礼节、礼仪和风度等等都要达到美的要求。

素有“礼仪之邦”和“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华民族,历史强调“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做到“量体裁衣”、“修短合度”,创造了高度的服饰文明。关于仪表美。这里涉及人的形体美、服饰美与发型美的有机结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言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更佳。

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也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我们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的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确是人们的通病。离开了人的内在美,不论他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根本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了。

记得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

综上所述,旅游业确是一种美好的事业。美学历来与旅游有着不解之缘。而旅游也离不开美学的指导。

旅游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设计美学论文1500(急需一篇艺术设计概论关于设计美学的论文)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