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现代设计一样,心理学正在走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设计与心理研究的结合在今天显得十分重要。环境心理学家认为:视觉比其他感觉器官都要发达,而来自生存环境中的大量信息大部分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传达而来。由此可以看出视觉在现代设计美学中的重要作用。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美学?一般而言,只要具有美感经验、具有使用功能的造形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所谓的美感经验与使用功能,不只是由创作者来感受与判断,也要加上生产者、消费者来判断。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综合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心理的、艺术的各种因素,以大批量地生产能够满足人的全面需要的产品为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设计。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像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设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现代设计」可以看成是一个以「设计」为核心的固定词。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现代设计是一门后起的可能是最有发展机会的造形艺术分支,技术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很有潜力的美学分支,而设计美学是技术美学的核心,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鉴定工业产品形、式方面的质量,这些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外部特征,它们将产品无论从制造者的观点,还是从消费者的观点看,都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现代设计美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的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现代设计美学的熟练运用对专门的设计师来说是必要的,对于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来说是不应忽视的,对于公众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和有意义的。从定义上看,设计就是具有美感经验、使用功能的造形活动。而视觉传达设计就是用视觉因素来沟通、说服的造形活动。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的过程,对造形美的感受能力是个起步。先学会对「美」的感受,再熟悉对「美」的安排。回归设计的要素,有三大部分:第一,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二,事、物、情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第三,美感与诗意的结合能力及由此所开拓的技术。设计行业因专业分工大体上分成空间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其他类等四大领域。纯美术大体上可分成装置艺术、绘画、建筑艺术、雕塑等四大领域。设计要捕捉美感,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擅以文字、符号、造形来捕捉美感,捕捉表达意象、意念与企图,进而达到沟通与说服的效果,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也可称为商业设计,这层领域还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识别设计、橱窗设计、展示设计、舞台设计等等,主要以传达讯息、注重「视觉」效果,以达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另一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对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如舞台设计、景观设计与之相辅相成,以及同产品语意表达的敏感性等等。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除了对造形美的感受能力之外,如何从日常生活事件中,找出「着力点」,这种能力就是心眼的开发。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受到设计的目的性、材料性、沟通性的条件影响,设计者必须具有一种对于事务描述及沟通的能力,称为「心眼」,也就是巧思、想点子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文学性、沟通性、两面性、生活性、议题性、语文性等。公益广告、竞选海报、立体包装等运用媒体电视、网际网站等的设计作品之共同因素,第一就是运用视觉媒体材料,第二就是以沟通、说服为目的。所以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运用视觉因素来进行沟通、说服,视觉的要素,除了点线面体以及明度、彩度、色相的组合与探讨之外,还须有心理层面与文化知识层面的探讨。心理层面,即是指美感的捕捉,只是不同时期的定义不同而已。文化层面,则是运用受众的文化习俗里熟悉的文化代码来完成美感的捕捉。现代设计运动开展了形而下的美学和实验美学的领域,后现代设计运动则开展了符号美学和文化美学的领域。因此,这些发展将美感的通则以三部分来讨论:造形美感的元素、造形美感的原则、跨越抽像美的原则(文化造形里的符号故事)。造形美感元素包括形与点、线、面、体、空间,色与光以及质感、纹理与量感等。视点、透视与从平面到立体,构图、取景与组织等性质的探讨。造形的原则就是如何有美感地安排造形元素,探讨造形元素的关系。这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是德国心理学派很重要的一支,简单地包括群化、虚势、视觉恒常性、错觉的生理原理的描述。造形的美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的影响,意思表达的描述,可能会因此而差异。在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下,人们被驯化出欣赏抽像、简洁造形的肉眼,这种美感的驯化现象说明了:美感是可以改变的,同样的,美学是也可以转变的。在后现代设计运动影响下,人们又被驯化出欣赏造形里的符号性与故事性。设计方法趋于「交代」设计与生产步骤的程序性,方法论趋于「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衍生出的许多观点。在多数情况下,设计产品手中的触觉是通过所谓「视觉质感」调动起来的,或者像是这样被调动起来,再由它亲手触摸加以验证的。所以现代设计师,尤其是平面图像设计师应当根据需要把调动受众的质感观照能力列入思考范围。当了解特定(市场区隔)的广告阅受众的习性与需求之后,所展开的表达、沟通、说服的过程就是传播。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打动人心」,特别注重说服的技巧。所以,传播要素与视觉要素结合时,创意或点子就非常重要。艺术品最终的功能在于重现美感经验,而设计除了捕捉美感,更注重实用与使用的功能。所以设计活动与设计作品,通常比起艺术品更加与生活密切结合,这也是设计中的美学愈显重要的根由。(摘自:灯光">舞台灯光交流网)
参考文献:1建筑声学与音响工程-现代建筑中的声学设计2胡妙胜 2002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3简立人 2000舞台灯光设计结合电脑软体的发展与使用
班级:20环境本
摘要:中国艺术设计中集体性、社会性、道德性的因素占据了绝大部分,没有给个人留下多大空间。与西方外向、进取型的民族精神相比,中国的含蓄内敛成为设计的主要形式美感。概括来说,中国的设计思想倾向于“抒情写意”,西方则倾向于“表现叙述”,“抒情”更多的是对自然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追求意境。带有安逸、满足感“表现”更多的是要向现世传达自己的观念。带有一种强势、进取性。
关键词: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设计史;形与意的注重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的活动都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除了生理、安全等实用的功利性需要和认知以外,审美需求亦是不可或缺。审美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强烈冲动驱使我们去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这些活动来充实我们的生活,鼓舞生命的热情和意志,提高生存的智慧。只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和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美学思想的不同,而中、西方在美学思想这棵大树上开出了两朵不同但都娇艳欲滴的花。
1、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及核心内容
美学原是一门西学,随着西方美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才开始用现代美学精神来重新理解并构建中国古代原有的文艺思想,随着美学的全球化,人们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有了一个更为清晰与系统的认识。下面我们先把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分为几个阶段:
孕育阶段(先秦两汉):先秦两汉的美学主要是一种政治伦理的哲学,这一时期文艺并没有独立,基本上是一种“附庸的艺术”,而不是“自由的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还说不上是真正的文艺美学,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的哲学美学,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美学却非常的重要。正是它为中国后世的文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最为启发性的价值资源,影响着后世中国艺术的整体形态。如儒家所追求的“仁”,道家所追求的“游”,《易传》对人与天地参以及言、象、意的理论阐发,气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的解说,等等一系列都对中国后世的文艺美学影响至大至深。
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转型时期,从表现集体意志的“附庸的艺术”转变成为“自由的艺术”,美的自觉带来了人们对艺术创造与欣赏的重视。出线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样一些重要的文艺美学论著,由于受当时玄学“重本轻末”“以无为本”时代精神的影响,这些文艺美学的命题,也都体现出了重视与追求“本”而非“末”,重视与追求“无”而非“有”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它们更强调艺术应该表现出那种更根本的“存在却又无法言说”的玄远精神或意味。中国的文艺美学是在这一时期被真正确立起来的。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为后来中国的文艺美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个时代提出的那些文艺美学的命题几乎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常识”,因而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成熟阶段(唐宋):到了唐宋,不仅文学艺术非常发达,而且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也在这时成熟了,其标志就是:先秦抒情性的音乐精神,经过魏晋文艺美学的丰润充实,到了这时,渐渐转变为更为完善的审美形态一一这就是幻象性“意象”与完形性(韵味)的“意境”。完全可以说,“意象”与“意境”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成熟的标志。
丰富阶段(元明清):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因为个性的相对觉醒,士人的艺术创作有从“无象之场同一有我之境”的转移,一是随着市民美学的兴起,小说、成曲兴盛起来小说。戏曲属于“俗的艺术”,讲究人物与情节,重视“奇趣”。这时期的文艺美学,也随着文学艺术的变化而有所丰富,特别是在小说与戏曲美学方面。但这一时期的文艺美学,仍然属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范畴,因为它们仍然是以创造意象与意境为美的。这在相关的文艺美学的论著中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中国古代及当代的美论之争
在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两种对立的倾向。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如《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刘勰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叶燮说:“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也有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美也如此,这是美在主观的观点。
当代中国美学,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围绕美的本质间随进行长时期的热烈争论。学术界般以其对美是否有容观性这一问题的主张,把各种主要见解分为以下三派:
“主观”派。以昌荧等为代表,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是人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是欣赏者附加给美的,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人的心灵才是美的源泉,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客观”派。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审美主体的判断为转移的。这一派中,又在对美的客观性的具体理解和美的质的规定性的问题上面存在着尖锐的对立。
二、西方美学中的美论举隅
在从古代到近代的两千多年里,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从主体意识之外去寻求美的特性和根源,由此而有种种客观美论,而另一种则是从主体意识去解释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因此而称之为主观美论。
客观美论的观点主要有:
形式说: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的和谐和比列去说明美,十八世纪英国的荷迦兹却认为蛇形线能表现动作因而最美;德国的康德也认为美只系于形式。
理念说: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客观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是先存在着美本身的,加到事物上的结果就是,这个美本身就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就是美的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还有典型说、完善说、感性特征说、关系说、生活说等等。
主观美论的观点主要有:
快感说:十八世纪英国的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意志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是事物在人心上的一种愉快的情感。
判断说。十八世纪德国的康德认为美并不系于事的存在,“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利害感,在量上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在关系上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情状上不凭借概念而必然引起快感的形式,就是美的,简言之,快感的对象就是美。还有克罗齐的“直觉说”、英国的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桑塔耶耶那的“客观化的快感说”......
结论:
美学是一门交叉和边缘综合性的科学,它和文艺批评、哲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什么是美?简而言之,美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并且产生美的事物能够得到认可的。谈到美学,我们可能自然地联想到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的确这些都是美学艺术的重要代表,可是我们常常忽略了离我们最近的美——语言。
我们一直认为文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最主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感,怎么会跟美学扯在一起。可是,一切美的感受的基础都是来自情感,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美学,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美。
语言是最精炼、最丰富的美学作品。它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用颜料、石头等物质去直接地表现现实,而是用语言文字去间接地表现现实。虽然它没有其它艺术形式的直观,但它是最丰富、最具有想象力的,它能引发人无限的遐想。短短几个字就能描绘出一副美妙画面,它能给人无限的空间去遐想,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乌邦托世界,而这种自由的感觉本身就是美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是表达情感的最好工具,它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最深刻、最厚重的,最能打动人的。
【1】现代诗歌
《黑夜的献礼》
——献给黑夜的女儿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升起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
太寂静
太丰收
也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眼睛。”黑夜、光明两个相对的意象,最终黑夜战胜了光明,蒙住了光明的眼睛。这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不强烈,但所表现的感受是厚重的。“黑夜从大地上升起”,大地是广阔巨大的,但是黑夜是巨大的,以至于它可以吞没整个大地。这种感受,将黑夜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是不可以战胜的。短短几个字却拥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对海子而言,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海子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黑夜。
鸟群是像黑雨滴一样的,是黑压压的一片,这种感受并不美好,容易让人联想到乌鸦,是一种不好的象征。“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从黄昏飞过,最后被黑夜所淹没、掩盖。黑夜看似一无所用,却又像是拥有一切,能掩盖一切,毁灭一切,是一股巨大的“黑”势力,能带来无限的毁灭性。
这几句围绕“黑”展开叙述,通过作者的描绘,将这种黑表现的可触可感。这种“黑”的感受是用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作者通过这几句话,将“黑”这种抽象的东西,幻化成一种强烈的感受。文字确实展现了它的强大魅力,是其它艺术形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一代人》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门前》
顾城的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中包含了大量的意象,善用意象去表达情感。但是又不同其他诗人语言的晦涩难懂,顾城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作品往往有一种亲切感,使读者能够接受理解,虽然是简单的语言,但是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表达的情感却很厚重。可能这就是顾城的高超之处,看着是表面简单,但暗藏玄机。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黑夜、眼睛、光明三个简单的意象,巧妙组合,带来的情感是深刻、直白的。
黑夜是绝望的,还好有一双眼睛,用它去寻找光明。可是眼睛是黑色的,是看不见的,但我却依然用它去寻找光明。诗人内心对光明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明知自己已经看不到光明,却依然强烈渴望光明。它将一代人的心声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读,这几句就像诗歌中所写的“就十分美好”,“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有一种很柔和的画面感,仿佛草和风都在享受自己此时的样子,一切都很安静,一切都很美妙。而此时“我们站着,不说话”,不去打扰它们,只是静静地看着,
“就十分美好”。
它描绘了一种恬静、安宁的画面,给人一种确实是很美好的感觉,给人一种憧憬,去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美的感受是很纯粹、真实的。
【2】古代诗词
1. 山居秋暝 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中国古诗词所表达的往往主要是画面、情感这两方面,读王维的诗,往往有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受,而这首诗情感比画面可能更胜一筹,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夜空中一轮月亮,月光透过薄雾打在松林间,泉水从山间悄然流下,夜空一片寂静。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的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
读完这四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清新优美、自然灵动,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引起人无限的遐想,这种画面是丰富的,不是简单单一,包含各种景物。并且它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多个画面,仿佛听到泉水流过石头的声音,少女的欢笑声,船桨划过河水的声音。
不只是画面,还有声音,它像是一部电影,将故事娓娓道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佛看到将军手持钢刀,身穿铠甲,站在戈壁滩上,身后夕阳悄然落下。它所描绘的是一副壮阔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悲凉的英雄主义情感。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短短几个意象就将一副边塞风光图表现的淋漓尽致,拥有极强的画面感。这种画面色彩鲜明,带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仿佛此时就站在黄沙海洋中,看着孤烟落日。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前一句是画面,大海、明月,后一句是情感,思亲。这句将画面与情感很巧妙的结合起来,既是一副中国古代画,夜色中宁静的大海上空是一轮明月,又是一首歌无声的曲,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转而“天涯共此时”,画面和情感相结合,短短几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副画,又将情感融入到画面中。看着这些美好的事物,想到的是远方的人。美景动悲情。
文学语言中的美学,像是一场春雨,春雨不眠,润物细无声。语言的情感是细致入微的,它能表现无限的空间,在这无限的空间,让人去构建自己的美学世界,这个美学世界不是单一、静止的,你看得到画面,听得到声音,摸得到水流……语言只要能表现足够丰富的情感,思想就能打造无限复杂的美学世界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浅谈设计美学(浅谈现代设计和设计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