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本文是学习Coursera公开课程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cience的笔记,课程的链接在这里
传播:传输信息的活动(Communication is each act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广义信息包括思想、想法和情绪。交流的手段有语言、肢体语言、符号和象征等,有时我们利用媒介来传递信息。媒介是交流的渠道,电视、网络、电台、手机等都是用来扩大交流的技术媒介(Technical media)。
Pyramid of communication
概念是一组表达想法的词汇,对不同词汇,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意思,我们只能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即便如此,概念也会随着时间、情景而变迁。当我们讨论媒体时,大多数将说话、触摸排除在外,在他们概念里媒体只包括技术媒介(即电视、电台、网络等)。当有人说道文本(text)时,大多数人认为就是一段用文字组成的信息,但在交流科学家眼里,任何片段的信息都可以被称为文本,比如电影、歌、绘画等。
简单来说,理论是现实的全状态,试图解释或预测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重力定理能预测我们扔一支笔,笔将掉在地上。
从理论获取特殊的预测结果,我们称之为假说。
如图所示,左边是可能的原因(扔一支笔即自变量),右边是效果(笔落地即因变量),重力定律预测了原因产生的效果。
我们通过测试和研究来提升理论,可以自己收集数据(primary research),或者研究他人数据(secondary research)。我们有多种途径来获取数据,1)观察 2)实验 3)调研 4)访谈 5)内容分析。
传播类似于线型流程
发起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接受
Lasswell在1948年提出更具体的模型,以最终效果衡量传播过程
谁发起-->什么内容-->什么渠道-->谁接收-->效果如何,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传播的效果,评价传播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达成了预计的效果。<strong>即信息被准确地传达,也被准确的翻译理解。</strong>
考虑到传播过程中的噪音,香浓和韦弗提出了Shannon$Weaver模型,如图所示
噪音是破坏信息被正确传播的任何形式:<em>Everything that can cause a disruption in the flow of transmission。</em>它在每个阶段都有体现,可以是火车轰鸣的声音、让人分神的事情、或者媒介的故障。
小结:
60年代有人开始批判线性面向效果的交流理论,他们认为人们给予信息不同的含义,而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这些人转而关注交流的接受方,关注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工具(背景、经验、知识、情感等)赋予信息意义。在这个理论内,没有错误的结果,没有错的交流,每个人对信息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科学家们已经对信息的多义性(polysemy)有了很长时间的研究,即不同的人赋予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科学家,交流的每一步骤依赖于一个交流体系,不然我们就无法相互理解,研究这些系统的学科被称为符号学(Semiology),即所谓的研究符号和意义的学科。
符号是任何能够产生交流的事物,词语、手势、图片、音律、象形文字等。
给予这些符号意义的过程称为意义化。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交流不是线性过程,而是意义的交换,发送者将意义放入信息中,接收者从信息中解读意义。在符号学影响下,交流学1)更多开始关注信息的接收部分,2)意识到交流确实会带来多个有效结果。
Jacobson在1960年提出新的模型,采用了香浓-韦弗模型经典元素,一个发送者用一个频道向接收者发送一条信息,他增加了符号学中的理念,每个信息都与信息之外的一些事情关联,他称之为场景,我们采用的具体形式,比如文字,被称为编码。如图所示:
当所有元素到位才会产生好的交流,每个交流的行为都有一个支配的功能,该功能与模型中某个元素相关。
小结:
Jacobson基于符号学角度,提出信息传播是非线性过程,从信息的意思入手,提出了新的理论,在发送者、信息、接收者、频道之外加入了情景和编码等元素。
每个交流行为都有一个主要功能,该功能与模型中的元素相对应。
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关注交际,我们如何给予周围环境意义,如何构建我们的社交圈子,以及如何圈子变迁。将交际视为分享并加强想法,从而创造并适应我们的文化。将人们视为社交动物,会有社交圈子的动态变迁。
Newcomb 1953年提出的模型,交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社会系统的平衡、和谐或守恒,因此提出了人们共同分享的社交环境,如图所示:
人类A、B和共有的社交环境X相互关联在同一社交系统中。
举例,A和B是同事关系,X就是工作环境,当A辞职了,A和B一个月还见一次面,X变成了朋友环境,如果A升职为B的老板,就变为上下级关系了。
小结:
交际让我们彼此相处,让生活有了意义,使我们成为了社交动物,因此社区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没有了交际,我们无法觉得自己是社会、社区或小圈子的一部分。
在Newcomb模型中社交环境影响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方式和内容,这是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角度来看待交际
社交构建:人们通过不断的交流价值、态度和想法来构建文化和社交现实。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扩展资料: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参考资料:传播学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模型理论是什么(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