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报纸的风格特色(地方报纸纪念性报道活动的分众化特色)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珍贵!旧报纸上的港片海报,年代感十足纸媒盛行的上世纪,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是电影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风格海报配以个性文案,可以完美呈现出电影的格调,吸引观众入场。今日与大家一同欣赏这些旧报纸上的港片海报,熟悉的电影,熟悉的演员,出现在如今已经少见的报纸之上,更加重了年代的厚重感。港片黄金时代的开启者《英雄本色》,在1986年以午夜场形式登陆各大院线。报纸海报上打出宣传标语“豪情万里,气贯九霄”,不仅是对电影的诠释,也充分表露徐克和吴宇森的野心。由张国荣、张曼玉、梅艳芳等人出演的电影《缘分》,以漫画形式呈现出来,众人从一列长长的地铁中探出头,也暗示出电影将会在地下铁中上演好戏。当年由周星驰主演的《鹿鼎记》在票房上大获全胜,永盛公司继而推出《绝代双骄》之时,也不忘蹭一把《鹿鼎记》的热度——“继金庸第一奇书《鹿鼎记》再拍古龙第一奇书”暑期档上映的《审死官》,以影坛三大至尊周星驰、杜琪峰、梅艳芳破天荒携手合作为噱头宣传。《百变星君》是当年比较难得见到的彩色报纸海报,页面充斥着各种电影中的搞怪元素,看起来十分有趣。《喋血双雄》是吴宇森暴力美学之巅峰,海报上的文案可以让人一眼看出,周润发和李修贤之间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英雄好汉》上映之时,正赶上1987年的情人节,所以即便只是一部讲述江湖仇杀等内容的男人戏,也不忘推出情人节特制海报宣传,强行走一波“爱情故事”的噱头。梁朝伟、张学友、袁咏仪主演的电影《亚飞与亚基》,以寻人和通缉两个有趣点做宣传,吸引大家忍不住多看两眼。经典鬼片《倩女幽魂》三部曲,在泛黄的报纸上看到,更觉缥缈。奇葩电影《力王》,报纸上的宣传以真人与漫画相结合,文案十分劲爆。《逃学威龙3龙过鸡年》贺岁档上映,电影公司拍下一张众人拜年的大合照作为宣传,喜气洋洋。张国荣、林青霞主演的《白发魔女传》,不忘在报纸上N瑟地广而告之——“日日票房卖座冠军”!《A计划续集》简单明了的画面,以成龙的特技作为宣传就已经足够。哥哥和梅姐的经典之作《胭脂扣》,在香港上映之前,已经在金马奖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因此在刊登报纸之时,写出“香港电影之光”几个大字。《食神》贴出角色介绍,有笑点也有看点。《侠骨仁心》将梁朝伟和李嘉欣的美颜放大至报纸上,大家一看就明白,这是帅哥美女谈恋爱的故事。《赌圣》大字醒目,就是要告诉各位观众——周星驰的天下到来了!看着报纸上三位主角青春的脸,很难相信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的现实。如今回看这些港片旧报纸海报,都仿佛被时间镀上一层年代滤镜,真的惹人怀念,那个百花齐放的黄金年代!报纸有哪些特点?

报纸的特点:

1、可随时阅读,不受时间限制,不会如电视或电台节目般错过指定时间报导的讯息;

2、互相传阅,读者人数可以是印刷数的几倍;

3、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4、因特网崛起,网上版报纸的传阅力较传统印刷品报章强。

扩展资料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资料:词条-报纸(汉语词语)

报纸版面设计特点现代报纸流行模块化版式,该版式崇尚简洁大气,标题醒目,图片“夺人”,紧紧抓住读者视线,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1.提倡纯净版面(1)减少栏数,栏距也由一字扩展为两字甚至三字。(2)原则上去除纹饰、题花等阻碍视线顺畅流动的修饰,使用纤细清秀的水线或“无形线条”。(3)加入组版第四元素——空白,让版面恢复自由呼吸。(4)简化标题制作。(5)适当地使用色彩,避免花哨。2.加大留白技巧的运用,营造视觉“透气”效果留白是现代报纸版面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版面上留白除了能引起读者的视觉关注,还能营造“透气”的视觉效果。常见的留白有:报头区留白、封面留白、导读区留白、标题区留白、图片区留白、图形区留白、留白非白、提示式留白、内文区留白、栏(行)距留白等。版面组织上,十分注重版面策划报纸竞争,重中之重仍是采编之争,回归新闻,回归版面,拼独家,拼拳头栏目,更是拼策划。下面来分析研究一下现代版面策划趋势:1.创意破格化。现代报纸版面张扬的个性设计,令人过目难忘。以《北京青年报》为例,其“浓眉大眼”的视觉形象,在“三步五秒之内射杀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大胆独特的新闻视角给报界带来了不小震撼,也赢来了无数掌声和质疑,它至今仍是国内报纸学习借鉴的典范。2.图文一体化。文图并重,在版面中运用好图片,不仅美化版面,还可提高版面质量,让读者在视觉美感的享受中轻松地获得信息。3.新闻集群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在新闻的“爆发点”上抢占先机,是报纸成败的关键。对于一些预料之中的重大新闻进行专题策划,缔造出了新闻集群。4.专题系列化。如每年的两会报道,《南方都市报》都普遍从不同的切入点联系百姓生活,做好系列新闻。大事化小,小事放大,入情入理,深入浅出,使老百姓在品读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时轻松领会了两会精神,无形之中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权威性、互动性和亲和力。

在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活动中,地方报纸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于借用新媒体的力量,运用全媒体的传播手段,用全国视野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打出报道活动的组合拳,就能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

就重大纪念性报道而言,地方报纸尤其是地市报与中央级报纸比,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地方”优势——离基层实际最贴近、离普通民众的生活最贴近、离基层群众最贴近。地方报纸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独有的优势,认真研究分析读者分众化的特点和需求,加强策划,周密部署,重拳出击,差异化报道,同样能够赢得读者的青睐。

满足“大众”读者需求:用全国视野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萧山日报》隶属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要服务对象是杭州市萧山区120万市民和近百万外来打工人员,报纸年发行量突破6万份。在纪念建党 90周年的报道上,《萧山日报》用全国视野聚焦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党的历届历次会议会址、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等进行详细、全面采访报道,满足了“大众”读者的最根本需求。从2011年4月开始持续到10月底,实行《萧山日报》、萧山网、萧山手机报、LED城市电视、户外阅报栏等多媒体联动的方式,推出开天辟地之红色记忆、红歌嘹亮、火红岁月等纪念建党90周年十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出版了90个版的大型纪念性特刊,并从“大”“小”两个方面抓起一

“大”——从大处着眼,诠释党史重大事件的重要意义。2011年5月16日,萧山日报社启动“开天辟地90年·星火燎原”大型多媒体联动报道,派出六路采访小组,在—个半月的时间里,组织30多名文字、摄影和视频记者,分别深入到北京、上海、福建、广东、陕西、湖南、江西、贵州、湖北等地,用全国视野聚焦党史事件,寻访中国共产党的历届历次会议旧址、革命根据地,在2011年5月17日-6月30日的《萧山日报》、萧山网、萧山手机报、LED城市电视、户外阅报栏等媒体上,以不同的报道形式和体裁对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的光辉历史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采访报道,推出了满足不同媒体读者需求的图文、视频报道50多篇。

“小”——从小处入手,挖掘本地事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影响。在“开天辟地9。年·星火燎原”报道中,报社记者还注重挖掘在中共党史上有影响力的发生在萧山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点报道,推出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专版2个、图文报道18篇,再现了革命老区衙前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农民运动”,戴村镇“萧山历史上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力量‘砍竹暴动一’等光辉历史,让读者了解到两大历史事件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进一步激发市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自觉投身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为推进萧山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顺应“小众”读者企盼:用历史眼光报道党史人物

在巩固、提升《萧山日报》主流媒体地位的同时,萧山日报社积极创建新媒体、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目前已初步形成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LED城市电视于一体,涉足演出、会展、旅游、商贸、物流等多个产业、年收入过亿元的现代传媒企业,不仅顺应了“小众”读者的企盼,而且使得一部分“小众”读者转化成为全媒体的“大众”读者。

与“大众”读者不同的是,“小众”读者更希望了解全国重大党史事件中有没有本地人的身影,本地党史事件中有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物,更喜欢看到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亲近性报道。

在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上,萧山日报社各媒体采用设置不同版面、板块、专题、栏目等形式,用历史眼光报道党史人物,重点做足做透两大典型报道。

一、挖掘党史人物与本地有关的传奇故事,增强纪念性报道的亲近感。

近年来,全国许多报纸出现副刊“生存危机”甚至取消了副刊,而《萧山日报》副刊却独树一帜,并且有一篇副刊作品获得了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在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中,《萧山日报》充分发挥副刊优势,在副刊“倾诉”版开设“开天辟地90年·我的革命故事”专题,每周用一个整版的篇幅,通过萧山党史上重要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党史工作者,用历史眼光、以故事的手法、口述实录的方式还原历史,报道了一大批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使读者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更为萧山有这些党史人物而自豪。

二、展现本地党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增强报道的针对性。

《萧山日报》“开天辟地90年·星火燎原”外出采访小组,还注意从党的重大事件中发现萧山人的身影,做好重点报道,增强报道的针对性。

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内,第一采访小组发现了“萧山元素”的图片,照片说明是:“浙江萧山县衙前镇农民在共产党员沈玄庐的领导下,成立衙前镇农民协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有纲领、有章程、有宣言的农民协会组织。”于是,记者对这一“萧山元素”和图片进行了重点报道,也是对《萧山日报》4月份推出“红色记忆”专版——革命老区衙前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农民运动”报道的“延伸阅读”,加深了读者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内介绍的中共早期领导中,第二采访小组发现了介绍萧山人徐梅坤的两幅照片。记者通过重点采访后,向本地读者详细报道了徐梅坤的革命生平。这样的报道,既有亲近感,又有针对性,深受读者喜爱。

调动“网友”读者激情:用互动平台参与纪念性报道活动

一、打通媒体平台,设计互动主题,吸引“网友”广泛参与

在纪念建党90周年报道活动中,萧山日报社打通备媒体互动平台,通过热线电话、官方微博、手机短信、网上社区、QQ连线、体验之旅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调动“网友”读者热情,吸引他们参与到纪念活动中来。

与区党史部门合作,在报纸和网络上刊登党史知识竞赛试题,“网友”读者通过报纸答题卡、萧山网和萧山手机报参与有奖答题活动。

如与区委组织部、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联合发起“五红一心”系列活动,通过“发红信、看红书、听红歌、看红报、读红史”等手机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凝聚人心,让10万手机报读者特别是80后90后更加快捷地了解红色文化。

《人民日报》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

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

创刊以来,《人民日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把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出版了政治、经济、法律、新闻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资料,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创新,对弘扬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日报》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及时推出网络版人民日报(人民网)。

《人民日报》以其高度权威、庄严、客观、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和巨大的发行量、丰富的读者层次以及广大读者极高的认同感构成了独特的广告传播优势。人民日报拥有一批广告专门人才,能为广告客户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多层次的策划、设计、制作、发布服务。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报纸的风格特色(地方报纸纪念性报道活动的分众化特色)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