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媒介效果理论是什么内容(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认知层面的效果

2.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参考链接: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_百度文库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传播效果研究

应该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吧!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是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的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认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从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着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这些观点从整面否定了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的观点。但另一个方面,正是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都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进入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等。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第一、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传媒影响的有力性;第三、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早期的“子弹论”和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和影响的有力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张的是一种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而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拉着斯菲尔德等人《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介效果理论是什么内容(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