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的四种理论是威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
1、威权主义理论
威权主义理论——最早的传媒理论,诞生于大众传媒出现之初,起源于英国王室以要求新闻审查的代价来给最早的印刷公司以特许经营证。理念是传媒应该促进政府当局的政策来使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并利用各种符合时代的手段来控制这些媒体。私营媒体收到政府管制。
2、自由至上理论
自由至上理论——由于启蒙思想,民主理论的传播和社会格局产生了变化而出现的传媒理论。其理念是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才是社会的目标。允许公众自由的公开发表言论并让公众沉浸在事实和观点的信息洪流中,相信大众最终会选择符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国家法律保护言论自由。
3、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改变,人们对于启蒙思想中过于乐观的大众看法产生改变。认为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传媒被赋予的六项任务分别是①为政治制度服务,提供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观点和讨论。
②启发民智,使之能够自治;③监督政府,保障个人权利;④为经济制度服务,利用广告沟通买卖双方的商品和服务;⑤提供娱乐;⑥保持经济自立,不受特殊利益集团的压迫。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源于维权理论而又更加的集权的控制传媒,其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其背后的哲学模式是利用人作为机器来改善社会从而改善人。
因为其根本来源于唯权主义理论而且其建立在一战后苏联成立之处,比之后的纳粹模式还要早上十年。与其他所有模式不同的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其所有的传媒报刊等等都是国有资产。
媒体完全国有化,政府对媒体完全的掌控,把传媒作为一种工具性功能的东西,来为普通教育和提高公民素质做贡献,而非西方传统媒体的以服务型模式为主。
引言
第一章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
一、基本假设
二、柏拉图论威权主义
三、马基雅维利及其后的作家们
四、法西斯式的威权主义
五、威权主义的控制制度
六、许可的题材和禁止的题材
七、威权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
八、现代世界的威权主义
九、小结
第二章传媒的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一、基本假设
二、自由主义的发展
三、自由主义与传媒
四、大众传媒在民主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五、现代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下的传媒
六、当代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下的电影
七、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下的广播电视
八、世界其他地方的自由至上主义传媒
九、小结
第三章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一、理论简介
二、理论根源
三、理论背后的技术发展
四、当前对传媒的批评
五、新理论的知识氛围
六、全新的责任感
七、体现新理论的规约
八、对传媒表现行为的要求
九、改善传媒表现行为的方法
十、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十一、传媒与政府
十二、表达权利
十三、有关人性的观点
十四、自我修正过程
第四章传媒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一、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根基
(二)经由列宁和斯大林的发展
二、前景
(一)当前的理论
(二)这一理论产生的制度之一:印刷媒体
(三)这一理论产生的制度之二:广播电视
(四)这一理论产生的制度之三:电影
(五)与其他威权主义制度的关系
(六)苏联的理念和我们的理念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传播学理论有:
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
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
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体的四种理论(传媒的四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