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依定律,也称作萨依市场定律,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依定律主要说明,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依(Jean-Baptiste Say),不过萨依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虽然当今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还有不少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依据萨依定律而作出结论的。
扩展资料:
萨伊定律的主要论点:
1、利息论
马歇尔教授说:“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
2、劳动市场
按照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所著的《失业论》发表的观点,庇古教授认为除了一般的摩擦性失业和一般自愿失业者外,整个经济应该是达到充分就业。
3、旧货币量
根据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只有储蓄,然后投资这个选择(消费的那部分属于资本家的利润),而货币只有交换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将拥有的所有货币尽快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避免货币或资金闲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指萨伊在其销售论中提出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一命题,其旨意在于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为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张提供理论根据。
萨伊的这个命题是从他的销售论的下述基本论点引申出来的:商品与商品交换,归根到底是产品与产品交换;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仅起瞬间的作用;因此买即是卖,卖即是买,买与卖之间直接相等同。
萨伊定律的破灭
自1875年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治愈的社会顽症。尤其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验证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局限性,宣告了“自由放任”、不干预政策的破灭。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凯恩斯的“国家调节经济”的宏观经济调节理论和政策主张应运而生,并掀起了“凯恩斯革命”。
萨伊定律是一种自19世纪初流行至今的经济思想。萨伊定律主要说明,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
定律得名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不过萨伊并非最早提出定律内容的人,真正提出相关概念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虽然当今经济学教科书已将其内容删去,然而还有不少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还是依据萨伊定律而作出结论的。
萨伊定律的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
2、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
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萨伊定律名词解释(萨伊定律名词解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