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为: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的互动模式。
传播的三种形态:
一、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
在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所需要发生的这几个元素必不可少。
而在这几个元素里面,传播者位于中心地位。而且大家注意到这个箭头的方向。是一个单项的,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模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宣传的模式。
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思维的框架。比如:当要去做一个传播战略、给一个企业做一个形象宣传、或者是我们要去做一个产品说明。这种商业营销,那实际上都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进行探讨,当你把这五个部分都一一列举完的时候,这个战略就是比较全面的。
首先需要结局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通过什么渠道、第三,要去解决你的目标说出的问题,向谁说,针对那部分人去去说。最后我们如何考核最终的传播效果。
因此,这五个环节,实际上是整个传播战略的辅助思考模型,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自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有局限性。
二、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传播控制的模式,强调的是“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我们如何对一过程进行监控,我们往往要通过传播,因为传播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实施的结果如何,这个叫做反馈。如果没有反馈,永远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一个动作他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就无从调整,所以有可能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维纳在讲到控制论(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的时候。
他讲: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只要我知道了初始条件,只要我知道了受益状况,我就能够预测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物体他在哪里,他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他的速度是怎么样?
但是现实生活非常的是有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各种阻力、摩擦。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牛顿的那个世界,他说只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而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不断的去对这个事物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获取他的信息,然后对他实施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如同,空调如何实现自动运行的?不用人为的去调整,就在空调内安装一个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装置。他不断的在获取室温的信息,然后反馈给这个空调的控制器,来决定到底现在要不要继续工作,还是停止制冷。这就是通过信息的反馈装置,来达到预期效果的。
那么,我们社会也是如此。大家看到西方很多调查的案例,比如总统颁布某个政策,或者是言论。然后马上就会去看,大家会因为这个政策或者言论,对于总统的看法是否会产生变化。通过这个反馈决定这个政策是否会持续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对于社会控制。所以信息的反馈,构成了控制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信息的传播本身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且编码和解码会的规则的不对称。(可能是因为你听错了、口音的问题、或者是经历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传播信号(符号),在信道中间传递的产生噪音。进而造成一种‘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非准确的把意思说清楚,而且传播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噪音。因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反馈。当然有反馈本身也会产生噪音。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完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循环,不断的缩小双方之间的这种差距。这个模式非常的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的。
三、传播的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更强调传授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他们的语义空间是否一致?我们知道两个人要能够传播,一定他们要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他们的共同之处越大,他们的传播就越顺畅。
比如说,大家同样的年龄和背景的人,你们就会知道很多术语。网络的术语,然后你们之间传播的时候,可能找以前那个术语,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你跟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是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你会发现很费劲,因为你讲的话,你发现他就把他会产生其他的解释。因此:背景越相似的人,他沟通效率就越高。
比如,两个学者,如果他们都是研究同领域的。那么他们两个交流起来非常简单,旁边的人可能听都听不懂,他们的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自己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而旁观者则会觉得一头雾水。
相反的,如果两个人非常的交流,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语音空间很小,但是只要你愿意沟通啊,愿意去聆听,愿意去交流,那么你们的这个沟通空间相似的内容就会越多,这时候你们你们的交流就会顺畅。
所以,传播会产生共同的文化,而共同的文化反过来,它会使我们传播更加的顺畅、更加的容易。这是传播的互动模式。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可以分为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1、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向流动的过程,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典型的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反馈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2、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但是,这类模式仍然忽视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3、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放入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课堂教学传播模式,大致可以分以下三种: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教师的控制下,主要从书本中学习,传递和接收的主要是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常见的有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传播模式,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了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2、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为学习的中心,从活动中学习。这种传播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及其亲身经验,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系统书本知识的教学。3、以问题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研讨中学习,能启发人们进行探索,但容易使教学缺乏系统性。以上三种模式,各有所长和不足,在教学传播中应灵活搭配使用。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简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基本模式可以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