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指色相,纯度,明度。
色相:色相即色彩的基本相貌特征,它是区别色彩特征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一眼望去是什么颜色,它是区别一种物质色彩的名称,如:红、黄、蓝等及相互混调的色彩(如:红+黄=橙,蓝+红=紫等)。红——>绿,就是色相变化。
纯度: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又称饱和度。颜色越灰,一眼望去色彩越不明确,纯度越低;反之,色彩越强则纯度越高。在色环上的相邻色混合不会降低纯度,比如黄加红得到的橙色,纯度就不降低,色环的相反色混合则会降低纯度,例如红与绿。
明度:明度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低明度色彩是指阴暗的颜色,高明度色彩是指明亮的颜色。
美学设计的“三要素”是绘画、色彩和版面,美学就是通过这三要素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具体应用等都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设计学科的一个理论分支,其理论也与传统的美学艺术研究不同。因此,它不但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美学理论,而且在现实应用中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泰纳的“三因素”说,在他的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西方美学史中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所谓“三因素”,指的是“种族、环境和时代”。在泰纳看来.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向,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他主张研究作家作品,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占有大量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此学说的理论形成是在《英国文学史引言》中。在这篇文章里,泰纳首先提出了艺术的审美内容问题。他认为,艺术在引导人们去认识一个“真正的人”,把人们带进一个无限的、隐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但是人的各种心理,都有发生的原因。泰纳列举出三个基本原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他把这三者称为“三个原始力量”,并依据其作用不同,分别称之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后来,在《艺术哲学》中,他还对三种力量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解析。
①认为种族是植物的种子,全部生命力都在里面,起着孕育生命的作用;②环境和时代,犹如自然界的气候,起着自然选择与淘汰的作用。
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泰纳接受了西方传统的摹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同时,他又证明,完全正确的模仿,能产生真,却不能产生美。因此,泰纳提出了“特征”说。他认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艺术家为此特别删节那些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东西,对于特征变质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对于特征缺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其中的“特征”包括四方面内容:
其一,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
其二,事物的某种主要状态;
其三,艺术家对对象的主要观念;
其四,哲学家所说的事物的本质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美学的三要素是什么(美学涉及的三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