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五种教学策略有一下几种: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
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
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
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创始人。他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才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准备就是师生课前和上课的各项准备十分重要,不要把“预设”和“生成”对立起来;诱发就是学生自己或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释疑是师生、生生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释疑、解惑;转化是要加强当堂消化吸收、巩固和内化;应用主要指应用于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备课》介绍的一种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兴趣导入→猜想与假设→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交流探究成果,得出结论→巩固应用,深化规律。实际上就是这模式的具体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探究中的各种亲身经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规律和概念,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
与此同时,初中物理课的大多数探究都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过程的评估环节则对学生养成善于对工作进行评估的良好习惯非常有益。
由于探究学习重视对过程的学习,因此费时较多,教师在选用该策略时,应注意对课题的选择,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讲授法:教师口头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表现为讲述(人文)、讲解(自然学科)、讲读(文科)、讲演(课题)。
•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4、恰当运用板书
5、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教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
二、谈话法(小学适用):也叫问答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包括复习谈话、启发谈话。(代表人物:苏格拉底)
•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三、讨论法(中学适用):生生之间,探讨、辨明是非真伪。
•要求:
1.提前做好准备,问题要有吸引力
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
3.做好讨论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培养自学能力
•要求:
1.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2.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3.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五、演示法:教师展示事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手段。
•要求: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要求
3.感知演示对象,并能进行综合分析
六、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
形式: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七、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
按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掌握的进程分: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要求:
1.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3.
4.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5.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6.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八、实验法: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要求:
1.明确目的,制定实验计划
2.重视语言指导和教师示范
3.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九、实习法:又叫实习作业法
校内外、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数学课测量练习、生物课植物栽培
教学策略有如下五种: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3、活动操作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
4、暗示教学法。
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的方法。
5、发现法。
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八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