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五种传播媒介的具体特点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特点:

1、交互性较强: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

2、海量化信息承载功能以及信息碎片化:新媒体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

3、资源的可共享性: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

4、超文本、超链接的应用并提供多媒体支持: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

5、个性化与主动性较强: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6、虚拟社群化:网络社交是继网络兴起后发展起来的,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虚拟化信息的传播环境,使用的用户构成了虚拟的社群。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扩展资料: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

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媒体

1、感觉媒体包括人类的各种语言、文字、音乐、自然界的其他声音、静止的或活动的图像、图形和动画等信息。

2、表示媒体,是一种信息的表示方法。指传输感觉媒体的中介媒体,即用于数据交换的编码。

3、表现媒体:又称为显示媒体,是计算机用于输入输出信息的媒体,如键盘、鼠标、光笔、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数字化仪等。

4、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指用于储存表示媒体的物理介质,也称为储存媒体。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也称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它可分为两大类,即导向传输媒体和非导向传输媒体。

扩展资料:

常见的感觉媒体分为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

1、文本

文本是指输入的字符和汉字,具有字体、字号、颜色等属性。在计算机中,表示文本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点阵文本和矢量文本。

2、图形

图形是指由计算机绘制的各种几何图形。

3、图像

图像是指由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或图形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获取的照片、图片等。图像可以看成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的,单个的点称为像素(pixel),它是表示图像的最小单位。

4、动画

动画是指借助计算机生成的一系列可供动态实时演播的连续图像。动画是依靠人的“视觉暂留”功能来实现的,将一系列变化微小的画面,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显示在屏幕上,就可以得到物体运动的效果。

5、音频

音频是指数字化的声音,它可以是解说、音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工合成声音等。

6、视频

视频是指由摄像机等输入设备获取的活动画面。由摄像机得到的视频图像是一种模拟视频图像,模拟视频图像输入计算机需经过模数(A/D)转换后,才能进行编辑和存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感觉媒体

百度百科-表示媒体

百度百科-表现媒体

百度百科-存储媒体

百度百科-传输媒体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缺点?

答:“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5W模式的缺点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布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

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船舶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2什么是受众?受众接受讯息的基本动机是什么?

答: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广大受众共有的基本动机包括以下四种:

(1)消遣娱乐。这是广大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动机之一。受众往往首先视大众传媒为消遣娱乐的工具。

(2)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寻求各种信息,是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的又一重要动机。受众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来使用媒介。通过接触媒介信息,受众可消除心理上的疑虑、寂寞等不良感觉,心理上得到安慰、鼓舞,或能满足猎奇心理。

(3)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在传递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许多受众成员常受求知欲的驱使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

(4)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大众传播媒介是联系社会的桥梁,它们把受众成员同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大众传播的内容可以成为社交中的话题

测试:

1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的五个层次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三种传播渠道的主要特点是:

(1)人际传播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2)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单位进行的内部或外部传播活动。如组织出版的内部报刊、广播、闭路电视,对外进行的展览、赞助、庆典、公益活动、开放组织等等。一般而言,组织传播的规模要大于人际传播,但因组织大小差异极大,组织传播的规模也相去甚远。

(3)大众传播,指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活动。其传播渠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络等等。这是规模和范围最大的一种传播活动,社会影响也最为深远。

2如何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答:麦克卢汉之前,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媒介,信息是信息,媒介只是装载信息的载体,并不能代表信息本身。

但是麦克卢汉思考后认为,媒介其实等同于信息,它应该是和信息融为一体的.他提出了媒介及信息的观点,即是说明,媒介引起了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比如电视,广播,互联网,这些媒介传播的内容和真实的信息是相等的。

这里媒介指的是,媒介的内容,比如一条微博,则这条微博是所讲述信息的媒介。一个电视节目,则这个电视节目的内容是其讲述信息的媒介。

3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造成了哪些冲击?

答:1.新兴传媒新兴传媒新兴传媒新兴传媒——电脑联网业的特征电脑联网业的特征电脑联网业的特征电脑联网业的特征:

①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

②由于电脑互联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互动性特征,通过网络进行的传播活动中反馈环节较强;

③由于电脑网络允许信息以不同的流通方式在网上到处流通,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系统,服务于以不同方式展开的不同种类的传播活动;

④从理论上讲,网络允许人类社会利用电脑网络空间无限量地进行信息沟通;

⑤任何加入电脑网络的用户均可成为信息提供者;

⑥网上传播是非实时的非同步的传播。

2.电脑联网的特点:电脑联网的特点:电脑联网的特点:电脑联网的特点:互动性和兼容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信息容量、不受限制的传输程度。

3.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构成的挑战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构成的挑战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构成的挑战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构成的挑战:

①人类社会的传媒业管理,正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②管理传统的大众传播的传播活动有效的方法,不一定对管理网上的传播活动有效或不一定完全适用;

③侵权问题远比传统的大众传媒中的版权问题复杂。

4“沉默螺旋”理论的具体内容(三个命题)

答:沉默螺旋理论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此命题还包含五个基本假定:1.社会使背离社会的个人产生孤独感;2.个人经常恐惧孤独;3.对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断地估计社会接受的观点是什么;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个人在公开场合的行为,特别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隐藏自己的观点;5.综合起来考虑,前面四个假定共同作用,形成、巩固和改变了公众观念。

(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1]。舆论的形成并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来源及对媒介的关注和认知,我班级组织了大学生接触媒介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始于2013年4月5日,至4月8日结束历时三天。我们以本班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男生宿舍、女生宿舍、自习室等多个方面进行随机调查。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合理性,我们采取分层抽样方法,首先按性别分层,其次按年龄进行分层,因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也是有差异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样本的可靠性与多样性。本次调查总共发放试卷20份,因为是当面做的调查所以回收的问卷是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被调查者的各项比例是:男生54%、女生46%、80后36%、90后64%。从这次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年纪等情况来看,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题目,除了前两个性别、专业和年龄之外,其他的九个体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大学生的接触媒介问题,以下我们进行分析。

1.您经常使用的通讯方式是?

A.QQ(46%) B.微信(21%) C.飞信(21%) D.微博(21%) E.短信(44%) F.其他(4%)

实验体会: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学生多使用QQ为主要的通讯方式,同时短信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其他新颖的通讯方式,如微信、飞信、微博等,也颇受同学们的喜爱。

2.您一般使用此类通讯工具主要目的是?

A.联系好友、家人(82%) B.工作需要(4%) C.打发时间(10%) D.其他(4%)

实验体会:有8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凭借通讯工具进行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但也有部分同学出于其他目的而使用。

3.您通常上网的时段在?

A.上午(6%) B.中午(0%) C.下午(2%) D.晚上(92%)

实验体会:大部分学生均在晚上这个时段上网,一天的学习生活的结束,这个时段最适合放松娱乐。同时大学生的精力旺盛,多属于熬夜型的,一般主要活动集中在晚上。

4.您每天上网时长是?

A.1小时以下(16%) B.1至3小时(54%) C.3到7小时(26%) D.7小时以上(4%)

实验体会:有54%的大学生每天1至3小时都要接触网络,26%的3至7小时都要接触。一方面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重大影响,网络正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占用大学生太多的时间,那么户外活动的时间就相对要减少,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5.您认为媒介可以帮助您做的事情?

A.从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和资源(54%) B.跟上时代潮流(6%) C.与家人朋友取得联系(27%) D.看电影、视频,听音乐(10%) E.购物(1%) F.玩游戏(2%)

实验体会:虽然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不少宿舍都接入宽带。大学生上网方便了,而且也能用手机上网,大家多利用网络浏览资讯和查资料,让上网工具发挥最大价值。

6.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新媒介?

A.公交、地铁电视(46%) B.城市LED大屏幕(12%) C.楼宇电视(4%) D.手机报(32%) E.其他(6%)

实验体会:如今城市建设日趋完善,随处可见网络信息工具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以及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也增多。有58%的学生接触新媒介来源于社会设施,而也有部分同学借助手机报来了解世界。

7.当一件重大新闻发生时,您一般最先通过什么了解到该事件?

A.网络(54%) B.手机(32%) C.微博(10%)

D.报纸(0%) E.广播(0%) F.其他(6%)

实验体会:网络的迅速使得其拥有着更广泛的受众,在发生特大事件时,网络充当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给人们快速的信息反馈。而传统媒介的作用将随之变弱。

8.您认为下列哪种媒介的可信任度最高?

A.电视(46%) B.报纸(34%) C.网络(16%) D.杂志(4%) E.广播(0%)

实验体会:虽然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人们已渐渐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超低的可信度,表明网络面临的危机,这个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谁都可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有些人为了谋取利益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降低了网络的可信度。因此,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适当的对网络进行有序的管制,另一方面,媒介工作者应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我们知道看杂志、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仅占4%,但是电视的可信度却高达46%,我认为这是由于高速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看报纸,而且由于物价的上涨,看杂志也越来越不划算。所以我认为杂志业、报业应该抓住自己可信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改变自己的发行方式,发行电子报,现在有很多报业已经涉足这些方面。

9.使用这些媒介对您的影响?

A.弊大于利(4%) B.利大于弊(84%) C.没多大影响(12%)

实验体会:有84%的人认为媒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好处,诚然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与媒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五种传播媒介的具体特点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