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活动方式:搜集资料活动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
第二种活动方式:做活动记录
学生确定了主题,按计划开始实施活动之后,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活动记录形式则可因人而异,但要求观点鲜明、得失兼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指导时,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也可以直接提供表格范例,让学生填写.教师还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活动过程,如:采访记录、观察记录等.
第三种活动方式: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无论是在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活动,还是在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项目设计活动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活动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有助于学生接触沸腾的实际生活.通过让学生亲眼看。
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自感受,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信念.根据实际调查对象的范围,可将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调查过程的顺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整理材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扩展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有主题探究、项目与应用设计、参观与考察,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等.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特点,在展示交流时也应该有不同的方式.主题探究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项目与应用设计应以展示介绍作品(模型、小制作、小发明、设计图)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辩论为主;
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放录相、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主题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展示资料集,写体验日记、文艺演出、写建议书、开交流会、办报、现场制作(如炒菜、绣花等)为主.
高中综合实践课题如下:
和谐社会建设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开展“和谐都市(乡村、校园等)建设方略研究”“社会基层人民生活状态调研”“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变迁研究”“居民居住情况调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研”“家乡变迁”“关心弱势群体”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
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农民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状况、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农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状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态等问题进行调研实践。
科学发展观主题: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对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生态开发、能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践调研与研究。
志愿服务社会主题:以“志愿社会、泽被你我”为中心,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要性,通过助残助困、支教支农、勇作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校友访谈和慰问主题:以“访问老校友、结识新朋友”为中心,根据就近原则,走访家乡所在地附近的印院校友,与其交流专业信息,描绘学校发展新貌,感受校友成长经历。爱校荣校主题:以“校荣我荣,爱校奉献”为中心,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中心工作,使我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主题:以“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中心,对家乡及其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掘,通过文字、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记录。
(1)创设情境引导课。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什么课程
《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纲要》强调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导学生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要防止用学科实践环节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