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有三层含义,分别是心理科学术语、人工智能、汉语词汇。
一、心理科学术语
智能,是智力和能力的总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把智与能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其中,“智”指进行认识活动的某些心理特点,“能”则指进行实际活动的某些心理特点。也有不少思想家把二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吕氏春秋·审分》:“不知乘物而自怙恃,夺其智能,多其教诏,而好自以,……此亡国之风也。”东汉王充更是提出了“智能之士”的概念,《论衡·实知篇》:“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他把“人才”和“智能之士”相提并论,认为人才就是具有一定智能水平的人,其实质就在于把智与能结合起来作为考察人的标志。
二、人工智能
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记忆、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
它们分别又可以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其在个体中发挥智能的程度。“情商”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三、汉语词汇:智能
1、智谋与才能。
宋·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
译文:“唉!女人温柔顺从足以和睦的家族,智能足以整顿好他的家庭,这已经好了。”
2、指智力。
李大钊《上海的童工问题》:“为帮助他们智能的发育,娱养的得宜,非赖上海的献身于无产同胞的青年团体不可。”
扩展资料
智能(心理科学术语)的分类
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
2、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们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
3、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
4、身体运动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宝石匠、机械师等。
5、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高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
6、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家、外交家、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公关人员、推销等。
7、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喜欢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
8、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辩论和分类的能力。这项智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
智能传播:智能传播是建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技术发展和突破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数据流替代人力、技术、传统生产要素,以智能技术决定内容生产、传播、营销和集成为决策方向的新的传播方式。
扩展内容
智能传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现代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建立起了一系列特殊的概念和术语。智能传播与传统传播、互联网传播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信息过载时代,智能传播实现了精准传播,提高了传播效率;可以对用户实施多点对一点的信息传播;高度的透明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智能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社交机器人、机器人写作、AI主播等。
智能传播还涉及人工智能,它是指研究如何模仿人类智能的互联网和计算机科学问题的学科。人工智能的主要目标是使计算机具备自主自考,理解判,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以及建立具有类似于人类思维运作模式的系统。
智能传播也涉及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它是一种智能技术,它利用有限的视觉感知信息来理解客观世界的技术。在智能传播中,计算机视觉可以用来找到图像识别物体和东西场景中的活动。传播学的视角是智能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传播理论结合了传播学的概念,如受众理论(Audience Theory),新闻传播(Communication of News),社会社会传播学(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学以及媒介心理学(Media Psychology)等。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DSS相结合,应用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技术。使DSS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如关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
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的辅助决策系统。由于在IDSS的运行过程中,各模块要反复调用上层的桥梁,比起直接采用低层调用的方式,运行效率要低。
但是考虑到IDSS只是在高层管理者作重大决策时才运行,其运行频率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要低得多,况且每次运行的环境条件差异很大,所以牺牲部分的运传效率以换取系统维护的效率是完全值得的。
扩展资料
问题处理系统,问题处理系统处于DSS的中心位置,是联系人与机器及所存储的求解资源的桥梁,主要由问题分析器与问题求解器两部分组成。
自然语言处理系统:转换产生的问题描述由问题分析器判断问题的结构化程度,对结构化问题选择或构造模型,采用传统的模型计算求解;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则由规则模型与推理机制来求解。
问题处理系统:是IDSS中最活跃的部件,它既要识别与分析问题,设计求解方案,还要为问题求解调用四库中的数据、模型、方法及知识等资源,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还要触发推理机作推理或新知识的推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智能媒体名词解释(智能传播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