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对立碰撞转向融合依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反映着社会发展深层次的趋势和必然性,其提出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媒介融合蓝图勾勒与媒介融合多元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斯?尼葛洛庞蒂在《媒体实验室:在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未来》一书中描绘了“媒介融合”的蓝图。尼葛洛庞蒂用三个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并且这三个圆圈呈现出叠加和重合的发展趋势。他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尼葛洛庞蒂在网络技术尚未普适化的情况下以预言的方式对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设想,但对媒介融合的内o与外延并没有进行严格的论证,对媒介融合的层次和多元化没有涉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正是这一重大变化推进了信息、电信、文化、娱乐、传媒、出版、金融、证券等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多元化成为大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资源配置、整合方式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许多新的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直接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顺应行业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1994年,《纽约财报》报道美国在线与《圣荷水星报》联合推出《水星中心新闻》的电子服务时,使用了“一次传媒聚合”的标题。同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即“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参加者除了学术界以外,还包括康柏、英特尔等著名计算机整机或芯片生产公司以及软件、消费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行业的人员。这标志着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话题。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1996年电信法》。该法案将电信和媒体统一立法管理,引发出一场电信、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1997年6月在加州伯克莱分校召开了题为“在数字技术与管制范式之间搭桥”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对产业融合与相关的管制政策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媒介融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1997年,欧洲委员会推出的绿皮书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并把媒介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这无疑将媒介产业融合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1997年,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提出媒介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1998年,奥诺和奥基对媒介融合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以此揭示电信、广播等媒体信息服务融合的过程。他们指出,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换以及从低带宽要求到高带宽要求的转换,基本上反映了媒介产业融合的方向。2000年,Raghuram指出,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指数字技术允许传统的和新的通讯服务(无论是声音、数据或图片)通过许多不同的网络共同传送的现象。同年,《澳大利亚产业融合评论》则指出,融合就是因数字化驱动的服务部门结构调整,这个调整的实质是两种服务传递的结构模式的转换,传统模式是由模拟和物理技术主宰的、以大规模生产为特色的、以国内市场为重点的、以水平和垂直联结为整体结构;新的服务传递模式使用数字编程网络,以促进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国际市场关注、在用户看到的服务和潜在的传送平台之间的垂直分布。2000年,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等三位学者在其合著《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中提出:以前电信业、有线电视业、广播业和计算机业各自为政,现在在宽带技术和政策的指引下汇流到一起,产生了“整合宽带系统”。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并将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媒介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这个“天作之合”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媒介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并开了媒介产业融合与产业革命的序曲,这场革命将是全方位、跨行业、深层次、超国界的。2001年,日本学者植草益在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后,从动因的角度,把媒介产业融合定义为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并认为媒介产业融合不仅出现在信息通讯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之中。由于产业融合,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企业并购、流程重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正如他所预测的那样,近年来媒介融合并不仅仅限于这4个产业领域,在制造业,产业融合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革命的浪潮在媒介融合推动下,一浪高过一浪。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1997年,欧盟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预设,提出“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三大产业的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产生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作为信息社会形成初期的热点问题,媒介融合的提出标志着传媒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促使传媒业的内o与外延重新界定,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提升了传媒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融合媒体(Convergent Media)是指不同形式的传媒内容、平台、技术和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交互,以创造全新的媒体体验和商业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整合和交互,实现内容的全方位展示和多层次传播。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融合媒体成为当代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将各种传媒形式和平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传媒内容能够跨越不同媒介传播方式,同时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以下是融合媒体的几个方面展开拓展:
内容融合:融合媒体将不同媒体形式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交互。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更加生动地传达信息和表达观点。例如,一个新闻报道可以同时配有文字报道、图片、音频采访和相关视频,让读者得到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平台融合:融合媒体利用多种平台进行内容的传播和交互。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已经渐渐与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分享各种媒体内容。例如,在一个新闻网站上,用户可以同时查看文字报道、图片集、相关视频和社交媒体评论。
技术融合:融合媒体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内容的呈现和交互。随着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媒体领域,丰富了用户体验。比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个事件或场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商业模式融合:融合媒体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传统媒体面临着传统广告模式减弱、用户付费意愿降低等问题,而融合媒体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广告形式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比如,品牌可以在多个平台上展示,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定向投放达到更精准的广告效果;内容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多平台发布作品,并通过付费、赞赏等方式获得收益。
用户参与:融合媒体强调用户的参与和互动。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可以主动选择、评论、分享和创造内容。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用户能够直接参与到媒体内容的生成和传播中来,形成了用户参与的生态系统。用户生成内容(UGC)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加强了用户对媒体和内容的影响力。
总之,融合媒体是一种将不同形式的传媒内容、平台、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整合和交互的发展趋势。它通过内容融合、平台融合、技术融合、商业模式融合和用户参与等方面的拓展,创造了更丰富、多样化和互动性强的媒体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融合媒体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媒体服务。
融媒体”是建立在现代网络技术之上,融合了多种媒体形态的新型媒体的总称,是融合了新老媒体优势的更完美的一种传播形态。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媒体融合的含义
媒体融合,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信息“网络化”,而是要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边界,实现优势互补,带来“四新”:新内容、新产品、新服务和新营销。媒体融合作为彻底的转型,是观念、体制、机制、内容、管理、运营等系统性的转型,必须采取全面的、彻底的融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特点及优势,整合利用媒体资源,各取所长。
媒体融合的特点
传播从分散的大众传播,走向聚合的族群精众传播,要求传播“适地适媒”,让媒体与环境相互辉映,消费者可以自然融入和接受媒体的信息,而融媒体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诉求。
在融媒时代,公共媒体与自媒体共同形成了一个媒体融合的生态圈,优质的内容是根基。围绕内容这个核心,聚合起电视、网络、报纸等公共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同时带动更多公众的自发参与,使优质内容得以最为广泛地传播,也使得内容的价值和影响得以全面地提升。
以往传播依靠大规模的广告打造知名度,这种强制性大面覆盖式传播已失效。目前传播需要从内容和体验的角度打造共鸣,即在融媒体之下,从传播信息转向传播信任,实现从“品牌知名度”到“品牌共鸣度”的转化。
媒体竞争正在经历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一方面,媒体需要具备吸引族群精众聚合的价值内容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媒体的品质内容对优质用户产生深远的影响。
媒体融合的方法
建立一种新型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打造“融媒体”,就是摆正新老媒体关系,分析新老媒体的利弊,以优势互补、扬优去劣,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广播的迅疾、便捷,电视的直观、立体,互联网的“四个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各媒体对“我无他有”的东西,不妒忌,不害怕,对“他无我有”的,不排异,不拒绝,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兼收并蓄,追求“水桶定率”。
资源匮乏需“融媒体”突破“有限”。频道资源少,有效资源有限,必须寻求破解难题之方。而互联网在资源上是“无限空间”,利用这个特点,打造“融媒体”,就能很好地破解频道资源有限的难题。把网站作为广播、电视资源的延伸,突破了传统媒体资源的有限性。
就是合理整合新老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共同服务。首先将广播与网站合并,将双方原采编人员打通,组建成立了“融媒体采编中心”。中心记者外出采访时,将录音笔和数码相机两种采访设备同时携带,为广播和网络同时供稿,既保证了双方新闻稿源,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网站新闻稿件的权威性和原创能力。
发展“融媒体”的最终目的,要有利于效益这个根本。而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媒体时代,创新才能创造生命力,创新意味着变化万千,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但不变的依然是“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那就是以“数据库”为中心,以“用户”与“服务”为基本点。
覆盖面小,需“融媒体”突破“界限”。覆盖面小受众就少,影响就小。发展“融媒体”,利用网络媒体这个“无限空间”,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覆盖范围的界限,无限地扩大广播电视的传播面。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媒体融合对传媒产业的影响(融合媒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