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报纸版面获奖作品(谁能告诉我报纸版面的专业词叫什么)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报头。指报纸刊登报名的地方,一般都在第一版的上端,横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左,竖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右,也有把报头放在上端正中的。有的还标明报纸的性质和隶属。

报眉,指眉线上方所印的文字,包括报名、版次、出版日期、版面内容标识等。

栏头,专栏名称。

题花好比专栏的脸面、版面的眼睛,精美的题花能起到美化专栏、为版面增色的效果。十堰日报在专栏题花的设计上非常讲究,追求题花的美感,注重题花的色彩搭配,题花图案的选择,力求从题花上就能感受到专栏的特色。如“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专栏,设计是一个党旗图案;“武当山下”专栏则是武当山风景照。

新闻系报纸版面设计十大推荐书目:

1.《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一版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一版

点评:版面设计的基础应该是视觉生理学和视学心理学。让大家去看眼科书,好像太过了点。不过看看以上两本书就会对视觉心理学有一点了解。这两本内容有交叉之处,所以应该一起看。只是书有点太枯燥,大家一定要硬起头皮来。另外,这书写得较早,讲的是格式塔心理学,所以可以有些不太流行了。

2.《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

康定斯基著罗世平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6月一版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

点评:老康的画画得很好,人也有趣,这本书写得不怎样,只是能反映出其对视觉艺术的某些观点,对各种设计都很有启发之处。看一看,明其大意即可。

3.包豪斯

点评: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设计流派,在各方面都有成就。我在国内没发现很好的专门介绍书籍,所以只能请大家自己去寻找总结了。

4.《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

达里尔。莫恩著陆炳麟、江和平编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年7月一版

点评:我见过的最好的版面设计书。

5.《全球最佳报刊设计——第20届全球报刊设计大赛获奖作品集》

张莉、詹炳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3月一版

点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人耳目一新。我已经发现有人看了此书后照抄老外了。只是这书也太贵了点,198元,嘿嘿,好快的刀!

6.《二十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

梅格斯著柴常佩译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9年8月一版

点评:写得极有条理,把设计的沿革介绍得很清楚。其中关于包豪斯和瑞士派的章节要多读。惟一的缺点是封面设计太差!

7.《色彩理论与应用》

吴镇保、张闻彩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年3月一版

点评:作者没什么高见,就是资料汇编,不过措辞很得当,内容很全面。认真看看可以提高自己对色彩的感觉。前提是必须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并能联想。

8.《世界名画中的构图精粹》

沙子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0年1月一版

点评:作者的构想是不错的,弄了一堆名画来让大家欣赏。大家不能光看画,得想到版式也是讲构图的,借鉴一下吧!

9.《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

桑金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一版复旦版新闻业务丛书

点评:这书基本上是个大杂烩,常见的地方都提到了,但多是隔靴搔痒,可见作者水平有限。WITS那块全抄,没有任何操作心得。介绍外国报纸版面说得太少太浅。后来的经验谈一得录里有点东东,只是要浪里淘沙。只是这也算大陆近几年来最好的正式出版的版面设计书了。

10.《广告版面的编排与设计》

石凡编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6年8月一版

点评:这本书是从工美角度来写的,所以与报纸广告设计未必相合。其中材料大多是照抄日本人的,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建议不用买,借来看一看开拓一下眼界就行了。

很详细:

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能否在报摊上吸引视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版面的设计。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更能感受到报纸的特色和个性。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利用人的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波,牢牢勾住读者的眼球。《北京青年报》以“浓眉大眼”为特色,要求报纸放在报摊上能脱颖而出,读者在几米外就能首先印入眼帘。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中,创新多种编排手段体现主题,在读者的视觉感受上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版面的布局和编排没有固定的公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公式,一些版面处理在以前看是“犯忌”的,但读者包括不少圈内人士都认为很有特色,甚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有根据版面内容需要,有意“触雷”,那不是犯规而是创新。比如杭州的《都市快报》面世之始,即以整期报纸无一竖题的面貌,出现于读者面前,以其标新立异与大方得体一目了然,很快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之后,又有几家浙江省有影响的报纸,纷纷选择了这一版式。这些报纸不受任何传统版式规则约束,创新了一种以横题为显著特色的全新版式,方便读者阅读,追求读者视觉和版面编排的结合点,报纸才得以常办常新。对报纸版式不断创新,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感受,这正是编辑工作的乐趣所在。

一、让眼球首先被吸引——营造版面视觉冲击波

人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会遵循这样的欣赏次序:先通观全画,产生总体印象后,视线便会迫不及待地停留于画面上的某一处,这个地方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然后,视线才会移动,读遍全画。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从人类眼球的生理构造看,只能产生一个视焦,人的视线是不可能同时停留在两处以上的,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视焦移动的过程。这一理论,运用于报纸编排,主要是加大版面视觉中心的处理,让读者在几米之外就能被它吸引。众多报纸放在报摊上,还要使本报的视觉中心成为众多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流览之下,读者的视线便迫不及待地停留在这个视觉中心上,掏出钱来,首先购买。从具体的编排手段来说,以下因素往往能突现视觉中心:

1、突出中心主题。

在零售市场上,报纸是对折放在报摊上的,只能展示版面的上半部分,因而将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标题放在版面上部,作突出处理,极为重要。通过加大头条稿件所占面积、加大头条文字的排栏宽度、拉长头条标题加大标题字号以及使头条标题反白等等……都能使头条成为视觉中心。同时要注意不能把版面处理得过于花哨而转移了读者对新闻本身的注意力,这样就能使我们在路过报摊时无意地一瞥,便留住了脚步。《新华日报》改版后标题与正文所占的版面比例在1:2左右,多用大图片、大标题、粗线条分割的办法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穿透力和震撼力。此外,版面表现重大事件时,往往在体现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还需突出一个中心。版面突出的中心就是编者最想说的话。采用多种编排手段,突出一个主题,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慧眼巧用图片。

现代社会是个“读图”的时代。图文并茂是设计优秀版面的原则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版面位置也越来越大。报纸对大小不同照片的安排恰当与否,对版面的美观程度以及形成版面的视觉中心有直接影响。照片为一天的新闻制造气氛,它诱使我们去读一条本来可能会被忽视的报道,或者刺激我们的视觉吸引我们去买一张报纸。由于照片在表现抽象的内容时作用极为有限,于是报纸编辑们寻找了一种新的“药方”:新闻图示。它的好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笔墨和最小的篇幅给读者最多的信息,包括图表、图解、地图等。

3、增加版面亮点。

有时报纸头条、二条会让位给政治性内容,读者不感兴趣。此刻,就要在版面的中下部突出读者爱看的稿件,增加版面亮点,使之成为视觉中心,从而改变版面上部大标题、长消息,下部小标题、短消息,报纸头重脚轻的不良版式。在突出处理中下部稿件时,可以采取局部的图案套衬、加大标题字号和所占版面的空间、突出的题图设计、标题形状的奇特变化、加大文章所占的版面空间、独特的花边形式、题图压衬等方式。还可采取“稀有因素”的对比,例如在许多垂直线中有一条斜线,或在许多斜线中有一条垂直线一样,稀有因素往往因数量对比的原因显得异常突出,在画面中成为视觉中心。对比关系是产生视觉刺激的基础,对比包括明暗对比、方向对比、大小对比、曲直对比等。此外,一条有声、有色、感染力强的标题,三言两语便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标题的编排形式多样,标题各行左端平头或右端平头、引题主题副题留白适当、黑白错落有致等均极富现代气息,吸引读者的视线。视觉中心理论能更好地活跃版面,较好地处理版面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甚至可以通过版面表现力的强弱,明确视觉层次,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按编辑的要求,做到先看什么、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但是,版面视觉中心不能过多,是在版面中需突出两条有时也可为三条重要的稿件或图片时采取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版面编排形式,突出处理的稿件过多,也就谈不上视觉中心了。

二、刻画报纸“生动表情”——视觉美感的形成

精良的版式设计能够刻画报纸的“生动表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使报纸充满韵律,韵律不仅是指版式设计富有动感和流畅性,更重要的是编排的内容饶有趣致,既矛盾又统一,从标题的精心制作到内文的详略得当、图片的清晰有味和装饰的可圈可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创造版面美的前提,版面的美感是通过视觉感受到的,版面中各视觉因素结合起来,既统一又变化多样,从而使版面既不觉单调又不显杂乱无章,充满灵性、诗意和美感。

1、丰富新闻的“表情”。

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内在灵魂,把握住内涵就能刻画新闻的“表情”。现代的版式设计,已不再是几根线条和几块网纹的组合,它所体现的是报纸的个性,传达的是报纸对新闻的态度,这就要求编辑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有针对性的版面语言来描述新闻,创作出带有“表情”的版面。新闻版的“表情”力求凝重沉稳,处理版式注重大气、庄重,体现新闻稿件的分量和内在的震撼;文体版的“表情”力求活泼和激奋人心,琳琅满目的图片,展示扑面而来的强烈文化气息或观看比赛时的紧张刺激;生活副刊版的“表情”热情、时尚而轻松,透过充满趣味的编排方式,传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视觉效果的多样统一。

现代的版式设计,是让读者在众多的报纸面孔中,不用看报头,一眼就知道报纸的名字,版面的名字,这就是报纸独特的个性风格。没有个性的版面是失败的,就像一张毫无个性的面庞,在视觉上不易让人记住。整张报纸的风格要有统一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报纸的整体视觉设计正如它的ci形象设计,应该从更深层次上体现报纸的定位、它的办报宗旨以及适应目标受众的欣赏口味;同时各个编辑还要在自己负责的版样上下功夫,在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又要形成各自的个性风格,逐日规划新鲜的、醒目的版面,达到多样统一的视觉效果。从版面的具体编排而言,各种元素的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过多的变化只能是进一步加重负担,统一从视觉效果来看,更能体现秩序感。此外,有效地利用“节奏”也能使版面产生美感,节奏指同一现象的周期反复,例如,一般好的版式会让多个标题呈“梯形”排列,使得版面产生了音乐般的效果。

3、追求视觉的均衡。

版面设计就是组版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达到视觉上的均衡。在绘画的构图理论中,均衡指画面构成要努力使各种力量均等,从而获得一种稳定感。黑格尔说:“在较大幅的构图里,最好的办法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容易认出的部分,而同时又不使它们显得零散。”在版面设计中亦是如此,必须把版面中的组版元素作为视觉力感、数量因素、物理因素来考虑,使它们在画面中的分布能够上下左右大体相等。体现对比、统一、平衡、节奏、动感的原则,并处理好主次与聚散、图与地(即背景)、群组与间距、四角与对角线、空白与版面率等等关系。此外,比例法则也是实现形式美感的重要基础,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版面的比例,我们可以采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0.618,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达到版面视觉的均衡。

三、以视线流畅为出发点——减轻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现代的读者又是多元化的读者,是匆匆忙忙的读者。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谁能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谁就是赢家。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新闻传播的过程,即从记者采写到读者接受的过程解释为编码和译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噪音”,就会影响受传者对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理解。因而这一过程越短、越简明,传播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我们设计版式,必须服从于简洁易读这一原则,减轻读者视觉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生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眼球只有停下时才看到字,跳动时看不到字;视线由一行读到另一行,眼球在跳动,也看不见字;每次眼停时最多读6个字,眼球跳动次数越多感觉越疲劳……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设计出视线流畅的版面。

1、简化版面的构成要素。

从近几年获奖版面所体现出设计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版面都在尽可能地舍去甩来甩去的走文,繁褥的花线,变来变去的字体,可有可无的花网,追求粗眉头(大标题)、小文章、大眼睛(大图片)、轮廓分明(块面结构)的阳刚直率之美,行文上很少拐弯,不化整为零,字体较少变化,线条又粗又黑。《北京青年报》较早地采用了这种“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的版式。记者、编辑想说的话非常清楚,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即能一目了然,提高了单位时间、空间里的读报效率。此外,空白也可以使人在读报时产生轻松、愉悦之感,标题越重要,就越要多留空白;而照片上面的空白千万不要随便派用场。美国一位报人对报纸上的空白有过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说:“读者在密密麻麻的版面上看到空白,有如一个疲倦的摩托车手穿过深长的山洞后瞥见光明。”彩报也是如此,如今,有不少彩报编辑热衷于色彩的使用,凭喜好罗列一些漂亮的颜色,涂抹在版面上,色彩过于“凸出”或“凹陷”,翻开报纸,读者有一种在百货公司流览各种颜色面料的感觉,视觉极易疲劳。高明的编辑从不滥用色彩,只是让报纸的颜色更接近于自然,正如达·芬奇所说:“如果你希望使相近的颜色并且排得又要美观悦目,就请注意组成霓虹的阳光的次序”。

2、模块式编排。

模块式编排,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莫恩教授作了这样的解释:“模块就是一个方块,最好是一个长方块,它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包括正文、附件和图片在内的一组辟栏,版面都由一个个模块组成。”,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现代读者读报时,视线在版面上停留往往只是瞬间。因此,每篇稿件或者把意义相近、相反的稿件都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他稿件交叉,就能将读者的视线锁定,产生简化而规整的美感。读者读完一栏自然转到下一栏,不用无规则地穿插跳跃,在读完一栏文字后往往要搜寻下一栏。从视觉心理上分析,模块式有其特定的优势,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根据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模块设计的优势。如果将一组意义相关、相近或相反的稿件散拼在版面上,那么它们也仅仅是一篇篇独立的稿件;如果将它组合在一个“方阵”之内,就可能产生一种不用文字表达的新信息,甚至出现“1+1大于2”的效果。此外,模块式编排基本上以横题横排为主,从生理学上分析眼球的转动可知,横向阅读比直向阅读省力。本文开头介绍杭州报纸创新的横题编排,简洁明快,干净利落,读者在这种版式上阅读稿件,视线以横向阅读为主,移动基本顺畅,用不着因为稿件的藏头露尾而东寻西找,阅读省力。

提要:以2011年“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为例,从新闻内容本身和版面艺术设计两方面对报纸通版版面编辑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版面设计应具备的因素。关键词:报纸版面编辑;“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新闻内容;版面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版面是读者映入眼帘的第一印象和整体观感。所以报纸版面编辑的水平是影响受众关注的主要因素。我以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三幅获奖作品为例,对一种比较特殊的通版版面设计进行评析。

通版是指打通报纸上相邻的两个版而形成的版面,面积包括两版和中缝,一般用于重要事件或者专题的报道。通版的优势在于版面空间大,安排材料比较集中、灵活,且能采用较大的标题、图片和装饰,更有气势[1蔡雯:《新闻编辑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1日第一版]1。

我选取的样本是201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23—24版“年度十大国际新闻”(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0年6月28日《重庆日报》4—5版“民生十条—公租房政策解读”(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0年12月13日《新疆都市报》A08—A09版“智障人沦为‘包身工’”(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三分获奖版面都是通版的版面设计,我们认为很多份报纸版面都很好,为什么他们就获奖了呢?首先,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国新闻奖,他们优秀版面到底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最高奖,每年评选一次,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1991年至今已评选21届中国新闻奖实行推荐初评和定评三级评选制。报纸新闻版面奖项先由各省记协和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等新闻单位推荐,再由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组织初评,评选出10个优秀版面进行报送,最后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定评。

中国新闻奖代表着中国新闻报纸版面设计的最高水平,它的评选标准可以作为版面设计的参考,鼓励设计出更多的好版面。《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新闻版面的评选标准是:“要求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编排整体协调,版式设计讲究、新颖、有特色,便于阅读。”[2《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记协发(2011)9号]2也就是说获奖的因素大致包括两点:新闻性、可读性和艺术性。

一、内容的新闻性、可读性。

我们选取的样品是《人民日报》、《重庆日报》和《新疆都市报》的获奖版面。三份获奖版面内容都切合了各自报纸的特点,并且新闻性、可读性非常强。

(一)《人民日报》2010年12月31日23—24版“年度十大国际新闻”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是人民日报倾力打造10多年的品牌项目,选材经典、点评精到、板式大气,在传媒业界和广大读者中享有权威性、高影响度和赞誉度。

“年度十大国际新闻”本身不能算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它是一种总结性的,回顾性的,又是每年一次的栏目。《人民日报》是我党的机关报,对内对外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从它选取的国际重大新闻以及评论,都代表了党和国家的态度,可读性非常强。

栏目内容由“十大新闻”、点评、网友评论、十大新闻的图片四部分构成,在有限的版面中,从几个方面较全面的对“十大新闻”进行了回顾。与往年不同,在版面的右面加入了“网友视点”,注重网报结合,彰显了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尊重。

(二)2010年6月28日《重庆日报》4—5版“民生十条—公租房政策解读”。

《重庆日报是》是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是重庆经济协作区十八地市发行量最大、辐射面最广、权威性最强的综合性城市党报。这份获奖版面的内容是关于重庆市政府实行的十大民生政策中的公租房政策解读的解读。

政策解读类的报道的位置比较尴尬,既要清晰的传达政府的政策,又要突出新意,让老百姓能有兴趣读下去,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这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期“民生十条—公租房政策解读”做到了,它的内容与“房”有关,可读性一下子上去了,版面设计别出心裁,生动活泼,主题又不脱离政策,堪称政策解读类版面的典范。

(三)2010年12月13日《新疆都市报》A08—A09版“智障人沦为‘包身工’”

与前两个版面相比,这个获奖版面,更倾向于以内容取胜。《新疆都市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主管主办主办的子报,是乌鲁木齐第一张综合性主流都市类报纸,坚持“新闻立报、质量强报、特色兴报”的办报方针。这份版面倾向于深度报道,体现了《新疆都市报》突出新闻主义的方针。

我们知道,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民族问题一直是受大家关注的。“智障人沦为‘包身工’”中间体现了最少三种极具新闻价值的信息。一是发生地新疆自治区库米什;二是报道的主人公是“智障人士”;三是他们从事的职业是“包身工”,任何两点结合起来都是一篇极具新闻价值的报道,能同时具有三个因素,可以说就新闻内容本身来说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宣传效果。

三份获奖版面分来来自党报和都市报,内容都非常切近报纸的定位,兼具新闻性、可读性。光靠内容是无法取胜的,它仅仅是成为好版面的基础,那么想成为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版面,就需要出色的版面设计编辑来上锦上添花的一笔。

二、版面设计新颖,别具匠心

我们看到了,虽然报纸定位不同,内容各异,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使用了通版的板式。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提到,通版具有容量大,能采用较大的标题、图片和装饰的优势。通版将整个报纸版面变成了一个矩形,是版面结构更加稳定,更符合了中国的审美习惯,如我们平时看得电视、计算机屏幕、翻开的书等,通版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被认为是书、是电视。[3郑华卫、宋瑞波:《从中国新闻奖谈报纸版面设计》【J】,《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3期]3下面,我们就通过评析看这三份报纸是如何将内容和其他设计元素相集合,并以通版的板式呈现出来的。

(一)寓意“盘点”的台历

文如其人,版如其报,版面是报纸的“第一视觉”,具有传达信息、引导读者等多重功能。人民日报采用了通版的板式,将版面设计成了“台历”的样式,寓意的就是“盘点”。通版的板式突破了以往竖版的局限,整版显得非常大气。

版面以蓝色为线条色调,与地球颜色一致,符合国际十大新闻的选题要求。整版给人清新、轻松的视觉感受,版面上半部分是由新闻配图、配图说明和网友视点组成。新闻配图占上半版的中心的显著位置,十一幅配图以对称方式组合,配图说明和网友视点分居图片组合两侧,整体呈非完全对称排列。图片中的表情、场景自然,故事性、艺术感强。十一幅新闻配图对应了下半版的“十大国际新闻”,其中“中国世博会”选取了两幅配图,与其“十大国际新闻”之首的位置相符。

上下两部分以一条数轴分开,下半部分分为十一竖栏,除第一栏为栏目题头,其他按顺序依次罗列了十大国际新闻。文字部分以新闻简介和点评两部分组成。每则新闻的题目编辑的十分讲究,以两行黑体盖文题呈现。标题对仗工整,措辞讲究,两行题虚实结合、概括准确,既清晰点出新闻事件,又揭示意义影响,望“题”即可知义。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报纸版面获奖作品(谁能告诉我报纸版面的专业词叫什么)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