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两个时代,即认知阶段与发展阶段:
1,网络舆情认识阶段
时至今日,舆情这个行业依然不为大众所熟知。舆情产品刚开始引入中国时,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在做,客户在市场很难寻觅到更多的产品来进行比较,只好有什么买什么。并不是当时舆情产品就完美无瑕,而是客户根本没得选择,因为整个行业都在起步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舆情行业的认识阶段。
这个阶段的舆情产品以监控软件为主,由于对舆情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入,以及技术也不是那么完善成熟,当时的产品功能还很初级,甚至是有缺陷的。对于舆情来说,最基础的是数据要全,不偏不漏是关键;其次是快,数据要及时;再次是准,数据要准确,不能有一堆毫不相干的信息出现。但是对于当时的舆情监控软件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数据不全、延误、不准确是摆在舆情行业的“三座大山”,翻越这三座大山,不但要突破技术上的难关,而且要以产品化的思维体现出来,否则做出来的舆情软件就跟搜索引擎没什么两样。事实上是,往往一个舆情事件已经传得满城风雨,而监控软件还浑然不知,没有监控到。在当时,这绝不是特例,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在当时,最早的舆情客户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他们主要为了监测网民在网络中的言论,焦点也主要集中在负面消息上。因为这是最敏感也是最要命的部分,关系到一个部门、领导、甚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能力。不得不说,当时人们对舆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监测负面”的层面。
2,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舆情
舆情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市场认识基础,不管是厂家还是客户,对舆情都有了比较的深入的理解,分食蛋糕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但是随着对舆情的了解加深,客户也变得逐渐刁钻起来,变得不太好伺候。单纯的信息监测与推送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从数据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此时他们需要舆情服务的时候,不仅仅是指监测,事实上是他们需要的是一整套舆情解决方案。舆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摆上了政府以及企业的议事日程。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或企业单位,设立了舆情工作小组,专门处理舆情工作,国家也倡导领导“多上网”,注重网络舆论生态。全社会独舆情的重视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有很大一部分得缘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民上网的场景发生了革命,依赖于互联网信息的舆情行业也必将掀起一场革命。
这一时期,一些以“舆情监测系统”的产品出现了,它们相对于之前认识时代的产品,功能更强大,产品体验相对提升了很多。可以从不同纬度分析数据来源以及载体分布、舆情特征分布、传播路径分布、地域分布、站点分布等,通过可视化的图表来展现。
市场上出现了多家资深软件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组件的舆情公司,以烽火舆情等公司为代表,它们的技术实力较为雄厚,互联网信息资源整合、语义分析技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而且配置一支专业的舆情服务团队。
互联网时代,舆情从产生到传播都是依赖于电脑,贴吧、论坛、微博是舆情的高发地带。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依赖于手机,除了贴吧、论坛、微博以外,微信以及APP、秒拍等直播软件都成为舆情的高发地带,而传播时效性更强,更容易扩散,几乎是短时间内迅速爆破。“和颐酒店”事件便是其中的一例。
深度整合大数据,不仅仅是得出一份舆情报告,还要注重舆情事件的关联性和规律性。“要对横向的相关领域舆情、纵向的历时性舆情进行数据对比、归纳研究,从而为现实的舆论疏导、矛盾解决提供借鉴。这就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团队构成。多学科配合、培养专门的舆情人才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1、互动性
网络媒体存在互动性,可以进行留言,可以进行回复,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这个特点非常的鲜明。
2、全球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非常的广,远远要大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知道国外的最新消息。
3、无法估量的渗透力
网络媒体的渗透力极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渗透力。
4、快速的传输速率
网络媒体有着快速的传输速率,很多消息都是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传播出来的,速度非常的快。
5、个性化
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这种新媒体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令信息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6、全方位的数字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将改变人类的工作、学习、娱乐方式,即人类的生存方式,它们的前途归根结底要看它们的产品或者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全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特点(网络媒体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