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不过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上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理论)
2、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在学术思想上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脉相承的。李普曼认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行动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而新闻媒介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之间的桥梁。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多通过媒介来进行。同时,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很多,新闻媒介没有能力去采集新闻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新闻都告知公众,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职业规范,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所以,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以及通过新闻的顺序以及长短等影响我们对于新闻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说法。
但是,对于公众关心的议题而言,新闻媒介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或是认识渠道。议题也可以分为显性议题(obstrusive issue,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议题)以及隐性议题(unobstrusive issue,人们只能通过媒介了解的议题)。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对于隐性议题,新闻报道会产生很强的议程设置作用,而对于显性议题,新闻报道则没有这种作用。
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包括议题(object)和属性(attribute)议程设置两个层次。多数的议程设置的研究单位通常是一个公众议题,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议题对象(object)——这个词与社会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态度对象(attitude object)一词同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的确在影响着人们想什么的问题。另外,因为同一议程中的不同议题都具有多重属性(attributes),并且这些属性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诸如媒介可以影响新闻事件重要性排序的现象表明,媒介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而且还能告诉人们怎样想(how to think about)某些议题。
如在大选举过程中,为某一职务而竞争的候选人名单是对象议程,新闻媒介对各候选人的描述和候选人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则是属性议程。
而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framing)常常联系在一上进心,他们关注的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在描述新闻议题时所采取的视角。此外,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相应地引发公众人物和其他事物的看法,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预示作用(priming)。大众传媒着重对某些对象及其属性的报道与受众持某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媒介的着重报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与表达起到了预示作用。
传播学框架理论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人们运用过去的经验和接触到的信息来理解社会的,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的定义。
传播学的框架理论还不成熟,引用了很多学说。主要运用是:
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但受众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的。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如果用这个理论来研究城管的媒介形象的话,那么可以选择近期城管新闻的各种报道二十篇,通过关键词的搜索与分析,来分析出媒介是如何构建城管这一形象,我记得是城管和小贩相互下跪的新闻还挺火的,给人的感觉是就是城管是人性执法了。
事实上,我的切身经历过城管执法的事情,因为我摆过地摊,城管过来了,只是说这里不允许摆摊,赶快收拾走人,根本不会没收东西和罚钱。这个媒介当中宣传的城管形象差距甚远,另外城管和小贩是有牵扯的,很多小贩都提前知道城管来查,会主动消失几天。至于媒介为什么选取这样的城管新闻报道就是吸人眼球,把个别事例扩大到社会,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城管,但是城管为何打小贩,或者城管为甚会给小贩下跪,其实更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宣传意图。
说的有点远了,其实我们只需要分析出媒体报道中的城管形象来就可以了。
质化研究就是定性分析,城管的媒介形象应该是定量分析,从众多的新闻中,测量某个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其实是涉及到了语义分析。
质化研究=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其实定性分析在我国的影响很多,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定量分析为重点,因为用数据说话才能知道我们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当然也需要定性分析来进行辨证思考,两者相铺相成,各有千秋的。
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
一、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认知层面的效果
2.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
3.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
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二、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理论内涵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
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又称教养分析、涵化分析。传播学者格伯纳主要对电视对受众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与暴力犯罪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暴力内容对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危险程度的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即,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理论影响:传播与社会的关系阐释
(1)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成员共识;
(2)传播培养与社会共识有很大关系。媒介时代,大众传播代替了教育和宗教,成为故事讲解员、缓和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是形成社会共识的工具;
(3)媒介对人的主观现实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象征性现实进行培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的现实观,包括世界观、角色观和价值观。
四、知沟理论
框架(戈夫曼)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研究表明,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参考链接: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_百度文库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理论框架(在传播学中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