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通信模块原理图(求无线发射接收模块电路图)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无线数据传输广泛地运用在车辆监控、遥控、遥测、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智能卡、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人控制、无线232数据通信、无线485/422数据通信、数字音频、数字图像传输等领域中。

这是DF发射模块,体积:19x19x8毫米,右边是等效的电路原理图

主要技术指标:

1。通讯方式:调幅AM

2。工作频率:315MHZ(可以提供433MHZ,购货时请特别注明)

3。频率稳定度:±75KHZ

4。发射功率:≤500MW

5。静态电流:≤0.1UA

6。发射电流:3~50MA

7。工作电压:DC 3~12V

315MHZ发射模块 8元一个 433MHZ发射模块 8元一个

DF数据发射模块的工作频率为315M,采用声表谐振器SAW稳频,频率稳定度极高,当环境温度在-25~+85度之间变化时,频飘仅为3ppm/度。特别适合多发一收无线遥控及数据传输系统。声表谐振器的频率稳定度仅次于晶体,而一般的LC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及一致性较差,即使采用高品质微调电容,温差变化及振动也很难保证已调好的频点不会发生偏移。

DF发射模块未设编码集成电路,而增加了一只数据调制三极管Q1,这种结构使得它可以方便地和其它固定编码电路、滚动码电路及单片机接口,而不必考虑编码电路的工作电压和输出幅度信号值的大小。比如用PT2262等编码集成电路配接时,直接将它们的数据输出端第17脚接至DF数据模块的输入端即可。

DF数据模块具有较宽的工作电压范围3~12V,当电压变化时发射频率基本不变,和发射模块配套的接收模块无需任何调整就能稳定地接收。当发射电压为3V时,空旷地传输距离约20~50米,发射功率较小,当电压5V时约100~200米,当电压9V时约300~500米,当发射电压为12V时,为最佳工作电压,具有较好的发射效果,发射电流约60毫安,空旷地传输距离700~800米,发射功率约500毫瓦。当电压大于l2V时功耗增大,有效发射功率不再明显提高。这套模块的特点是发射功率比较大,传输距离比较远,比较适合恶劣条件下进行通讯。天线最好选用25厘米长的导线,远距离传输时最好能够竖立起来,因为无线电信号传输时收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一般实用距离只有标称距离的20%甚至更少,这点需要在开发时注意考虑。

DF数据模块采用ASK方式调制,以降低功耗,当数据信号停止时发射电流降为零,数据信号与DF发射模块输入端可以用电阻或者直接连接而不能用电容耦合,否则DF发射模块将不能正常工作。数据电平应接近DF数据模块的实际工作电压,以获得较高的调制效果。

DF发射发射模块最好能垂直安装在主板的边缘,应离开周围器件5mm以上,以免受分布参数影晌。DF模块的传输距离与调制信号频率及幅度,发射电压及电池容量,发射天线,接收机的灵敏度,收发环境有关。一般在开阔区最大发射距离约800米,在有障碍的情况下,距离会缩短,由于无线电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折射和反射会形成一些死区及不稳定区域,不同的收发环境会有不同的收发距离。

DF发射模块可以配两种接收模块组合使用

1。超再生式接模块

超再生接收模块的体积:30x13x8毫米模块的中间两个引脚都是信号输出,连通的。

这是DF超再生接收模块的等效电路图

主要技术指标:

1。通讯方式:调幅AM

2。工作频率:315MHZ(可以提供433MHZ,购货时请特别注明)

3。频率稳定度:±200KHZ

4。接收灵敏度:-106DBM

5。静态电流:≤5MA

6。工作电流:≤5MA

7。工作电压:DC 5V

8。输出方式:TTL电平

315MHZ超再生接收模块 7元一个 433MHZ超再生接收模块 7元一个

DF接收模块的工作电压为5伏,静态电流4毫安,它为超再生接收电路,接收灵敏度为-105dbm,接收天线最好为25~30厘米的导线,最好能竖立起来。接收模块本身不带解码集成电路,因此接收电路仅是一种组件,只有应用在具体电路中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设计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和各种解码电路或者单片机配合,设计电路灵活方便。

这种电路的优点在于:

1。天线输入端有选频电路,而不依赖1/4波长天线的选频作用,控制距离较近时可以剪短甚至去掉外接天线

2。输出端的波形相对比较干净,干扰信号为短暂的针状脉冲,所以抗干扰能力较强。

3。DF模块自身辐射极小,加上电路模块背面网状接地铜箔的屏蔽作用,可以减少自身振荡的泄漏和外界干扰信号的侵入。

4。采用带骨架的铜芯电感将频率调整到315M后封固,这与采用可调电容调整接收频率的电路相比,温度、湿度稳定性及抗机械振动性能都有极大改善。可调电容调整精度较低,只有3/4圈的调整范围,而可调电感可以做到多圈调整。可调电容调整完毕后无法封固,因为无论导体还是绝缘体,各种介质的靠近或侵入都会使电容的容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接收频率。另外未经封固的可调电容在受到振动时定片和动片之间发生位移;温度变化时热胀冷缩会使定片和动片间距离改变;湿度变化因介质变化改变容量;长期工作在潮湿环境中还会因定片和动片的氧化改变容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接收频率的稳定性,而采用可调电感就可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电感可以在调整完毕后进行封固,绝缘体封固剂不会使电感量发生变化。

2。超外差式RX3310接收模块

超外差接收模块的体积:35x13x8毫米

主要技术指标:

1。通讯方式:调幅AM

2。工作频率:315MHZ(声表上标注为316.8)(可以提供433MHZ,声表上标注为436,购货时请特别注明)

3。频率稳定度:±75KHZ

4。接收灵敏度:-102DBM

5。静态电流:≤5MA

6。工作电流:≤5MA

7。工作电压:DC 5V

8。输出方式:TTL电平

315MHZ超外差接收模块 14元一个 433MHZ超外差接收模块 14元一个

这里提供的超外差接收模块采用进口高性能无线遥控及数传专用集成电路RX3310A,并且采用316.8M声表谐振器,所以工作稳定可靠,适合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全天候工作。

超外差接收机对天线的阻抗匹配要求较高,要求外接天线的阻抗必须是50欧姆的,否则对接收灵敏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用1/4波长的普通导线时应为23厘米最佳,要尽可能减少天线根部到发射模块天线焊接处的引线长度,如果无法减小,可以用特性阻抗50欧姆的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天线焊点右侧有一个专门的接地焊点)

3。超外差RX3400接收模块

315MHZ 3400超外差接收模块 25元一个 433MHZ 3400超外差接收模块 25元一个

超外差RX3400接收模块的性能比RX3310的更高,主要是灵敏度更高达到-106DB,适合高要求的系统中。

4。超外差RX3600高可靠高灵敏接收模块

315MHZ高可靠高灵敏接收模块 29元一个 433MHZ高可靠高灵敏接收模块 29元一个

这是采用RX3600芯片的高可靠高灵敏超外差接收模块,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接收模块。

5。超再生低电压微功耗接收模块

315MHZ低电压微功耗接收模块 10元一个

这种是315M超再生低电压低功耗专用接收模块,其他的接收模块工作电压一般要5V以上才能有较好的接收灵敏度,而这种模块工作电压只要3V,静态电流小于220微安,接收灵敏度为-93DB,体积只有25X10X3毫米。

超再生和超外差接收机的性能区别:

超再生和超外差电路性能各有优缺点,超再生接收机价格低廉,经济实惠,而且接收灵敏度高,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频率受温度漂移大,抗干扰能力差。超外差式接收机优点是频率稳定,抗干扰能力好,和单片机配合时性能比较稳定,缺点是灵敏度比超再生低,价格远高于超再生接收机,而且近距离强信号时可能有阻塞现象。

DF无线数传模块开发注意事项:

DF模块必须用信号调制才能正常工作,常见的固定码编码器件如PT2262/2272,只要直接连接即可非常简单,因为是专用编码芯片,所以效果很好传输距离很远。模块输出脚在模块内部通过一个上拉39K电阻到+5V,使用的时候需要考虑解码器件的输入阻抗。 DF模块还有一种重要的用途就是配合单片机来实现数据通讯,这时有一定的技巧。

1。合理的通讯速率

DF数据模块的最大传输数据速率为9.6KBs,一般控制在2.5k左右,过高的数据速率会降低接收灵敏度及增大误码率甚至根本无法工作。

2。合理的信息码格式

单片机和DF模块工作时,通常自己定义传输协议,不论用何种调制方式,所要传递的信息码格式都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收发。

码组格式推荐方案:前导码+同步码+数据帧

前导码长度应大于是10ms,以避开背景噪声,因为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数据第一位极易被干扰(即零电平干扰)而引起接收到的数据错误。所以采用CPU编译码可在数据识别位前加一些乱码以抑制零电平干扰。

同步码主要用于区别于前导码及数据。有一定的特征,好让软件能够通过一定的算法鉴别出同步码,同时对接收数据做好准备。

数据帧不宜采用非归零码,更不能长0和长1。采用曼彻斯特编码或POCSAG码等,如下面的数据格式有一定检错功能:

3。单片机对接收模块的干扰

单片机模拟2262时一般都很正常,然而单片机模拟2272解码时通常会发现遥控距离缩短很多,这是因为单片机的时钟频率的倍频都会对接收模块产生干扰,

51系列单片机工作的时候,会产生比较强的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在 9MHZ-900MHZ,因此它会影响任何此频率内的无线接收设备的灵敏度,解决的方法是尽量降低CPU晶体的频率。测试表明:在1M晶体的辐射强度,只有12M晶体时的1/3,因此,如果把晶体频率选择在500K以下,可以有效降低CPU的辐射干扰。另外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接收模块通过一个3芯屏蔽电缆(地,+5V,DATA,屏蔽线的地线悬空)将模块引出到离开单片机2米以外,则不管51CPU使用那个频率的晶体,这种干扰就会基本消除。对于PIC单片机,则没有上述辐射干扰。可以任意使用。

还可以改用频点较高的接收频率,如433MHz就可增加遥控距离,或者需要采用一些抗干扰措施来减小干扰。比如单片机和遥控接收电路分别用两个5伏电源供电,将DF接收板单独用一个78L05供电,单片机的时钟区远离DF接收模块,降低单片机的工作频率,中间加入屏蔽等。

对单片机模拟2272解码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查看在本网页末尾我们的专门介绍资料。接收模块和51系列单片机接口时最好做一个隔离电路,能较好地遏制单片机对接收模块的电磁干扰。

DF接收模块工作时一般输出的是高电平脉冲,不是直流电平,所以不能用万用表测试,调试时可用一个发光二极管串接一个3K的电阻来监测DF模块的输出状态。

DF无线数据模块和PT2262/PT2272等专用编解码芯片使用时,连接很简单只要直接连接即可,传输距离比较理想,一般能达到600米以上,如果和单片机或者微机配合使用时,会受到单片机或者微机的时钟干扰,造成传输距离明显下降,一般实用距离在200米以内。

【GPRS模块工作原理】GPRS是在原有的基于电路交换(CSD)方式的GSM网络上引入两个新的网络节点: GPRS服务支持节点(SGSN)和网关支持节点(GGSN)。SGSN和MSC在同一等级水平,并跟踪单个MS的存储单元实现安全功能和接入控制,并通过帧中继连接到基站系统。GGSN支持与外部分组交换网的互通,并经由基于IP的GPRS骨干网和SGSN连通。图1给出了GPRS与Internet连接原理框图。

GPRS终端通过接口从客户系统取得数据,处理后的GPRS分组数据发送到GSM基站。分组数据经SGSN封装后,SGSN通过GPRS骨干网与网关支持接点GGSN进行通信。GGSN对分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再发送到目的网络,如Internet或X.25网络。若分组数据是发送到另一个GPRS终端,则数据由GPRS骨干网发送到SGSN,再经BSS发送到GPRS终端。

【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一种技术,通常称为2.5G。GPRS采用与GSM相同的频段、频带宽度、突发结构、无线调制标准、跳频规则以及相同的TDMA帧结构。因此,在GSM系统的基础上构建GPRS系统时,GSM系统中的绝大部分部件都不需要作硬件改动,只需作软件升级。有了GPRS,用户的呼叫建立时间大大缩短,几乎可以做到“永远在线”。此外, GPRS是以营运商传输的数据量而不是连接时间为基准来计费,从而令每个用户的服务成本更低。

移动通信系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许多的优点,前景十分广阔。

移动通信经历了由模拟通信向数字化通信的发展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移动通信制式主要有泛欧的GSM,美国的ADC和日本的JDC(现改称PDC)。其中GSM的发展最引人注目,其发展历程如下:

1982年,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设立了“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即GSM,以开发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目标。

1986年,在巴黎,对欧洲各国经大量研究和实验后所提出的八个建议系统进行现场试验。

1987年,GSM成员国经现场测试和论证比较,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RPE-LTP)话音编码和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调制方式达成一致意见。

1988年,十八个欧洲国家达成GSM谅解备忘录(MOU)。

1989年,GSM标准生效。

1991年,GSM系统正式在欧洲问世,网路开通运行。移动通信跨入第二代。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系统)是完全依据欧洲通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制定的GSM技术规范研制而成的,任何一家厂商提供的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都必须符合GSM技术规范。

GSM系统作为一种开放式结构和面向未来设计的系统具有下列主要特点:

 GSM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并且可与各种公用通信网(PSTN、ISDN、PDN等)互连互通。各子系统之间或各子系统与各种公用通信网之间都明确和详细定义了标准化接口规范,保证任何厂商提供的GSM系统或子系统能互连;

 GSM系统能提供穿过国际边界的自动漫游功能,对于全部GSM移动用户都可进入GSM系统而与国别无关;

 GSM系统除了可以开放话音业务,还可以开放各种承载业务、补充业务和与ISDN相关的业务;

 GSM系统具有加密和鉴权功能,能确保用户保密和网络安全;

 GSM系统具有灵活和方便的组网结构,频率重复利用率高,移动业务交换机的话务承载能力一般都很强,保证在话音和数据通信两个方面都能满足用户对大容量、高密度业务的要求;

 GSM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覆盖区域内的通信质量高;

用户终端设备(手持机和车载机)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向更小型、轻巧和增强功能趋势发展。

3.1.2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GSM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3-1所示。由图可见,GSM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或功能实体组成。其中基站子系统(BSS)在移动台(MS)和网络子系统(NSS)之间提供和管理传输通路,特别是包括了MS与GSM系统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无线接口管理。NSS必须管理通信业务,保证MS与相关的公用通信网或与其它MS之间建立通信,也就是说NSS不直接与MS互通,BSS也不直接与公用通信网互通。MS、BSS和NSS组成GSM系统的实体部分。操作支持系统(OSS)则提供运营部门一种手段来控制和维护这些实际运行部分。

OSS:操作支持子系统 BSS:基站子系统 NSS:网路子系统

NMC:网路管理中心 DPPS:数据后处理系统 SEMC:安全性管理中心

PCS:用户识别卡个人化中心 OMC:操作维护中心 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VLR: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 H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 AUC:鉴权中心

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BSC:基站控制器 BTS:基站收发信台

PDN:公用数据网 PSTN:公用电话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MS:移动台图

图3-1 GSM系统结构

1.移动台(MS)

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也是用户能够直接接触的整个GSM系统中的唯一设备。移动台的类型不仅包括手持台,还包括车载台和便携式台。随着GSM标准的数字式手持台进一步小型、轻巧和增加功能的发展趋势,手持台的用户将占整个用户的极大部分。

除了通过无线接口接入GSM系统的通常无线和处理功能外,移动台必须提供与使用者之间的接口。比如完成通话呼叫所需要的话筒、扬声器、显示屏和按键。或者提供与其它一些终端设备之间的接口。比如与个人计算机或传真机之间的接口,或同时提供这两种接口。因此,根据应用与服务情况,移动台可以是单独的移动终端(MT)、手持机、车载机或者是由移动终端(MT)直接与终端设备(TE)传真机相连接而构成,或者是由移动终端(MT)通过相关终端适配器(TA)与终端设备(TE)相连接而构成,这可参见图3-2,这些都归类为移动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移动设备。

移动台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用户识别模块(SIM),它基本上是一张符合ISO标准的“智慧”卡,它包含所有与用户有关的和某些无线接口的信息,其中也包括鉴权和加密信息。使用GSM标准的移动台都需要插入SIM卡,只有当处理异常的紧急呼叫时,可以在不用SIM卡的情况下操作移动台。SIM卡的应用使移动台并非固定地缚于一个用户,因此,GSM系统是通过SIM卡来识别移动电话用户的,这为将来发展个人通信打下了基础。

图3-2移动台的功能结构

2.基站子系统(BSS)

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接,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基站子系统与网路子系统(NSS)中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相连,实现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路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等。当然,要对BSS部分进行操作维护管理,还要建立BSS与操作支持子系统(OSS)之间的通信连接。

基站子系统是由基站收发信台(BTS)和基站控制器(BSC)这两部分的功能实体构成。实际上,一个基站控制器根据话务量需要可以控制数十个BTS。BTS可以直接与BSC相连接,也可以通过基站接口设备(BIE)采用远端控制的连接方式与BSC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子系统还应包括码变换器(TC)和相应的子复用设备(SM)。码变换器在更多的实际情况下是置于BSC和MSC之间,在组网的灵活性和减少传输设备配置数量方面具有许多优点。因此,一种具有本地和远端配置BTS的典型BSS组成方面如图3-3示。

(1)基站收发信台(BTS)

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的无线部分,由基站控制器(BSC)控制,服务于某个小区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完成BSC与无线信道之间的转换,实现BTS与移动台(MS)之间通过空中接口的无线传输及相关的控制功能。BTS主要分为基带单元、载频单元、控制单元三大部分。基带单元主要用于必要的话音和数据速率适配以及信道编码等。载频单元主要用于调制/解调与发射机/接收机之间的耦合等。控制单元则用于BTS的操作与维护。另外,在BSC与BTS不设在同一处需采用Abis接口时,传输单元是必须增加的,以实现BSC与BTS之间的远端连接方式。如果BSC与BTS并置在同一处,只需采用BS接口时,传输单元是不需要的。

图3-3一种典型的BSS组成方式

(2)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起着BSS的变换设备的作用,即各种接口的管理,承担无线资源和无线参数的管理。

BSC主要由下列部分构成:

朝向与MSC相接的A接口或与码变换器相接的Ater接口的数字中继控制部分;

朝向与BTS相接的Abis接口或BS接口的BTS控制部分;

公共处理部分,包括与操作维护中心相接的接口控制;

交换部分。

3.网路子系统(NSS)

网路子系统(NSS)主要包含有GSM系统的交换功能和用于用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它对GSM移动用户之间通信和GSM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管理作用。NSS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构成,整个GSM系统内部,即NSS的各功能实体之间和NSS与BSS之间都通过符合CCITT信令系统No.7协议和GSM规范的7号信令网路互相通信。

(1)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是网路的核心,它提供交换功能及面向系统其它功能实体:基站子系统BSS、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操作维护中心OMC和面向固定网(公用电话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的接口功能,把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用户互相连接起来。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可从三种数据库,即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和鉴权中心(AUC)获取处理用户位置登记和呼叫请求所需的全部数据。反之,MSC也根据其最新获取的信息请求更新数据库的部分数据。

MSC可为移动用户提供一系列业务:

电信业务。例如:电话、紧急呼叫、传真和短消息服务等;

承载业务。例如:3.1KHz电话,同步数据0.3kbit/s~2.4kbit/s及分组组合和分解(PAD)等;

补充业务。例如:呼叫前转、呼叫限制、呼叫等待、会议电话和计费通知等。

当然,作为网路的核心,MSC还支持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等移动特征性能和其它网路功能。

对于容量比较大的移动通信网,一个网路子系统NSS可包括若干个MSC、VLR和HLR,为了建立固定网用户与GSM移动用户之间的呼叫,无需知道移动用户所处的位置。此呼叫首先被接入到入口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称为GMSC,入口交换机负责获取位置信息,且把呼叫转接到可向该移动用户提供即时服务的MSC,称为被访MSC(VMSC)。因此,GMSC具有与固定网和其它NSS实体互通的接口。目前,GMSC功能就是在MSC中实现的。根据网路的需要,GMSC功能也可以在固定网交换机中综合实现。

(2)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

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是服务于其控制区域内移动用户的,存储着进入其控制区域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相关信息,为已登记的移动用户提供建立呼叫接续的必要条件。VLR从该移动用户的归属用户位置寄存(HLR)处获取并存储必要的数据。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的控制区域,则重新在另一个VLR登记,原VLR将取消临时记录的该移动用户数据。因此,VLR可看作为一个动态用户数据库。

VLR功能总是在每个MSC中综合实现的。

(3)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

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是GSM系统的中央数据库,存储着该HLR控制的所有存在的移动用户的相关数据。一个HLR能够控制若干个移动交换区域以及整个移动通信网,所有移动用户重要的静态数据都存储在HLR中,这包括移动用户识别号码、访问能力、用户类别和补充业务等数据。HLR还存储且为MSC提供关于移动用户实际漫游所在的MSC区域相关动态信息数据。这样,任何入局呼叫可以即刻按选择路径送到被叫的用户。

(4)鉴权中心(AUC)

GSM系统采取了特别的安全措施,例如用户鉴权、对无线接口上的话音、数据和信号信息进行保密等。因此,鉴权中心(AUC)存储着鉴权信息和加密密钥,用来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系统和保证通过无线接口的移动用户通信的安全。

AUC属于HLR的一个功能单元部分,专用于GSM系统的安全性管理。

(5)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存储着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通过检查白色清单、黑色清单或灰色清单这三种表格,在表格中分别列出了准许使用的、出现故障需监视的、失窃不准使用的移动设备的IMEI识别码,使得运营部门对于不管是失窃还是由于技术故障或误操作而危及网路正常运行的MS设备,都能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网路内所使用的移动设备的唯一性和安全性。

4.操作支持子系统(OSS)

操作支持子系统(OSS)需完成许多任务,包括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以及网路操作和维护。

移动用户管理可包括用户数据管理和呼叫计费。用户数据管理一般由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来完成这方面的任务,HLR是NSS功能实体之一。用户识别卡SIM的管理也可认为是用户数据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用户识别卡SIM的管理,还必须根据运营部门对SIM的管理要求和模式采用专门的SIM个人化设备来完成。呼叫计费可以由移动用户所访问的各个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和GMSC分别处理,也可以采用通过HLR或独立的计费设备来集中处理计费数据的方式。

移动设备管理是由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来完成的,EIR与NSS的功能实体之间是通过SS7信令网路的接口互连,为此,EIR也归入NSS的组成部分之一。

网路操作与维护是完成对GSM系统的BSS和NSS进行操作与维护管理任务的,完成网路操作与维护管理的设施称为操作与维护中心(OMC)。从电信管理网路(TMN)的发展角度考虑,OMC还应具备与高层次的TMN进行通信的接口功能,以保证GSM网路能与其它电信网路一起纳入先进、统一的电信管理网路中进行集中操作与维护管理。直接面向GSM系统BSS和NSS各个功能实体的操作与维护中心(OMC)归入NSS部分。

可以认为,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已不包括与GSM系统的NSS和BSS部分密切相关的功能实体,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和服务中心。主要包括网路管理中心(NMC)、安全性管理中心(SEMC)、用于用户识别卡管理的个人化中心(PCS)、用于集中计费管理的数据后处理系统(DPPS)等功能实体。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通信模块原理图(求无线发射接收模块电路图)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