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巴黎
在众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国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风采,
享有"花都"之誉。
巴黎位于法国盆地中央,城区横跨秀丽的塞纳河。它是以一个船形小
岛--市岛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已有2千多年历史。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
院就屹立在市岛中心,它建于12世纪,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
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
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
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
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米,
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
凯旋门前面的大街上的爱丽舍宫,也是法国的著名建筑。金碧辉煌的宫舍
内,墙上挂着著名油画和名贵挂毯,室中陈设着古色古香的镀金精雕家具,
以及各式各样的精致座钟,宛如一座博物馆。从1873年开始,爱丽舍宫已
成为法国总统府。
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60个剧场,200家电影院,
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
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
《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巴黎的"街头艺术"也历久不衰。这里既有
名闻全球的露天画廊,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音乐会。许多青年学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带乐器,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的服装名闻世界,领导着世界服装的潮流。全市有几千家服装店,
各国富豪纷纷前来定制衣服。在巴黎街头,很难碰到服饰相同的妇女,她
们也为"花都"竞添风采。
对称的古都--北京
在直升飞机上鸟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一个人像,五官
俱全,左右对称。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
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
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
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
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
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
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
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
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
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
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
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北京有着4千多年的历史。辽代以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很多。如故宫、景山、北
海、中南海、颐和园、天坛、地坛、长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周口
店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等。很多建筑物造型奇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思想。如天坛是一个圆丘,地坛却成方形,这正符合我国古代的"天圆地
方"的说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东临渤海,面向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热、秋凉、冬寒。
现在的北京市,有10个区,9个县,面积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万。
它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北京的现代建筑,在布局上虽已不像过去那样恪守对称的陈规,但市政建
设还是考虑到我国的传统风格。例如,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城地铁、二环
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都是对称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及
其延长线,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郑公路、北经亚运村,直达燕山奇峰的现
代化中轴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称的城
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
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多个佛教寺院。漫步城
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佛塔,红顶的寺院,红、绿、黄相间的泰式鱼脊
形屋顶的庙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烟袅袅,钟声
悠悠,磬声清脆动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缘,成为曼谷街头的特有景观。
曼谷众多的寺院中,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最为著名,被称为泰国
三大国宝。玉佛寺是专供曼谷王朝历代王室举行宗教典礼和礼佛的地方。
玉佛寺浮坛的墙上和寺四周的矮墙上,各嵌有一列绘着牡丹、莲花、小鸟
图案的彩瓷。据说,这些彩瓷还是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第二次航海时带过
来的。玉佛是由整块碧绿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高66厘米,宽48厘
米,被供奉在黄金制成的宝座上面,价值连城。泰国人认为玉佛是镇国之
宝,他的神灵威力无边,就连历届泰国政府的内阁组成之后,总理和全体
内阁成员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国家和国王。老百姓有升学、婚
姻、生育、就业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祭拜祈祷。两个人打赌起誓,也
都请玉佛作证。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由国王亲自为玉佛
沐浴、更衣、更换头饰。
卧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长48.7米、高12.2米的巨大卧佛,佛全身包金,
占地面积有一座篮球场那样大,比四层楼还要高。卧佛是泰国不和睦不生
育夫妇膜拜的偶像,这里经常能看到青年夫妇虔诚跪拜祈祷的场面。金佛
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 500千克重的纯金大佛,它分为五个部件铸造,再拼
装成为一个整体。
曼谷不仅以寺院僧尼众多,寺院遍布而被誉为"佛教之都",而且事
实上也确实为佛都:拥有32个成员国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就设在这
里。
"狮城"--新加坡
当往来于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只一进入新加坡港,一眼就看到安德
逊桥畔的狮头鱼身塑像高踞海滨,眼闪强光,口喷清泉,像是在向来客致
意。这是新加坡的象征,1972年建立的旅游标志。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狮城"的意思。相传公元前1 150年,室利佛
逝王国的王子盘那,率兵登上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无名荒岛,最先碰到的
是一头雄伟的狮子。后来盘那在岛上筑起了城墙,城名称为"僧伽补罗",
也就是"狮城"的意思,谐音成了"新加坡"。
如今,新加坡是城名,又是岛名,也是新加坡共和国的国名。港城新
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在共和国主岛新加坡的南部。港口区面积
93平方千米,航道能终年保持深水位,是一个设施完善的优良自由港,也
是东南亚最大的港口。市中心区在港口区东北、新加坡河口南北两岸,是
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全市主要的商业、金融、通讯、船务等机构也都集中
在此。
新加坡距赤道线只有137千米,四周为海洋所环抱,一年之中全是夏季,
气候炎热多雨,因有海风调节,人们并不感到闷热。境内既没有名山大川,
也没有名胜古迹,但它却以宜人的气候,良好的市政建设和周到的服务,
获得了"花园城"的称号,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中心。
新加坡没有土著民族,现有居民都是外来移民,华人占居民的大多数,
另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英国人、日本人等。
水都--威尼斯
世界上有很多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如"东方威尼斯--苏州",
"亚洲威尼斯--曼谷","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等等,可见威
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著名水都,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的一个新
月形的泻湖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只有西北角有一条长堤与陆上相通。
"威尼斯"本是"最宁静的处所"的意思,建城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了。11-13世纪,威尼斯拥有强大的海军,独霸欧洲与东方的贸易。14世
纪末叶全盛时,财富大大膨胀,商人、富豪、王侯、主教等竞相营建豪华
的教堂、宫殿和府邸,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古迹。
威尼斯是一座开门见水、以河为街的城市。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
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多个大小岛屿。长约3.2千米、宽37-70米的大运
河,穿行在群岛之间。河道两岸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
建筑仿佛飘浮在波光粼粼的水上,有的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站在自家的房屋
中,同对面岛上的"邻居"谈天。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石桥
的形式多样,各具风姿,尤以市中心的里亚托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
里亚托桥建于16世纪末年,是一座大理石独孔桥。桥长48米,宽22米,桥
心有亭,两侧排满了小店铺。
威尼斯也是一个以船代车的城市。这里的岛上不需用汽车,即使是国
家元首来到这里,也必须弃车入市,乘船或步行。威尼斯的河道中有各种
各样的船只,有水上的"公共汽车"--交通船;有私人"小汽车"--
小型汽艇;有各种"水上商店"--售货船,还有救护艇、消防艇、垃圾
船、娱乐船……有一种当地特有的小划船,名叫"贡多拉",平底,黑色,
首尾尖尖翘起,站在右边用长桨划行。历史上最多时达到1万多只,现在仍
被当作旅游船使用。为了不影响交通,威尼斯明文规定不准在河中游泳。
多种多样的船只南来北往,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构成了水城特有的繁华景
色。
风景旖旎的威尼斯,又以古迹繁多著称。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
99米高的钟楼拔地而起。广场东侧的总督宫和圣马可教堂,雕塑精美,室
内陈设富丽堂皇,是威尼斯古代建筑艺术的范例。
1980年,我国江南水乡苏州已和威尼斯缔结为友好城市。
雾都--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城市。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名
城和国际金融中心,更以"雾都"著称于世。
伦敦大致可分为伦敦市和内、外伦敦三部分,由32个市(包括伦敦市)
组成。这三部分总起来合称大伦敦,总面积1 605平方千米。面积仅为1.6
平方千米的伦敦市,11-16世纪时曾是王宫所在地,现在成了银行、保险
公司、股票经营和证券交易所的集中地。西区的白厅大街一带,是英国首
相官邸和内阁各部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白金汉宫所在地。因为这
里富豪麇集,街市特别繁华。
伦敦大学,伦敦博物馆,伦敦塔,伦敦桥,圣保罗大教堂,牛顿、达
尔文、马克思、肖邦等名人的故居和墓地,格林尼治天文台,海德公园露
天讲坛,这许许多多令人仰慕的地方,使伦敦在文化艺术上享有崇高的声
誉。那些高矗云霄的摩天大楼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教堂等建
筑此起彼落,大小公园的绿地与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斑驳相同,更使伦敦
具有典型的欧洲都市风光。
伦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这里的
雾常常弥漫不散,连续好几天,空中都是充满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
两岸的尖顶教堂,高层建筑都被掩盖起来,只剩下一些空中楼阁。大雾也
给市民带来了麻烦。1952年12月5日发生的一次大雾,延续了4天多,家庭
取暖中排出的煤烟,被浓雾笼罩着,久久不散。白天犹如黑夜,要点灯照
明。市区交通停顿,居民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白厅街的大理石建筑遭到
腐蚀。
伦敦的大雾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大气污染有关。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
个岛国,而伦敦又处于英国东南部的一块盆地上。盆地的南北两侧是东西
走向的山岭,泰晤士河自西向东穿过市区注入北海,市区离河口只有88千
米。在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伦敦的气候温暖潮湿,属温带海洋
性气候。秋冬季节,当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陆地时,白天和晚上的温
差比较大,盆地空气相对稳定,流动不畅,下层空气受冷以后,往往会形
成漫天大雾,并且循环往复,久不消散。加上伦敦的工业和交通迅速发展,
工矿企业和汽车排出的大量烟尘飘浮在空气中,变成了雾的凝结核,这也
是促成大雾的一个原因。
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伦敦
上空的可见度已比过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数也大大增加。绝迹多年的
小鸟又重新在伦敦上空翱翔了。
立体都市--东京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南端,东南濒临东京湾。因隅田川、荒
川等江河在附近出海,古地名就叫"江户"。1457年在此兴筑了一座江户
城。1868年(明治元年),从西部京都迁都来此,遂改名东京。1943年扩大
行政管辖范围,把东京改为东京都。日本的"都",相当于我国的直辖市。
东京都的面积为2 100多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 100多万人,其中市区800多
万人。从东京沿东京湾向横滨方向延伸是日本的最大工业区--京滨工业
区;从东京往东延伸至千叶县境内,为京叶工业区。
历史上东京曾遭到两次重大的破坏。1923年关东大地震,江户时代的
许多建筑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遭到报复
性的轰炸,东京成为一片废墟。可是,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幢幢高楼
大厦拔地而起,地下铁道、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东京都却以崭新
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日本的中央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市中心霞关一带。1968年落成的东京第
一幢超高层建筑霞关大厦,犹如鹤立鸡群,特别显眼。从市中心的护城河
透过一片松林,就是过去的江户城,天皇皇宫所在地。战后新建的宫殿共
7栋,绿瓦白墙,茶褐色铜柱。皇宫一带深沟高阁,古城浓荫,还能领略到
江户时代的风貌。在皇宫外苑大草坪的前方,却是一幢幢连绵起伏的现代
化高楼大厦。市内最繁华的1.5千米长的银座大街两旁,高级商店和名牌老
铺鳞次栉比,奇特的广告撩人耳目。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通宵达旦,
成了有名的"不夜城"。
东京是个人口密度很大的都市,地震对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进入70
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正在向高空、地下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立体都
市。在霞关、新宿、池袋、涩谷等地,已经相继建成了不少超高层抗震大
厦。池袋地区兴建了一个"阳光城"。它的主体是一座高达240米的60层
办公大楼。此外,还有9层的国际进口中心、12层的文化会馆和37层的"阳
光王子饭店"。连接这4幢高层建筑的是200多家商店街,其余空地则开辟
为广场和公园。"阳光城"的土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因为最大限度地加
以利用,使用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这些"阳光大厦"都有强大的抗震、
抗风能力,一切设施完全自动化,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置身于一座无所不
包的小城市一样。
东京的地下街建筑,最有名的要算"东京站"附近的八重州地下商店
街了。它是一个3层沉箱式钢筋水泥结构,就像把一艘航空母舰埋在地下
一样。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第一层是有250多家商店的街道,凡是地上
能买到的,这里也大体齐全;第二层是开阔的停车场;第三层安装空调、
供水、供电等机械设备。像这样的地下街,在东京就有20多处。
日本是个樱花的国家。每当阳春四月,东京上野公园和千岛渊等地的
樱花怒放时,千树万树,像绯红的轻云一般,把这个现代化都市装扮得更
加美丽。
绿色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
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
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莫斯科的
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
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入夜,
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
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
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
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以后,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
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
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
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
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
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
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
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沙漠古都--开罗
非洲最大的城市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
城市。
开罗位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三角洲的顶部附近,东、南、西三
面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围,气候炎热干燥,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城市。公元
969年,美洲大陆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开罗已是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国
都了。"开罗"在阿拉伯文字中也就是"胜利"的意思。13世纪城市规模
进一步扩大,成为远近的贸易、文化中心。
开罗既有反映阿拉伯民俗传统风格的老城,也有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建设起来的新城;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相互融合,彼此并存,是开罗的一
大特色。
与尼罗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是开罗的主要交通线,开罗的市区分布在
尼罗河两岸。东岸,有着建于11-16世纪的老城,开罗的名胜古迹大都集
中在这里,仅古迹就有400多处。其中有建于12世纪的萨拉丁城堡和许多著
名的清真寺,还有具有阿拉伯古代风貌的大市场,市场上陈列着铜器、纺
织品、地毯、琥珀、香料等物品,任人挑选、购买。老城区的房屋比较低
矮,街巷狭窄,保持着古代风貌。
尼罗河西岸,是19世纪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市区。新市区内高楼林
立,187米的开罗塔高高地俯瞰着全城。在宽阔的新区马路上,到处奔驰着
电车和汽车;而在老城的街道中,却不时可以看到古老的马车和沙漠特有
的骆驼在往来。
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开罗的500多万埃及居民中,穆斯林占80%以
上。开罗全城分布着一千多座清真寺,寺顶的塔尖,好似满天星斗,点缀
在城市上空。开罗这个沙漠古都因而又获得了"千塔之城"的称号。
开罗西南郊的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更使开罗成为令全世界游人非
常神往的历史名城。
七丘之城--罗马
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国境中部的台伯河两岸。关于它的起源,有一
段有趣的传说。相传罗慕洛斯和列慕斯是希腊战神马尔斯的一对双胞胎,
出生后母亲被仇人杀死了,他俩被放在筐子里投入台伯河中。可是筐子并
没有下沉,他俩被漂流到了岸边。一只母狼将他俩叼回去用狼奶喂养。后
来给猎人拾去抚养,练就一身本领。他们长大后杀死了仇人,报了杀母之
仇。哥哥做了国王,在台伯河河边7座山丘之上建立起一座城堡,用自己
的名字命名。"罗慕洛"念快了就变成"罗马"。所以罗马又称"七丘之
城",现在的罗马城徽上还是用母狼喂孩子作图案。
现在的罗马包括古罗马城和20世纪以来扩建的新市区。建于"七丘"
之上的古罗马城,本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4世纪末,
罗马帝国崩溃后,受到教会的庇护和教皇的统治,直到1867年才成为意大
利的首都。
被城墙环绕着的古罗马城,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宽广的
帝国大道两旁,有着许多著名的广场、教堂和宫殿。三座凯旋门和两根凯
旋柱,分别记载着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业绩。
动人心魄的科洛塞奥竞技场,就建在市中心附近的一片盆地上。竞技
场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围墙有57米高。四层高的建筑物用淡黄色
的巨石砌成,外面看去呈圆形。这座宏伟的建筑建于公元1世纪,据说它是
当年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了显示盛大的武功,强迫8万名俘虏花了
10年时间才建成的。场内有很多关锁狮、虎的地窖,竞技场、斗兽处设在
场中心,周围能容纳5万人观看。据记载,竞技场开幕时,3 000名角斗士、
5 000头雄狮、猛虎,在此进行生死搏斗,足足表演了100天。现在这座竞
技场成了世界八大名景之一。
梵蒂冈是罗马的城中之国,处于古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
积只有0.44平方千米,居民2 000人。它由天主教教会首领教皇统治,是全
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城国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距地138米,是罗
马最高的天主教堂,在罗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像过去北京城中的建
筑都不得超过紫禁城内的宫殿的高度一样,过去罗马的所有建筑都不允许
超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度。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洁干净。
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
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莫斯科建城860周年庆典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是几百年前劳动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结晶。初建时被奴役的劳动者有工匠十万,夫役百万。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能建造这样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创造才能。同时,为了修建故宫,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时,大多采自四川、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无数劳动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岭中的原始森林里,伐运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远郊和距京郊二三百里的山区。每块石料往往重达几吨甚至几十、几百吨,如现在保和殿后檐的台阶,有一块云龙雕石重约250吨。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基本问题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
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
“门堂之制”及其他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
类型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
住宅
宫殿和宫城
礼制建筑
佛寺·浮屠及其他
商业建筑
科技及工业建筑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
单座建筑的平面
建筑群平面
典型的平面制式
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
立面
建筑立面的构图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
台基、屋身、屋顶
结构与构造
结构·构造的设计
结构原则的演变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
构件的形制
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
构件
柱和柱础
斗拱
雀替·驼峰和隔架
栏杆
槛框和隔扇
装饰及装修
色彩的由来
装饰和彩画
天花和藻井
门窗
隔断
园林
设计思想和意念
历史的基础
构图的原则
园的构成元素
“园群”的组织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屋建筑
城墙和城楼
桥及“桥屋”
“塔庙”及“塔坟”
陵堂与墓室
城市规划
古代的城市和规划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
城市的内容和组织
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
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
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
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
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介绍中国建筑的ppt(麻烦给个提纲要从哪些点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