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为: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的互动模式。
传播的三种形态:
一、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
在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所需要发生的这几个元素必不可少。
而在这几个元素里面,传播者位于中心地位。而且大家注意到这个箭头的方向。是一个单项的,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模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宣传的模式。
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思维的框架。比如:当要去做一个传播战略、给一个企业做一个形象宣传、或者是我们要去做一个产品说明。这种商业营销,那实际上都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进行探讨,当你把这五个部分都一一列举完的时候,这个战略就是比较全面的。
首先需要结局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通过什么渠道、第三,要去解决你的目标说出的问题,向谁说,针对那部分人去去说。最后我们如何考核最终的传播效果。
因此,这五个环节,实际上是整个传播战略的辅助思考模型,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自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有局限性。
二、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传播控制的模式,强调的是“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我们如何对一过程进行监控,我们往往要通过传播,因为传播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实施的结果如何,这个叫做反馈。如果没有反馈,永远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一个动作他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就无从调整,所以有可能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维纳在讲到控制论(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的时候。
他讲: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只要我知道了初始条件,只要我知道了受益状况,我就能够预测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物体他在哪里,他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他的速度是怎么样?
但是现实生活非常的是有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各种阻力、摩擦。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牛顿的那个世界,他说只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而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不断的去对这个事物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获取他的信息,然后对他实施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如同,空调如何实现自动运行的?不用人为的去调整,就在空调内安装一个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装置。他不断的在获取室温的信息,然后反馈给这个空调的控制器,来决定到底现在要不要继续工作,还是停止制冷。这就是通过信息的反馈装置,来达到预期效果的。
那么,我们社会也是如此。大家看到西方很多调查的案例,比如总统颁布某个政策,或者是言论。然后马上就会去看,大家会因为这个政策或者言论,对于总统的看法是否会产生变化。通过这个反馈决定这个政策是否会持续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对于社会控制。所以信息的反馈,构成了控制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信息的传播本身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且编码和解码会的规则的不对称。(可能是因为你听错了、口音的问题、或者是经历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传播信号(符号),在信道中间传递的产生噪音。进而造成一种‘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非准确的把意思说清楚,而且传播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噪音。因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反馈。当然有反馈本身也会产生噪音。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完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循环,不断的缩小双方之间的这种差距。这个模式非常的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的。
三、传播的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更强调传授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他们的语义空间是否一致?我们知道两个人要能够传播,一定他们要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他们的共同之处越大,他们的传播就越顺畅。
比如说,大家同样的年龄和背景的人,你们就会知道很多术语。网络的术语,然后你们之间传播的时候,可能找以前那个术语,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你跟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是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你会发现很费劲,因为你讲的话,你发现他就把他会产生其他的解释。因此:背景越相似的人,他沟通效率就越高。
比如,两个学者,如果他们都是研究同领域的。那么他们两个交流起来非常简单,旁边的人可能听都听不懂,他们的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自己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而旁观者则会觉得一头雾水。
相反的,如果两个人非常的交流,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语音空间很小,但是只要你愿意沟通啊,愿意去聆听,愿意去交流,那么你们的这个沟通空间相似的内容就会越多,这时候你们你们的交流就会顺畅。
所以,传播会产生共同的文化,而共同的文化反过来,它会使我们传播更加的顺畅、更加的容易。这是传播的互动模式。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扩展资料: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参考资料:传播学百度百科
1、拉斯韦尔模式
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申农-韦弗模式
在该模型中,信源发出讯息,经过发射器,把讯息变换为信号。信号在信道中传递的过程,会受到噪声的干扰,所以接收到的信号实际上是“信号+噪声”。
3、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4、赖利夫妇模式
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5、马莱茨克传播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斯韦尔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农-韦弗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环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赖利夫妇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莱茨克传播模式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的模型(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