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框架理论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人们运用过去的经验和接触到的信息来理解社会的,也就是人们对现实的定义。
传播学的框架理论还不成熟,引用了很多学说。主要运用是:
新闻框架影响了受众如何想,影响受众如何处理和储存信息,将受众的注意力引到事实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其忽略其他方面。长期的狭隘的程式化的报道难免会产生刻板印象,框限了受众的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忽略了框架外的世界。但受众也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事件进行主观解释,并建构社会现实的。因此,在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存在着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如果用这个理论来研究城管的媒介形象的话,那么可以选择近期城管新闻的各种报道二十篇,通过关键词的搜索与分析,来分析出媒介是如何构建城管这一形象,我记得是城管和小贩相互下跪的新闻还挺火的,给人的感觉是就是城管是人性执法了。
事实上,我的切身经历过城管执法的事情,因为我摆过地摊,城管过来了,只是说这里不允许摆摊,赶快收拾走人,根本不会没收东西和罚钱。这个媒介当中宣传的城管形象差距甚远,另外城管和小贩是有牵扯的,很多小贩都提前知道城管来查,会主动消失几天。至于媒介为什么选取这样的城管新闻报道就是吸人眼球,把个别事例扩大到社会,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城管,但是城管为何打小贩,或者城管为甚会给小贩下跪,其实更大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宣传意图。
说的有点远了,其实我们只需要分析出媒体报道中的城管形象来就可以了。
质化研究就是定性分析,城管的媒介形象应该是定量分析,从众多的新闻中,测量某个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其实是涉及到了语义分析。
质化研究=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其实定性分析在我国的影响很多,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定量分析为重点,因为用数据说话才能知道我们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当然也需要定性分析来进行辨证思考,两者相铺相成,各有千秋的。
在框架的内在结构方面,至少包含了框架的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事件的抽象意义,或是主旨,通常难以辨认。中层次结构由主要事件,历史,先前事件,结果,影响,归因,以及评估几个环节组成,有些是包含了所有上述环节,有些则只容纳部分。低层次指的是框架的表现形式,是有语言或符号组成,包括字词语句,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比喻。总之,框架概念,可视为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过程,或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操作化途径。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变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
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控制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