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如何看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如何看待大学生)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看法如下: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所谓“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或未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选择自主创业。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下中国就业市场的现状,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不断追求和尝试。

我的看法是,慢就业或者自主创业是一种正当选择,需要在个人价值观、职业规划以及就业市场中不断取得平衡。

从个人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延迟就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表现了他们对于自身职业价值、专业方向和工作环境的不断追求和尝试。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或自主创业时,要注重个人的特长和兴趣,遵循自身的职业规划路线,尽可能地实现自我价值。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成为毕业生时,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听从自己的内心思想去选择适合的行业、岗位和机会。此外,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并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和竞争力。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成为毕业生之后也存在着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这时候,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或自主创业,并非完全是因为自己未尽力,而是因为当前的就业市场形势、就业压力和择业难度导致的。

慢就业的好处

慢就业或自主创业并不是完全的坏事,学生在选择时需要在个人价值观、职业规划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在积极地寻求岗位和创业机会的同时,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实现人生目标。

慢就业也有它的好处:可以有时间想想和计划未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一,我们至少能够开始直面自己的未来。在不知道到底应该干什么的时候,给自己留了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第二,有试错的机会。比如说去游学、去支教的时候,发现自己好像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一年中间至少可以做三四件事情来看自己到底真正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

第三,去深度了解社会。为未来自己的工作、创业、研究打基础,可以说不无益处。

但也要必须避免一种情况:一直迷茫,不去行动;以慢就业为理由,实则找了个啃老的借口。那些靠父母供养,自己一无所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无法摆脱困境的人,终将变得越来越颓废、绝望、被动、懒惰,活生生变成一个巨婴。

发展历程

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内地渐“松绑”,“慢就业族”和“待定族”正兴起。

中国教育部发布数据称,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有学者认为,在“最难就业季”的峰值不断被刷新之下,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不如说是当前形势驱使人们做出的被动选择。

“慢就业”虽是无奈之举,但暂时停下脚步,不仅能避开求职高峰,也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

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即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

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间隔年”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慢就业”就在身边

提要: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

满意的工作毕竟难找

学校毕业没有马上就业,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但是,近年来,这样的事情似乎多了起来,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有70.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中就有“慢就业”的现象。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始终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60万,到2013年上升为699万,今年达到了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挑战,其实“慢就业”与就业形势严峻,两者之间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除去部分毕业生还要继续深造外,其中许多就属于“慢就业”的范畴。这尚且是2014年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就目前态势看,“慢就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多一点。

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

“就业”并非人人能“慢”

提要:选择“慢就业”年轻人作主

实行“慢就业”需家庭支撑

大学毕业的就业选择权在于年轻人,本次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受访者表示,“慢就业”的决定权在年轻人;有21.5%的受访者表示,或者是以年轻人为主。两者相加超过8成。然而,有10%的受访者表示,年轻人“慢就业”需要综合家庭成员的意见。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慢就业”的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

其实,选择“慢就业”也并非人人能慢。调查显示:有60.7%的受访者表示,实现“慢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压力;其次,是要有理解支持孩子“慢就业”的家长,或者是家庭环境;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还需要有能够承受导致“懒就业”、“怕就业”后果的压力。

受访者杨女士表示:“真正能将‘慢就业’付诸行动而又能被家庭接受的,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实力派’。出生于普通平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能够闲在家里?更不说幻想先畅游四海,增加历练,然后就业。大多数人为了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等,往往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跳槽’频繁就说明这个道理。”

“慢就业”体现社会进步?

提要:体现了多样性选择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那么,受访者是如何看待“慢就业”这一社会现象的呢?

调查显示: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评论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有34.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倒退现象;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置评。

在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有37.7%认为这是社会多样性的典型体现;34.9%认为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表现;33.7%认为是年轻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32.2%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的成熟,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从业者。以后依次为,经济发展造就了“慢就业”的基础;

就业方式多样化,比如“短期就业”者会逐步增加;“慢就业”是“慢生活”的体现等。

受访者张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认为‘慢就业’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啊。”受访者陈小姐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想学学媒体介绍过的国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界。不过,我也不是光靠父母养着,我可以边行走,边打临工。穷游。哪天心灵想安顿了,就好好工作吧。”

“慢就业”引发的担忧

提示:担心青年责任意识缺失

忧虑“啃老”现象会蔓延

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受访者占到了34.0%,在这些受访者中,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41.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娇生惯养,成熟得晚,畏惧就业;35.6%的受访者直言,“慢就业”就是“啃老”。以后依次为,花小力气,赚大钱的投机心理的表现;以追求个性的理由,掩饰不劳而获的心态;纯粹的“食利者”(靠上辈财产产生的收益生活的人)开始出现等。(见表4)

有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慢就业’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或者是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伪命题,会误导年轻人的就业观。”

而受访者周小姐则担忧,“‘慢就业’会不会变成‘怕就业’。人一旦‘散’了心,能不能再回到严酷的职业竞争环境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或者是自己创业,或者是继承家族的企业,竞争始终是伴随左右的。”

作为个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态度,旁人都无可非议。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毕业,即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首先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起来,或者说,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先就业”,还是“慢就业”,都是人生途中的经验财富。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赞许,是对社会进步的赞许;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担忧,是对年轻人能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担忧。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如何看待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如何看待大学生)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