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1.建构理论(constructivist theory):该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传播的整合,强调人们如何通过传播过程建构他们的知识和现实。
2.意义的协同管理(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该理论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参与者需要协同管理他们对于传播情境和文化的理解,以促进有效的交流。
3.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该理论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标准,这些标准和价值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该尊重每个文化的差异,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的观点和信仰。
4.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amework):该理论提出了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心理能力和社会能力五个方面。
5.跨文化适应模型(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model):该理论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并提出跨文化适应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文化接触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6.跨文化交往的七维度模型(seven-维度模型):该理论提出了跨文化交往的七个维度,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利和地位、关系和情感表达、时间观念、直接和间接沟通、自我意识和共同责任。
7.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该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往中,个体需要具备一种文化智力,即能够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文化智力包括四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感知能力、文化互动技能和文化学习意愿。
1、概念
英文的解释是:a word or set of words that represent an idea。
概念是一组表达想法的词汇。对不同词汇,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意思。我们只能
采纳多数人的意见,即便如此,概念也会随着时间、情景而变迁。
举个例子
•Text:我们通常都会认为 Texts就是发信息时候的文字内容,但是在传播学中,
它被认为是“carrier of communication”,也就是说歌曲,电影,绘画这些
能作为传播的介质的都属于 Texts。构建求职项目作品集
•Media:说到传播的介质,我们通常定义为媒介,也就是英文的 Media。
①狭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指的是技术性媒介,比如:电脑、手机、广播、
网络、电视等等,这些我们统称为技术性媒介;
②.广义上来说:我们的手、我们的声音、眼睛等等,这些能够辅助我们来
传递信息的都可以称之为媒介。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讨论的基于媒介
的传播(Mediated Communication),通常所指的都是狭义的媒介。
2、理论
我们再分别来说说这几个定义:
①理论
英文解释是:all statements about reality that seek to explain or predict
the relation between phenomena。
也就是说所谓理论,它是可以用来预测的。
比如:重力理论的预测性在于,如果我把铅笔丢下,它会掉到地上。
②假设
假设,也就是hypothesis。
英文解释是: A specific predicted result, derived from theory。
当我们尝试通过理论推导出某一件大事情的预测结果,我们称之为假说。
比如我们有重力理论,那么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我们笔丢到地上,它就会掉下
去”这个就是假设。
③模型
模型,也就是Model。
英文解释是:Whenever we visualize these statements, this is called a
model。
通常而言,在模型中的箭头、线都代表着假设。
④自变量与因变量
在研究中我们提出的假设,一般都会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
比如:我们想衡量一个人赠送礼物给别人和这个人被别人喜欢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送礼物这个行为就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被别人喜欢的程度
则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可以根据理论来提出这个假设,然后通过研究来验证这个假
设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和理论描述相同。
⑤一手研究和二手研究
总之,我们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来组成假设,然后通过研究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当我们自己亲自收集数据做的研究,叫做一手研究(primary research)。
如果我们研究别人已经获得的结果,叫做二手研究(secondary research)。
3、研究方法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观察法:简单地观察现象。
•实验法:限制有关变量的数量,来证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问卷法:在由受访者组成的一个样本里发放调查问卷。
•访谈法:通过定性的采访来进一步探索受访者的态度。
•内容研究法:通过内容分析研究信息本身。
4、理论框架
一般来说,一个理论通常都会包含其他的一系列理论,比如在“使用与满足理论
“中(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它就包含了以下子理论:
1.人们非常清楚自己要使用的媒体;
2.人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媒体消费需求;
3.人们选择最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媒体;
这个只是一小部分,即便上面的三点可以作为单独的理论被证明或者推翻,但是
它们与“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同处于一个理论框架之中的。
有一些理论并不具备有预测的价值,我们通常称它们为‘paradigms’(范式)
或者‘approaches’(方法),它们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可以为我们的研究
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事实。
举个例子: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告诉我们在任何情景下都应该
研究一件事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考察他们的痛点和诉求。但是这个理论不
提供预测,只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扩展资料: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但是,这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把劝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参考资料:传播学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模型理论(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