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效果的公式。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早期多为单向线性模式,50年代以来普遍强调传播是双向循环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是: 50年代由美国传播学者W.施拉姆提出,是较为流行的人际传播模式。此模式强调传者和受传者的同一性及其处理信息的过程,揭示了符号互动在传播中的作用。图中的“信息反馈”,表明传播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又称传播效果的心理模式。源于认识心理学理论。此模式认为,传播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固有信仰、观点、态度的威胁或强化程度。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T.M.纽科姆、L.费斯丁格和D.卡特赖特等。
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为: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传播的控制论模式、传播的互动模式。
传播的三种形态:
一、拉斯维尔的传播模式(5W模式)
在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所需要发生的这几个元素必不可少。
而在这几个元素里面,传播者位于中心地位。而且大家注意到这个箭头的方向。是一个单项的,所以它更像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模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单向的宣传的模式。
也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思维的框架。比如:当要去做一个传播战略、给一个企业做一个形象宣传、或者是我们要去做一个产品说明。这种商业营销,那实际上都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进行探讨,当你把这五个部分都一一列举完的时候,这个战略就是比较全面的。
首先需要结局的是谁在说、说什么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通过什么渠道、第三,要去解决你的目标说出的问题,向谁说,针对那部分人去去说。最后我们如何考核最终的传播效果。
因此,这五个环节,实际上是整个传播战略的辅助思考模型,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自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后广为引用。西方认为“5W”模式概括性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忽略“反馈”传播因素,有局限性。
二、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传播控制的模式,强调的是“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控制”。
我们如何对一过程进行监控,我们往往要通过传播,因为传播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实施的结果如何,这个叫做反馈。如果没有反馈,永远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一个动作他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就无从调整,所以有可能会离我的目标越来越远。
维纳在讲到控制论(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的时候。
他讲:传统的牛顿式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是一种精密的仪器,只要我知道了初始条件,只要我知道了受益状况,我就能够预测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这个物体他在哪里,他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他的速度是怎么样?
但是现实生活非常的是有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各种阻力、摩擦。这中间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牛顿的那个世界,他说只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而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现实的世界是,我们要不断的去对这个事物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获取他的信息,然后对他实施一定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效果和我们预计的一样。
如同,空调如何实现自动运行的?不用人为的去调整,就在空调内安装一个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就是一个信息反馈装置。他不断的在获取室温的信息,然后反馈给这个空调的控制器,来决定到底现在要不要继续工作,还是停止制冷。这就是通过信息的反馈装置,来达到预期效果的。
那么,我们社会也是如此。大家看到西方很多调查的案例,比如总统颁布某个政策,或者是言论。然后马上就会去看,大家会因为这个政策或者言论,对于总统的看法是否会产生变化。通过这个反馈决定这个政策是否会持续实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施对于社会控制。所以信息的反馈,构成了控制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么信息的传播本身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且编码和解码会的规则的不对称。(可能是因为你听错了、口音的问题、或者是经历的不同)。都可能造成传播信号(符号),在信道中间传递的产生噪音。进而造成一种‘词不达意’的现象。
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非准确的把意思说清楚,而且传播中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噪音。因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反馈。当然有反馈本身也会产生噪音。所以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完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循环,不断的缩小双方之间的这种差距。这个模式非常的适合现在的这个社会的。
三、传播的互动模式
互动模式,更强调传授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他们的语义空间是否一致?我们知道两个人要能够传播,一定他们要有一些共同之处。而他们的共同之处越大,他们的传播就越顺畅。
比如说,大家同样的年龄和背景的人,你们就会知道很多术语。网络的术语,然后你们之间传播的时候,可能找以前那个术语,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如果,你跟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是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你会发现很费劲,因为你讲的话,你发现他就把他会产生其他的解释。因此:背景越相似的人,他沟通效率就越高。
比如,两个学者,如果他们都是研究同领域的。那么他们两个交流起来非常简单,旁边的人可能听都听不懂,他们的专业术语,但是他们自己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而旁观者则会觉得一头雾水。
相反的,如果两个人非常的交流,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语音空间很小,但是只要你愿意沟通啊,愿意去聆听,愿意去交流,那么你们的这个沟通空间相似的内容就会越多,这时候你们你们的交流就会顺畅。
所以,传播会产生共同的文化,而共同的文化反过来,它会使我们传播更加的顺畅、更加的容易。这是传播的互动模式。
这个模式由五个部分构成:媒介组织作为传者,各种类型的受众,相同的大量的信息,推测性的反馈,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以媒介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它包括了媒介组织和组织化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媒介组织从各种信息来源处获得信息,这时它是译码者的角色,经过把关、加工、解释之后,重新编码向外传递,这时媒介组织充当编码者的角色。
2.这里的受者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图中不同的圆圈表示受众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其中每个群体中的大圆圈表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会通过人际传播对群体中的受众产生影响。
3.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是大量的、形同的、复制的、广泛传播的。
4.推测性的反馈,由于施拉姆提出这个模式时候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这些媒体的共性是反馈延迟,所以这里的反馈是媒介组织预先做出的推测性的反馈。
个人观点,你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以学校指定教材上的解读为准。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学模式图(传播学传播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