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传播效果论的四个阶段(传播效果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一、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

主要表现:A.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

B.可靠的控制手段

C.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

D.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

2.操作性非常注重实际问题的探讨

表现: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

3.综合化和定量化综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

定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二、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历史的观点

2.机率的观点

3.系统的观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建构类型与一般程序

1、传播学理论建构的类型和方法

归纳理论

演绎理论

机能理论

模型

2、一般程序

6个

4.2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总体: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

总体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

样本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

抽样推断: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特点:

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

1、界定调查总体

从4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

单位

时间

空间范围

2、编制抽样框

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

3、设计和抽取样本

4、样本代表性评估

三、抽样的几种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就是使总体中所有个体具有相同的被抽中的机会的抽样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

多阶段随机抽样

2、非随机抽样形式

偶遇抽样

判断抽样

需求抽样

定额抽样

四、样本量的确定,考虑四个因素

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要求

4.3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及问卷调查特点

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是现代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一种搜集资料的工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传播效果调查.

特点:

标准化

匿名性

操作性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西多尼·罗杰森。这种理论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个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毫无反抗能力,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某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出神奇效果。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受众的性格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讯息,讯息直接改变态度,而态度的变化即等于行为的变化。传播媒介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2。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3、适度效果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从考虑“what can the message do to the audience”,

到考虑“what can the audience do with the message”

代表性研究;议程设置理麦库姆斯和肖《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4、强大效果论概述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代表性研究:

●诺纽曼: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3《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趋同心理,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影响和制约舆论。

别忘了采纳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魔弹效果论,魔弹论。

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

观点: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有限效果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观点:有传播研究学者开始提出传播的“有限效果论”或“适度效果论”。这一理论认为:很多情况下,大众传播工具并不能够直接改变个人的意见、态度或行为,所以,也就不应承担犯罪或其他不良社会现象的直接责任。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又进一步提出“固执的传播对象”的观点,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消极的“靶子”,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3,适度效果论

时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观点: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得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4,强大效果论。

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

观点: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有巨大的效果,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含义和三个层面:

1,双重含义。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2,三个层面。

既体现在具体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

①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传播效果研究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传播效果论的四个阶段(传播效果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