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扮上
1.婚纱VS汉服
一般古代结婚的衣服选择类型为秀禾服或是龙凤褂龙凤褂分为: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褂皇,金线越多,价格也就越高,叫法就越富贵华丽,秀禾一般为印花,不收腰,宽大的双层袖扣是秀禾服的特点,秀禾服一般比较适合准妈妈穿,不过秀禾服可不能选择小凤仙,因为在以前,小凤仙是二房穿的,所以在这点上一定要注意。还有有时候新娘子也会准备一套旗袍备用。
2.首饰:
①发簪,我们看过古装剧的都知道每个女孩子的头上都有好看的簪子,它是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发簪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会以以红色,金色为主要基调,也有蓝色作为底色的发展,通常风格趋向于简单大气,将长发挽起,也使的这场婚礼上都会变的古朴优雅。
②黄金手镯:可以让新娘举手投足之间散发优雅高贵。
3.红色的配饰
古代婚礼大多以红色为主色,所以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很突兀,比如用红色婚鞋,新娘子的包包也可以是红色的等等
二、硬件上
1.婚车VS花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剧《上错花轿嫁对郎》,古人结婚接新娘子都是通过花轿的,所以花轿可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跟现在的婚车作用差不多,所以如果走中式的朋友一定不要少了花轿,但是现在的花轿已经不多了,所以如果要举行此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预定或者跟婚庆公司一起商量。我相信坐着新娘的花轿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的。
2.头纱VS盖头
古代为什么要有盖头呢?原来是遮羞避邪,而红色是吉祥之意。
3.火盆
它是安放于大门跟前的一盆火,让新娘子迈以往,寓意婚后的日月红兴隆火。
4.爆竹
迎亲礼车内行进途中,应一路使爆发爆竹表达祝贺。现在我们也会放一点爆竹
5.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6.天和地桌
等吉时在此举办的婚典,就俗称为"拜堂",一拜堂、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7.秤秆
入洞房后,新郎官用秤秆挑去新娘子的红盖头,取意"心满意足"。
8.花烛
在结婚仪式形式中使役大红色的成对石蜡,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色的装饰,故称为"花烛"。
相对于西式婚礼的简洁,中式婚礼较为复杂,步骤流程比较多。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式婚礼迎亲具体流程,欢迎阅读。
【中式婚礼迎亲具体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中式婚礼新人着装】
新郎穿状元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
状元袍是由红色的九品官服变化而来,帽子为乌纱帽,插宫花。
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摄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中式婚礼角色安排】
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等。
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促进双方的沟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负责婚礼过程中的端茶迎轿。
全合人儿:由女方家的几位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轿时扶新娘下轿。婚礼司仪:宣布典礼正式开始,介绍双方重要亲友﹐并致祝福词。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友人担当,为婚礼致词。
摄像师:专业的摄像人员,记录下婚礼的全过程,拍摄新人与来宾的照片,为新人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选址】
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一般早晨女方家里要"出嫁酒",而中午男方家里操办喜筵。中午的时候傧相帮助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即使采用中式仪式也会在饭店摆喜筵。
传统中式婚礼
上头上头乃成人礼,传统要焚香秉烛、备三牲酒礼向天地祖先禀告。上头用汤丸寓意甜蜜圆满。
传统上头会有红绿线和海棠粉。
新娘梳头前,全福人会替新娘涂上海棠粉为其「开面」。
现代中式婚礼
上头时用的镜与道教礼斗的镜意思相同。坊间流行的上头套装。
有部份家庭上头用品已没有用针线。
仪式虽简化,龙凤烛和汤丸依然相承。
中国传统婚礼历史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唐制昏服、婚姻六礼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
明朝洪武元年时,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
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
三书六礼
主条目:三书六礼三书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礼书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迎亲书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
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文公家礼》说:“纳其采择之礼,及今世所谓言定也。”而古代较为朴实简单,具《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阶层所执的见面礼,即称“贽”或“挚”,仅“用雁”。其原应执雉而已,但雉不易活捉,多为死雉,婚时不宜,且婚礼为人生大事,故特许新人得越其身分等级穿戴与使用衣着行头。
唐杜佑通典里就记载了三十种纳采的礼品:
元纁、羊元,象天,纁法地,羊和祥也,群而不党
雁雁则随阳
清酒清酒降福
白酒白酒欢之由
粳米粳米养食
稷米稷米粢盛
蒲蒲众多,性柔
苇苇柔之久
卷柏卷柏屈卷附生
嘉禾嘉禾须禄
缕缝衣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
漆漆内外光好
五色丝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
合欢玲合欢玲音声和谐
九子墨九子墨长生子孙
金钱金钱和明不止
禄得、香草禄得香草为吉祥
凤凰凤凰雌雄伉合
舍利兽舍利兽廉而谦
鸳鸯鸳鸯飞止须四鸣相和
受福兽受福兽体恭而心慈
鱼鱼处渊无射
鹿鹿者禄也
乌鸟知反哺,孝于夫母
九子妇九子妇有四得
阳燧阳燧成名安身
又丹又丹为王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问名
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儿的姓名和时辰八字等交给男家,放在神前或祖先前以占卜吉凶,如卜吉兆的话,就会决定娶女家的女儿。
纳吉
纳吉,即过文定,有一点像西方人的定婚,这时其实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纳征,即过大礼;“纳”是的意思是聘财,而“征”就是“成”的意思,亦即是说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过大礼时,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完成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请期请期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前往女家之前会先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之礼,然后以花轿接新娘回到男逐。新人会在男家举行拜天、地、祖先的仪式,然后送入洞房。
换庚谱
换庚谱,就是男方和女方的家庭互相交换家谱,作为定亲的凭据。媒人提亲后,如男女的时晨八字没有相冲,双方就会换庚谱。
过文定
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着一些礼品到女家,礼品一般都是三牲,酒礼等,并正式奉上聘书。
过大礼
“过文定”举行后,就会举行“过大礼”的仪式,这是订婚的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因为这仪式过后就等如正式定立了婚约。跟“过文定”一样,男家会选择一个吉日,带同聘金和各种礼品到女家;而女家亦会准备回礼礼品。以下就是男女家只方的礼品:
男家礼品
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依照各地风俗不同,礼品的种类会有差异。
聘金:这表示著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聘饼:一担(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这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饼、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头到老的意思。
茶叶、芝麻:因为种植茶叶必须用种子、故以茶叶作礼品,暗喻女子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后悔,亦即“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榔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干、龙眼干,还有红头绳、利市、聘金、饰金、龙凤烛和一幅对联
香炮镯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镯(龙凤成对喜镯)。
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这是给女家做汤圆的,以取其圆满,甜蜜美满之意。
女家礼品
视地域各有不同,列举一二:
1、河南开封地区
组合柜等家具
电视机自行车或摩托车洗衣机被子6个或8、10、12、等双数生面、生面条、烧饼若干 2。南方地区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茶叶生果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贺维巾长裤:意即长命富贵鞋(一对):意即同偕(鞋)到老扁柏、姜、茶煎堆、松糕回聘金槟榔(受一个,余数则全回给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安床
在选定吉日后,于婚前几天由“一世好运的男士”把新床移到适当的位置。位置要依男女双方的八字以及神位等决定,而安床的住置亦不可与桌柜、方橱的尖角相对。
然后,再由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士”负责铺床,并摆上各式喜果、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安床之后,禁让自己或其他成年人坐卧,寡妇、失婚者尤忌;但可先让婴孩在床上玩耍,寓意添丁发财。
嫁妆
嫁妆最迟需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嫁妆的多少象征女家的身份与财富。除了珠宝手饰外,嫁妆主要都是富有吉祥寓意的东西:
蝴蝶双飞:剪刀
甜甜蜜蜜:片糖
花开富贵:花瓶
丰衣足食:七十二套衣服
哭嫁
据《礼记》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哭嫁在今天可能会是一些很难理解的事;但在古时,因为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可以见到家人。
而事实上,出嫁后的女子也不是可以像今天一样,随时可以返回娘家探望家人的,回娘家需要得到夫家的批准。
此外也有以下的说法:说哭嫁是源自古时妇女不能拥有自由的婚姻,所以她们会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古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
上头
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四岁成年行“及笄礼”。标示已到婚嫁年龄。因此成年礼与婚与婚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嫁之后,女子需要改梳发式,以表示她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上头”不只是皆梳发挽髻,而是指整个头部打扮,还要开脸画眉,涂脂搽粉等。
“开脸”是指用细绒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为光洁。
“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子,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及“好命婆”),即这人是六亲皆全,儿女满堂之人。
此外,娘家还会设宴请客,“上头”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见一斑。
“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郎新娘梳头,一面梳,一面说: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叫“盖巾”,俗称盖头。
对于盖头这种婚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盖头是为了遮羞;而另一种说法是说源自于古代的掠夺婚,表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迎亲
古代婚配时,男方必须去迎亲。“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没有迎亲的新郎,就没有出嫁的新娘。古代亲迎,有徒步的,也有用车的,比较普遍的是用八人大轿去迎亲。抬轿的人必须身体强壮,遇上别人家的花轿,绝对不可以与他们碰头,必须绕着走。迎亲回来时,还要最一条路回去,以取不会走回头路之意。如果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等处,必须由男方娶亲的人手张红毡子将花轿遮著,作为“避邪”的意思。
如果在途中遇见出殡的队伍,迎亲的人会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究竟为何会这样呢,遇到出殡的队伍会是财宝吗?其实这是因为棺材的谐音为“观财”,亦即看到财宝的意思,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图个吉利。
拜堂
“拜堂”,又称为“拜天地”,是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有趣的是,“拜堂”是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之中的礼仪的。
“拜堂”这一婚俗于宋代以后非常流行,经过“拜堂”后,女方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一员。“拜堂”时,主持婚礼的司仪会大声的说: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
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至于夫妻拜就代表夫妻相敬如宾。某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跟男性同一品位的时候。出门
出门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的意思。当到达吉时的时候,女须由大妗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脚着地的话就会带来恶运。
在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嫂是不可以相送的,这是因为嫂字有着扫帚星的扫字的谐音,是故人们相信嫂嫂于出门时相送会带来不吉利。
现在的新娘出门时,由伴娘(陪伴新娘过门至男家,而且必须是是未婚的)撑起红伞护著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大妗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会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
过门
过门的意思是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家门,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传说翁姑不可以在大厅直接看见新人进门,因为这样会相冲。所以当女方步入男家后,翁姑会由房间出来大厅会见新人。
然后新郎新娘会先拜天地,后拜祖先。新人会向翁姑奉茶跪拜。翁姑会说一些祝福语,并送首饰及礼物给新娘。新娘收到饰物后需即时戴上,以示谢意。然后,新人会向其他长辈及亲戚奉茶。
三朝回门
三朝回门,即归宁,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然后再随丈夫回到夫家;相传在先秦时已有这样的习俗。
归宁,就是回娘高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在古时,交通没有现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离娘家后远的话,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到夫家后就可能没有机会再回到娘家了。所以回门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亦因为如此,人们十分重视归宁这一个婚礼习俗。
现代婚礼回门时,男家需要预备:烧猪一只(以示新娘的贞洁)
西饼两盒
酒一对竹蔗两支(步步高升)鸡一对生菜(风生水起)生果两篮荵(松松动动)伊面两盒鸡仔灯笼金猪肚及猪肉各两斤
中国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周制昏礼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像征著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著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著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中国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其它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
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像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纵观以上两种中国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像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
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
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结婚只有一次,办婚礼是很多讲究也是比较繁琐的,为了让自己的婚礼不留遗憾,需要认识策划,那么策划流程怎么写,下面我整理了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希望能帮助到你。
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1一、中式婚礼流程前期准备
1、婚礼前一个月:
与主持人沟通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婚宴地点,场景装饰等细节。
2、提前二周:
通知亲朋好友,并告之婚礼形式。希望他们也能身着中式服装,真正体现民族特点。
3、提前一周:
安排化妆,场地布置,婚庆用品菜单酒水等细节,提前一天,与轿夫,主持人,摄像师等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一下,演练一下当日过程。
二、中式婚礼流程结婚当天接亲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气双全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跨火盆: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三、中式婚礼流程结婚当天婚宴
1、在婚礼开场倒计时前督促酒店做好上菜准备;
2、司仪进场宣告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3、司仪邀请父母上台就坐;
4、司仪邀请新郎登台,新郎登台像来宾致意或作揖打招呼;
5、由督导送弓箭上台交给新郎,新郎向花轿虚发空箭三只;
6、新郎走出过道,在花轿前迎接新娘,督导牵连理花;
7、新人拜堂:新人拜天地,跪拜父母,夫妻对拜;
8、夫妻入洞房;(新郎牵新娘在台上转一圈,坐下)
9、新人母亲上台,点燃龙凤喜烛;
10、新郎用红秤杆揭新娘盖头;
11、新人互换信物,对彼此说出爱的宣言;
12、夫妻接发:证婚人上台执剪;(恭请证婚人,督导托盘送裹红剪刀、同心锁上台)
13、新人共饮交杯酒、全体来宾起立举杯祝贺;
14、新人退场,婚礼主持人宣布礼成。
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2一、请帖
中式婚礼请帖的设计最重要是要选定主题和概念,图案方面当然有众多的吉祥图纹可以选用,但龙凤图案一定要选用特别的版本以区别与传统的中式。水墨画的笔触有着夸张的韵味,剪纸不妨用镂刻的形式来制作。建议新人不妨采购些中国结、盘花钮、流苏、古钱、玉佩等中国特色的配件,试着和经典的西式请柬搭配,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二、桌卡
可以将来宾名单书写在扇子上作为桌卡,迎宾牌用竹帘来制作,餐巾用盘花钮来装饰。红灯笼做路引,瓦罐用作花器,祝福卡象新年的许愿条一样直接挂在桃花树上,还可以将两人的姓氏或者名字刻印成婚礼印章作为主题LOGO使用,甚至以电脑灯投影于现场营造华丽大气的气氛。
三、布置
在婚宴场地布置上需要强调主题和细节,诗词歌赋、昆曲越剧,有很多传统文化都可以大做文章,"黄金甲"的富丽堂皇,"青花瓷"的意境悠远,皮影的拙朴,绣品的精美,蓝印花的凝练,找到适合新人自己风格的一定不难。
现代中式婚礼应该有着东方特有的诗情画意和文化,选择传统的吉祥器物以及中国特有的图纹作为素材,以简约、精炼、大胆的现代手法演绎,制作执行时运用高科技的材料和工艺。这样一场婚礼有着现代大气的时尚场面,却让每个来宾都体会着团圆美满的吉祥氛围。
四、回礼
中式婚礼的回礼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的小物件:青花瓷的杯子,象征着一辈子不变色的幸福;一双包装精美的筷子,传达的是快快乐乐和天生一对永不分离的好口彩;无锡的大阿福泥人是很可爱的礼物,刻上两人的姓氏印章便有了独特的`魅力。
五、新人着装
新郎可以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中式的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
六、角色安排
下聘礼方:由男方家长担当。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赠送的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等。媒人:由一位与双方家庭关系都比较密切的人担当,负责邀请双方长辈见面,促进双方的沟通。
童子:由男方家的未婚男子扮演,负责婚礼过程中的端茶迎轿。
全合人儿:由女方家的几位年轻貌美的未婚女子扮演,在新娘下轿时扶新娘下轿。
婚礼司仪:宣布典礼正式开始,介绍双方重要亲友,并致祝福词。
主婚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友人担当,为婚礼致词。
摄像师:专业的摄像人员,记录下婚礼的全过程,拍摄新人与来宾的照片,为新人留下珍贵美好的回忆。
七、婚礼选址
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一般早晨女方家里要"出嫁酒",而中午男方家里操办喜筵。中午的时候傧相帮助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新人即使采用中式仪式也会在饭店摆喜筵。
最完全的中式婚礼流程31、开场倒计时;(督导提醒酒楼逐桌斟酒)
2、司仪登台开场白;
3、父母上台就坐;(傧相引导上台,男方左侧女方右侧入坐)
4、新郎登礼台,向来宾作揖打招呼;
5、新郎接弓射三箭;(督导送弓箭上台)
6、迎新娘,牵连理花;(新郎从喜台经过通道,到喜亭处迎接新娘,督导牵连理花)
7、新人入场:跨火盆、过马鞍,登喜台;(傧相、来宾礼花祝福)
8、拜堂:新人拜天地,跪拜父母,夫妻对拜;
9、跪敬父母茶,改口;(傧相送盖碗茶上台,接父母手中茶杯,提示父母送红包)
10、夫妻入洞房;(新郎牵新娘在台上转一圈,坐下)
11、母亲点龙凤喜烛;(新人母亲上台,点燃烛火)
12、揭盖头:三关刁难新郎——叫昵称5个、对歌、单腿下跪;(督导送裹红秤杆上台)
13、新人互换信物,互相说出爱的表白;(傧相托盘送包装好的信物上台)
14、夫妻接发:证婚人上台执剪;(傧相恭请证婚人,督导托盘送裹红剪刀、同心锁上台)
15、新人饮合卺酒、来宾起立,举杯祝贺;(傧相送酒尊上台)
16、新人退场:喜亭回头谢来宾,主持人宣布礼成。(傧相随后,沿途派送红包)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中式婚礼照片(中式婚礼迎亲具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