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80年代的房子图片大全大图(80年代的零食图片和资料)

每日特迅 admin 浏览 评论

坑爹了,太讨厌了,楼上的搞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出来。

我也想知道小时候见到过的那种小人玩具是什么,脸皱皱的很可爱,小时候没条件买,现在长大了好怀念想买一个,可是就问不着不到它是何方小老头??呵呵,也没有哪个知情人来解答一下。

不好意思哦,俺也解答不了楼主的问题。

鸡蛋仔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03a五十年代鸡蛋仔已经出现。当年小贩都用炭炉,手持两块重重的生铁,夹蛋浆烧。近年的鸡蛋仔已转用石油气炉,铁夹也轻了。松化香甜-蛋挞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10a蛋挞陪住我们几十年,相信好多人小时候都梳过「蛋挞头」发型,可知几深入民心。港式甜薄饼-糖饼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09a在中国香港至少有八十年历史,它之所以叫糖饼,因夹在薄饼的糖有如一段段白,是几十年前小孩子的平价零食。糖要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做得好。做法是将麦芽糖加热融化,以棍棒持续拉扯,令它由金黄色逐渐转成白色,当糖拉至条状时就以剪刀剪成一段段,冷却后的糖就会变成脆身。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09b马仔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18a中国香港六十年代赌马已大盛,马迷流行一句「食马仔,赢马仔」的意头口号,马仔更成普罗大众的至爱零食之一。其实马仔叫「萨其马」,本是喇嘛点心,在清朝时传入中国。起初马仔常见于北京的点心铺,后来才渐渐传到广州及中国香港。炒栗子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16a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头小食,五六十年代许多北方人南来中国香港,炒栗子便传到中国香港来。时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机器取替。难得旺角麦芽糖夹饼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21a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香港,贫穷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麦芽糖,夹两块饼干来吃。近十多年都不见有小朋友吃这种小吃。砂糖夹饼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31a这种在平底镬形锅中煎的夹饼,据说是源自马来西亚,五六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可是这种怀旧小食近十年已销声匿迹,现在只有在维园遇到这个不定时出没的老伯,才有机缘享口福。砂糖夹饼跟格仔饼做法有点相似,把预先调好的蛋浆倒入锅中煎熟,再整「底」起出来。吃时切成三角状,像件蛋糕,内撒满花生砂糖碎,入口外脆内软,有点松糕的烟韧。棉花糖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39a在中国香港至少有半世纪历史,早廿年前在戏院或游乐场如荔园都轻易找到这些棉花糖,现在则甚少见。以前的棉花糖机要踩脚踏(像衣车)才可行动摩打,令火水发热及银镬旋转,将砂糖融掉后,以离心力的形式将糖「发」出糖丝。现在的棉花糖机则是电动的。猪肠粉图片参考:tcstreet/Book/daily/50/41a因为似猪肠,光滑的卷状肠粉便叫猪肠粉。早于60年前,街边猪肠粉已经十分流行作早点。猪肠粉多是蒸熟而食,做得好的入口滑溜,带淡淡的米香。合益泰十几年前开始经营猪肠粉工场,专营肠粉批发,他们的猪肠粉就曾批发到大酒店如香格里拉、中国香港酒店等。

多谢你既分享呀

我地又学识一样野啦!!!Thank you

抓羊骨我们的方言叫“叼骨骨”,把羊骨等动物骨子抛在地上再一个个抓起来,也可以用小石子或杏核代替。精致一些的还用红染料染成红色的,越用越光滑,玩法是右手抓一把骨子,一般为五个,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一个骨子向上抛起的同时,将其余的四个骨子扔到地上,然后迅速接住即将落下的那个骨子;随后一边向上抛接手中的骨子,一边逐个将地上的骨子抓到手中,先是一个一个的抓,第二轮则两个两个的抓,以此类推,直至抓完,中间不能跌落骨子到地上,否则算输;轮换让对手接着玩。成功次数多者胜。

老照片没有,毕竟80年代哪有照相机。。。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80年代的房子图片大全大图(80年代的零食图片和资料)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