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并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讨论历法问题。会上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做“春节”,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新年礼俗经历了萌芽、定型、裂变、转型的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完毕之际,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诗经·七月》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旧岁新年交替时的节庆风俗。诗中所谓“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觥,万寿无疆”,是说人们将美酒和羔羊奉献给诸神,以酬谢一年来神的保佑和赐福。这时的欢庆活动因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样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际,它是后来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朝末年的社会大动荡后,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人们的生活情趣高涨,一系列节日习俗形成了。《太初历》推行后,历法长期稳定,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确立。这样一来,原来各地区分别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举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便逐渐统一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习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新年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时代,同时也是内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新年习俗渐渐从祈祷、迷信、攘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欢乐、喜庆的方式;庆祝新年的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转向了人们自己的娱乐游艺,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仪性、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也讲究“礼尚往来”,馈赠礼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艺性进一步加强。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各地游艺活动自具特色,各种娱乐活动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起来,成为集中展示我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博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新年风俗盛行赤县神州,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也铸造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赏灯,这些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习惯。
中华过年习俗还辐射到周边其他国家,如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国家,他们与我们以相似的方式庆祝新年。
1、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
2、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说春节一家人要团圆、团聚。
3、年初一吃饺子,没有外人,是说一家人团聚的亲密欢乐情形。
4、干冬湿年,是说如果一冬天少雪雨或者无雪雨,预兆春节期间往往会降雪。
5、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是说到了小寒大寒节气,就要准备过年。
6、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7、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是说到了腊月初八,就进入过年了。
8、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说当时天气极冷。

9、腌吃‘腊八蒜’,好运连连赶,说的是,这天,将蒜去皮用醋腌,腌好后,色绿味美,能给人们带来好运。
10、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是说这天打扫卫生,迎接新年。
1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如果正月十五的“雪打灯”,即下雪和八月十五的云遮月,均为预兆风调雨顺,有好的年景。
12、二月二,煎一煎,一亩地里划(收)三担”,说的是,这天煎“灯盏儿”吃,能够带来粮食丰收。
13、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虫子(蜈蚣)不见面。
14、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这天凌晨,中老年妇女用扫帚敲炕沿,边敲边念,祈求平安无恙,发财致富。
15、拜四不拜五,是说给岳父母拜年,不能在正月初五。
1白虎替青牛招财进宝
黄莺鸣翠柳辞旧迎新
虎跃龙腾创人间奇迹
莺歌燕舞描大地春光
虎跃龙腾有天皆丽日
花香鸟语无地不春风
花团锦簇江山添异彩
虎啸龙吟华夏壮神威
金牛辞旧携凯歌而去
乳虎迎春带捷报新来
瑞雪兆丰年年年大吉
丑牛接寅虎虎虎生威
岁月逢春山河添锦绣
人民思治龙虎振精神
效虎豪吟放怀歌富岁
闻鸡起舞挥笔颂春光
祖国腾飞大鹏振羽翼
宏图再展乳虎显神通
忆旧岁牛劲冲霄汉神鞭一指神州巨变
看今朝虎威壮中华众志成城经济腾飞
庆虎岁把酒高吟虎跃曲
祝丰年扶犁又唱丰收谣
迎虎年敢逐改革拦路虎
送牛岁勇当奉献老黄牛
迎新春处处呈文明气象
入虎岁人人当改革先锋
虎跃龙腾碧海黄山妆玉宇
莺歌燕舞春风旭日蔚神州
虎跃龙腾华夏人民多俊杰
莺歌燕舞阳春山水尽朝晖
牛耕广野丑年犁出文明路
虎跃深山寅岁图开舜尧天
岁步寅年喜庆团圆同把酒
珠还合浦欢歌一统共迎春
喜庆牛年两制先迎香港还
欢歌兔岁亿民再赞澳门归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丑岁建奇功香港回归昌国运
寅年兴大业宏图展现壮情怀
虎年喜虎劲攻关夺隘皆如虎
春节焕春光绣水描山总是春
牛年虽过去牛劲更增多奉献
虎岁喜临门虎威大振有精神
寅时入虎年十亿人民振虎劲
佳节描春色九州大地荡春潮
龙腾虎啸
腊尽春回
高崖伏虎啸
茅庐卧龙飞
虎啸风声远
龙腾海浪高
龙引千江水
虎越万重山
密林藏伏虎
萝峰染晴云
山月流古雪
风虎浴清泉
事事都如意
虎虎有生气
云中熊虎将
天上凤凰儿
百尺飞泉鸣震谷
一声长啸势惊天
丙部琳琅春馥郁
寅宾璀灿日光华
长白虎啸林中日
江南猿啼岭上风
赤县奔腾如虎跃
神州崛起似龙飞
丑旧寅新宏图展
牛归虎跃春意浓
丑去寅来千里锦
牛奔虎啸九州春
丑去寅来人益健
牛奔虎跃春愈新
春风浩荡神州绿
虎气升腾岳麓雄
春风着意随人愿
虎气生威壮国魂
春光春色源春意
虎将虎年扬虎威
春节乍闻春有喜
虎年乐见虎生风
春雷巨响山河动
月夜旋风草木飞
春晓寅回人起舞
岁祯虎啸物昭苏
2虽说“春节”原指正月初一立春日这一天,可老北京的春节准备、庆祝活动早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
3一人,猜一个字答案是:大
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一字答案是:拿
一人在内,猜一字答案是:肉
一人挑两小人,猜一字答案是:夹
一人腰上挂把弓,猜一字答案是:夷
一口吃掉牛尾巴,猜一个字答案是:告
一口咬定,猜一字答案是:交
一大二小,猜一个字答案是:奈
一斗米,猜一个字答案是:料
一月七日,猜一个字答案是:脂
一加一,猜一字答案是:王
一半儿,猜一个字答案是:臼
一字十三点,难在如何点,猜一个字答案是:汁
一百减一,猜一个字答案是:白
一夜又一夜,猜一字答案是:多
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答案是:佳
一个礼拜,猜一个字答案是:旨
一家十一口,猜一字答案是:吉
一家有七口,种田种一亩,自己吃不够,还养一条狗,猜一个字答案是:兽
一根木棍,吊个方箱,一把梯子,搭在中央,猜一个字答案是:面
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
一只狗四个口,猜一个字答案是:器
一一箭穿心,猜一字答案是:必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人,只有一寸长,猜一个字答案是:府
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
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猜一个字答案是:秋
七人八只眼,猜一个字答案是:货
七人头上长了草花
七十二小时晶
七个人有八只眼,十人亦有八只眼,西洋人也眼八只,家母同样眼八只货真价实
九十九白
九只鸟鸠
九号旭
九辆车轨
九点丸
二八佳人妙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关于春节的视频素材(做春节手抄报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