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食记录片在不雅观众的热议声中落幕。
一部讲述生养现状的记录片令无数不雅观者垂泪。
BBC拍摄的自然奇不雅观和动物天下,几次再三刷新我们对地球与生物的认知。
我们看记录片,跟看电影时的心情不同。我们相信,记录片呈现的是真实的天下。
可是,记录片便是如实表现现实吗?
拍记录片跟拍电影到底有什么不同?
制作人为什么要拍这部记录片?
是为了纯粹的艺术表达,还是靠媚谄消费者赢利?还是在推销他们的代价不雅观?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一位传媒学者、热爱记录片的资深影评人,应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通识读本”的约请,梳理了她从业40年来的专业知识和履历,写了一本“记录片小百科”,为记录片爱好者、准备拍摄记录片的初学者解锁了有关记录片的全科知识。
实在,记录片也是一种电影什么是记录片?
一个大略而传统的回答是:它不是电影。至少不是《星球大战》那样的电影。但院线记录片又是个例外, 比如《华氏9 · 11》(2004),它冲破了记录片的票房记录。
《华氏9·11》得到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该片预算6百万美元,票房高达2.24亿美元。
很多记录片都很聪明,它们明确地以娱乐不雅观众为目的而制作。的确,大多数记录片制作人都认为他们自己的任务是讲故事,而不是写新闻。
一个大略的回答可以是这样:记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电影。
这却正是问题的所在。记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们却不是真实生活。人们乃至不能通过记录片看到真实生活。记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图画,以真实生活为它们的原材料,艺术家和技能职员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作出不计其数的决定:要给哪些人看、要展示什么样的故事、展示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你大概会这么说:记录片是一种尽力再现真实生活却不试图对生活加以操纵的影片。但是,制作电影时不对信息加以操纵是不可能的。选材、编辑、音效都是操纵。广播电视新闻爱德华·R.默罗曾经说过:“如果有人以为每一部电影都必须再现一幅‘平衡’的画面,那他既不理解什么是平衡,也不理解什么是电影。”
记录片史上的主要先驱罗伯特·弗莱厄蒂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的现场,1920年。弗莱厄蒂哀求因纽特人展现已经不再从事的活动,比如用长矛捕捉海象,让他们对明明知道的事情表现出不懂的样子。
自从有了记录片,就有了在多大程度上操纵信息这一问题。
随着韶光的流逝,记录片不仅仅被制作人,也被不雅观众几次再三重新定义。不雅观众无疑塑造着统统记录片的意义,由于我们会将自己对付天下的知识和兴趣与影片制作人向我们展示的统统相联系。不雅观众对影片的期待也以先前的不雅观影履历为根本, 我们不肯望被玩弄和欺骗。我们希望看到关于真实天下的统统,也希望看到真实的统统。
我们并不哀求这统统客不雅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哀求它们是全部的原形。
但是,我们的的确确希望一部记录片公道、老实地再现某人对付现实的履历。
这便是迈克尔·雷比格老师在他的经典教材里曾提到过的、制作人与不雅观众的左券:“记录片这一年轻的艺术形式中没有规则,只有一系列的决定:决定你的底线在哪里,决定若何遵守你将与不雅观众订立的左券。”
记录片为何值得一看?记录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赖性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很主要,由于这些特质正是我们看重记录片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缘故原由。
如果记录片是骗人的,那它们不仅仅是欺骗了不雅观众,也欺骗了那些依据从影片中拾得的一知半解行事的民众。记录片作为媒体的一部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天下,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在这个天下中扮演的角色,塑造我们作为"大众年夜众演员的形象。
因此,记录片的主要性就和作为社会征象的公众年夜众的观点联系了起来。哲学家约翰·杜威曾有力地提出:"大众年夜众——这个对民主社会的康健发展至关主要的群体——绝不仅仅是个体的相加。
传播学学者詹姆斯·卡赖曾指出:“现实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现实不是我们周围的统统,而是我们所知道、理解和彼此分享的周围的统统。
媒体能够浸染于最昂贵的不动产,即我们大脑中的现实。记录片是塑造现实的主要传播手段,由于它鼓吹自己的真实性。记录片总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并且流传宣传它所向我们展示的事情值得一看。
记录片奠基人之一约翰 · 格里尔森(右)曾于1942年断言:“记录片从实质上就不是电影”而是“一个教诲"大众年夜众的新方法”,他创造了英语中documentary这个词语。
的确,娱乐消费者是电影制造业的主要方面,即便对付记录片来说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记录片制作人都会售卖自己的作品,要么卖给不雅观众,要么卖给中介方,比如广播公司或经销机构。他们受到自身商业模式的限定。
随着记录片变得空前盛行,越来越多的记录片是为媚谄不雅观众而制作,并不对固有思维提出寻衅。它们以煽情、性和暴力等最灵验的手段吸引和娱乐不雅观众。
院线上映的野生动物记录片如《帝企鹅日记》(2005)是娱乐消费者的经典例子;它利用了以上三种手段来吸引和刺激不雅观众,虽然这些征象是涌如今动物身上。
吕克·雅凯的《帝企鹅日记》(2005)在环球热映,影片利用了爱情故本家儿题,策略性地回避了关于企鹅的一些基本事实,比如它们的交配只持续一季。
不过,在短短的历史中,记录片常常由那些位于主流媒体边缘的人制作。他们和公共广播等公共媒体机构、热衷于获奖的商业广播公司、非营利性机构、私人基金或公共教诲基金互助。很多记录片踩在主流媒体的边缘,采纳一种稍稍不同的解读现实的办法,努力想要真实地展现关于权力的话题——也与权力对话。它们常将自己视作"大众演员,不仅仅对着不雅观众说话,也对着公众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说话——他们须要知情才能行动起来。
套路再深,也比不过制作人的至心为了让不雅观众相信影片内容的真实性和主要性,记录片的形式选择非常之多。和“常日的记录片”干系的形式元素, 在20世纪末的电视记录片中已经成为标准定制的选择,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可以增加的元素。
这些手段包括声音(环境声音、背景音乐、分外音效、对话、旁白)、画面(实景拍摄及通过照片、录像或实物呈现的历史画面)、音频和视频殊效(包括动画),以及节奏(通过画面的长度、剪辑次数、剧本或故事阐述的构造来掌握)。
记录片制作人选择他们想要的办法来构建一个故事——选择呈献给不雅观众的是什么人物、集中展现谁的故事、若何讲述故事。
济加·韦尔托夫(原名丹尼斯·考夫曼),积极倡导记录片中的艺术和科学,虽然在苏联期间在他自己祖国电影史上的痕迹被抹去,但他仍连续为天下各地的先锋派艺术家和记录片人供应着不竭的灵感。
他的代表作《持摄像机的人》是一部城市交响曲记录片,采取了“生活中的一天”的形式,采纳了电影套层构造。被誉为电影艺术史上最震荡也最富有争议的影片之一。
对付记录片制作人来说,在选择影片形式时,伦理道德问题和美学问题一样主要。
美国历史记录片制作人乔恩·埃尔斯和理论家比尔·尼科尔斯等人都曾呼吁职业记录片制作人自己要清晰地表达道德标准。
乔恩· 埃尔斯制作了一部关于第一颗原子弹制造者J.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记录片(中译《复核之后》)——这位科学家以为自己深负罪过,因而痛楚不已。埃尔斯让全体事情职员读了《哈姆雷特》。
一个一贯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多大程度上仿照现实是可以接管的。“搬演”是35毫米时期记录片的紧张制作办法之一。由于当时机器笨重,如果不用灯光和演出,拍摄记录片险些是不可能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真实电影的守卫者们用上了轻巧的便携拍照设备,他们嘲笑“搬演”这一办法,诋毁其为虚假制作。
搬演手腕在20世纪90年代又重新涌现。有时候是由于电视栏目供应给影片的预算不敷,而电视不雅观众又习气了高本钱的电影,制片人就得努力制造吸引人的故事。因此,在历史频道就会常常涌现一些镜头,比如让几双穿草鞋的脚代表罗马的千军万马,或者用几枚泉币、一个花瓶来表现古代国王的财宝。
制作人对记录片的形式做出的各种选择,都是为了让不雅观众相信:制作人是一个严谨、诚挚、理性的人。
制作人与不雅观众之间的相互坦诚才是最实质的。
如果制作人更加明确自己采纳某种形式技巧的目的,并且在尊重所表现的现实的根本上,追求更博识的表现形式,他们就能匆匆进与不雅观众之间的互信。
更多
不雅观影TIPS
1.历史上有哪些天才改变了记录片的发展方向?
2.不同类别的记录片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蓝筹”记录片?
4.我们有什么情由批评那些大制作的自然记录片?
5.在商业模式和道德之间,制作人有哪些选择?
6.如果你想拍记录片,该当怎么准备?
牛津通识读本·《记录片》
Documentary Fil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美国] 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
译者:刘露
定价:32.00
ISBN: 9787544769105
出版:译林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记录片的特性、历史、发展,以及环绕记录片的重大争议。同类书从未能写得如此有趣,如此简明。作者广泛而明晰地磋商了记录片的诸多功能,以及关于记录片的诸多悖论和争议,对此我只有叹服的份儿。
——迈克尔•拉毕格,《导演创作完备手册》作者
实在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书,当然条件是他对记录片感兴趣。还记得我们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本字典吗?刚拿在手里时,我们随意地翻开它的任意一页,有了那些关于母语初步的认知。而对付对记录片感兴趣的你来说,这本书或许也开启了你对记录片的神往和追随。它探究了记录片的观点,让我们更明晰天下记录片发展经历的各类过程,以及看到很多精良的记录片制作者由于承诺投身于记录片,为记录片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理解到他们的初心。而诸多对记录片观点模糊而心生困惑的朋友,或容许以在字里行间的阐述中得以释然。
——《记录片:媒介》,甘露
作者:帕特里夏·奥夫德海德(Patricia Aufderheide)
美利坚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及社交媒体研究中央的创办人兼主任。2006年,因其学术成果得到由国际记录片协会颁发的精彩奇迹造诣奖。曾担当圣丹斯电影节评委和独立电视做事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最近出版的作品有《逐日星球》和《传播策略与公共利益》。
媒介作者:甘露
中国记录片导演,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拍照师学会(CSC)会员,中国中广联合会记录片委员会理事,缘起英雄记录电影事情室艺术总监、导演。历时四年完成亚洲第一部反响中国芭蕾舞演员生存状态的系列记录片《我们在舞蹈》。数年来持续关注电影行业的变革,受张艺谋、徐克、刘伟强、吴宇森等浩瀚导演之邀,拍摄多部深具行业影响力的电影记录片,首创了中国电影记录片的先河,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电影记录片第一人。
在《影像时期》等威信拍照杂志上开设近十四年的记录片专栏,担当多个极具影响力的记录片节特邀评委并受邀放映讲座。甘露和缘起英雄记录电影事情室历时十五年,独家拍摄了多部门歧题材的系列记录片,关于电影、民生和艺术,即将全面推出。
牛津通识读本往期内容回顾
十年耕耘,播种知识 | 牛津通识读本(译林版全系列书目)
中国文学太博大精湛?你须要一份极简指南 |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
拿破仑读他,希特勒读他,你能不读他?
变态生理学家的入门书 | 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生理学》
考古不是盗墓,那么考古究竟是什么?
你可以不读科幻作品,但不可以不读《科幻作品》
被遗忘的边陲与看不见的城市 | 米华健谈丝绸之路
关于爱国,你我可能都有一点点误解
难民该往何处去?| 评判之前你可能须要这些知识
人生的歧途,真的是从大学选错专业开始的吗?
一带一起,一群朋友,还有一本书
李白爱喝的,究竟是什么酒
还有什么比当NASA科学家更炫酷的事?
繁芜的美国总统大选,一本书能识破吗?
看不懂引力波?来补习一段天文学简史吧
内容选自牛津通识读本《记录片》
图片选自维基百科、作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所有记录片都是摆拍 防骗指南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