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前防撞梁
单层冲压
拆掉前保险杠,防撞梁上有一根玄色的行人保护泡沫。老款唐80是没有的,这确实是一个进步,解释比亚迪开始向主流造车理念靠近了。
前防撞梁是单层冲压钢板构造,厚度为1.95毫米,宽度能覆盖到车头的60.96%。对付两侧低速碰撞时的保护,有所欠缺。
其余,防撞梁与水箱,尤其是增压中冷器的间隔实在太近,如果发生低速碰撞,防撞梁一旦变形,那么中冷器以及后方水箱,发生破损的几率比较大,可能由于一些小碰撞,让整车无法正常行驶。
这辆车上又看到了这种用坚固的钢质架子,将ACC雷达装到整车的最前面,没有任何缓冲余地。如果发生低速碰撞,在防撞梁之前的ACC雷达,受损概率非常大,增加了后期的维修本钱。
旁边滑动查看更多
再来看看别人家的ACC雷达都是怎么装的,有的设计在前保险杠杠皮上,受到冲击时,优柔的杠皮再加上后方的缓冲空间,能保护雷达不至于轻易破坏;也有的车将ACC雷达装在防撞梁后方,用防撞梁来抵御轻微碰撞。即便同样是利用支架安装,也会采取薄铝片制作支架,并采取打孔的可溃缩造型,尽可能的溃缩支架保护雷达。而唐这种没有任何弹性和溃缩空间的形式,真是恐怕撞不坏啊。
旁边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拆过的唐80DM前防撞梁没有可拆卸吸能盒,直接和纵梁连接,这是比较老的丰田式设计。而这辆新款唐DM换成了可拆卸式吸能盒,并且带有相应的溃缩褶皱和打孔。虽然说设计进步了,但曾经只会“硬怼”的“公路坦克”却消逝了,回归到了主流吸能设计。
老款唐80DM前防撞梁是1.6毫米双层辊压钢板,和老式丰田车非常相似。而这辆唐二代DM换成了1.95毫米的单层冲压钢板,对付一辆2吨多的车来说,难免不免有点太......
车头两侧各有一个独立的散热器,是全体冷却系统的赞助散热器。由于发动机舱过于紧密,发动机、电动机、电池都须要散热,正常的水箱撞风散热已经不能全部办理,必须利用额外散热器进行赞助。
但是,由于防撞梁宽度有限,如果发生低速偏斜碰撞,那么这两块没有保护的散热设备破坏几率非常高,一旦分裂,冷却液透露,会造成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后防撞梁
单层冲压
后防撞梁也是单层冲压钢板,厚度仅为1.67毫米,覆盖63.44%的范围。
旁边滑动查看更多
老款唐80DM的后防撞梁是1.6毫米双层冲压钢板,有吸能盒设计,虽然吸能盒较小,也不是独立可拆卸,但至少还有。而新款唐DM的后防撞梁,干脆就取消了吸能盒,直接装在车身上。并且后防撞梁也从双层冲压变成了单层冲压,本钱也自然省了不少。
这辆车支持电动后尾门和脚踢开启,车尾处会装有相应的感应器。一样平常车的感应器会通过螺栓或者卡扣固定在车尾某处。而这辆比亚迪唐,竟然用了两块电工胶布把感应器直接粘在了后防撞梁上。尚且不论后期会不会由于泥水侵蚀而开胶脱落,单单就这种装置“工艺”,实在是让人长了见识。
从图中可以看出,后尾门要凸出于后防撞梁,因此在实际低速碰撞中,后防撞梁可能起不到什么保护浸染。
总结
长见识
从这辆车防撞梁的设计构造看,比较老款,确实有些进步,比如增加了行人保护泡沫、可拆卸式吸能盒。以是必须为比亚迪“更上一层楼”的产品鼓掌,但是前后防撞梁由双层变成单层冲压,对付这么重的车而言,也只能用节省成本来阐明了。
其余,凸出于防撞梁的ACC雷达,与防撞梁零间隔的中冷器,车头两侧没有任何保护的散热装置。足以解释,这辆车依旧是在原有老车型的平台上,进行修补。尾部传感器的“胶布工艺”也确实令人增长了见识,学习到了宇宙级造车技能。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辆比亚迪唐DM还是“公路坦克”吗?很可惜,现在比亚迪已经回归了主流设计,可拆卸式吸能盒一样会溃缩吸能,可能今后事件中的所谓“战绩”会让迪粉们失落望了。不过作为一辆宇宙级战车,谁又会在乎呢?(本文及视频中的丈量数据结论不雅观点仅对此辆车卖力)
2018款比亚迪唐DM防撞梁评分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双层变单层如斯防撞梁的唐DM照样公路坦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