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拉延模的常见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 单动拉延模

1. 1 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延模

1. 2 高张力板及厚板冲压单动拉延模

1. 3 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延模(含下料)

2. 双动拉延模

3. 小件拉延模(钢板模类)

二. 拉延模的设计方法

1. 普通薄板冲压单动拉延模的设计方法

1.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薄板的拉延模和其他种类拉延模的通用部分

1. 2 平衡垫块的设定

1. 2. 1 平衡垫块的浸染: 用于保持和调度凹模和压边圈之间的下压压力

1. 2. 2 设定原则

a. 常日设定在模面端部, 担保垫块的安装面距模面边界至少 10MM, 以防加工时过切

b. 两垫块之间的间隔常日为 280-400MM, 不宜太远和太近

c. 垫块的中央处应位于模面的延长线上, 且垫块高下贴面下方必须设置加强筋

d. 垫块常日安装不才模; 小模具常日利用¢ 60 的垫块, 大中型模具利用¢ 70-¢ 80 的垫块, 别的情形按客户哀求设置

垫块的详细设置及安装方法如图 1 所示

1. 3 顶杆位置的选取

1. 3. 1 顶杆的浸染: 供应下压的力源

1. 3. 2 顶杆的选取原则: 程式中央、 机器中央和模具中央应尽可能的重合

程式中央——数模旋转、 模具设计及加工的基准点

机器中央——压机中央

模具中央——模具形状的几何中央

1. 3. 3 程式中央与机器中央偏离过大, 会造成压机的偏载严重, 以是会影响压机的精度

和模具上事情部件的间隙,

对模具的三心不重合的情形作如下规定:

程式中央与机器中央偏移量常日最大不超过 75MM

机器中央与模具中央偏移量常日最大不超过 50MM

程式中央和机器中央偏移量常日最大不超过 25MM

(如果程式中央与模具中央重合时按 50MM 打算)

1. 3. 4 机台顶杆选取的平衡问题

为了担保机台的稳定性, 顶杆该当以机台的中央对称选取, 如果选取不对称时,应以机器中央为对称线再进行补选取

如图 2-1, 玄色的粗线条为分模线, 黑点位置为选取的顶杆, 此时左侧和右侧的顶杆不对称(左侧选取 5 排, 右侧选取 6 排), 以是应进行补选取, 补选取结果如图

2-2 所示; 在后工序的并模中, 也可能涌现利用顶杆的情形, 如果利用顶杆, 也该当

对称选取, 此处不作赘述。

1. 4 压板的行程及顶杆长脚的确定

1. 4. 1 压板行程的剖断方法: 板件拉伸成型后贴在模仁上, 利用压机的顶杆将压板向上顶升并将贴在模仁上的产品脱模, 压机向上顶升的间隔即为压板的行程。
其行程可根据拉延后

的产品形状直接在 3D 软件中进行剖断, 方法如下:

把压板向上移动一个间隔 ST, 担保冲压前投入的毛胚料间隔模仁的最高点至少 10MM 的间隔, 则此时的 ST 即为压板的行程, 如图 3

1. 4. 2 顶杆长脚的高度须要根据压机的顶杆行程和压板的行程来确定, 设定时应把稳:

a. 压机的顶杆行程应保留至少 20MM 不该用

b. 顶杆长脚的长度应只管即便的缩短至少 10MM

顶杆长脚的长度 H 应知足: PAD(ST) +A≦压机(ST) -20 , 根据 A 求出 H, 如图 4

顶杆长脚及下模座的顶杆长脚过孔按图 4 设定

当求出 H 时: 如果 H≦2D, 顶杆长脚的形式按图 5-1 设定

如果 H﹥ 2D, 顶杆长脚的形式按图 5-2 设定

1. 5 定位具的设定

1. 5. 1 定位具在板件投入模具时起到粗导向的浸染

1. 5. 2 定位具设置哀求:

a. 上模对应的让位孔位置如有肋条应避开支配

b. 定位具导向部位的边界(模面边界向内) 的区域须要粗加工(▽)

c. 常日板件造型较平缓时定位具利用 75MM的高度, 造型较深时可相应加高为 125MM

或其他尺寸规格, 别的情形依照客户哀求

d. 考虑上模的强度, 上模的让位孔应只管即便设计较小

e. 详细的干系设计尺寸请严格按照图 6 实行; 现对 A、 B、 C、 D 的值做如下规定

A: 2~3MM,

B: 3~5MM,

C: 0. 1~0. 3MM(图面上可不作表示),

D: 20~30MM

f. 感应定位具的设置方法除图 7 分外标注外, 别的按 e 项实行; 把稳感应定位具须要接线, 以是压边圈全周须要有完备贯通的过线孔, 过线孔直径大小为 40~50MM

1. 6 CH 孔的设置方法

1. 5. 1 全工序试模时利用的基准孔

1. 5. 2 CH 孔应只管即便设置在平面上(在斜面上最大不超过 5° )

1. 5. 3 CH 孔的位置和大小按 D/L 图

1. 5. 4 CH 孔的构造图按图 8 设置;

1. 5. 4. 1

D 为图示 CH 孔的大小, 常日为 8~10MM, L 至少应为 D2, 冲头常日用定位销代替, 不需请购, 当:

D=8 L=25 定位销长度为 25+5=30

D=10 L=25 定位销长度为 25+5=30

1. 5. 4. 2 模仁上的凹模孔的大小按模钮的间隙设置的方法设置

1. 7 到底标记的表示方法

1. 6. 1 到底标记是为了检测板件的拉伸是否到位

1. 6. 2 设置哀求

a. 常日设置在平面区域及废物区域, 材料移动区域不设置,

b. 安装的数量及位置按 D/L 图

c. 也可按客户指定用件号标记或分外标记(如 L、 R 标记或供应牌号志等) 代替到底标记

d. 设置时应考虑板件的基准是上模还是下模, 按照图 9 所示设定到底标记的安装孔的深度

e. 斜面上设置时, 原则上应由工艺科制作平台来放置到底标记(如图 10-1)

如果没有制作平台则按图 10-2 设置到底标记

f. 上模有镶块的拉延模把稳不要设置在镶块拼接线上

1. 8 顶出销的支配

1. 8. 1 顶出销的浸染是为了防止板件卡在模具内和便于取料

1. 8. 2 设置哀求:

a. 压板上须要设置且常日设置在四个脚边部位(把稳核对拉延后边界的位置再设置)

b. 上模常日设置在分模线范围以内且只管即便设置在平面上, 均匀支配

c. 常日利用规格为 PPJL16-30

1. 9 排气孔

1. 9. 1 为了保护模具和便于开模合模常日在型面的 R 角处钻孔用于排气

1. 9. 2 设置哀求:

a. 原则上设置在凸模和凹模的凹角及末了成形墩去世部位, 担保每 200×200mm上有一个

b. 外覆盖件φ 4-φ 6, 内覆盖件φ 6-φ 8

c. 上模排气孔设置时需考虑防尘, 应加聚乙烯排气管或出气孔上方整体加盖板;

d. 设置盖板时的构造按图 11

e. 外板零件上模定位具让位孔的位置也须要设置盖板

1. 10 安全护板的设定

1. 10. 1 浸染: 保护冲压操作职员和模具零件部受破坏

1. 10. 2 设置把稳事变:

a. 常日仅设置模具前后侧, 旁边两侧预留

b. 安装贴面大小 505010, 且其表面不需加工

c. 当压板顶升后, 安全护板的与压板的重合量至少 20MM

d. 设置时把稳不能影响 U 槽的锁固, 详细详图参照图 12

1. 11 刺破刀的设置

1. 11. 1 板件拉伸料流不敷时, 刺破刀将板件撕开以补充其材料流入量

1. 11. 2 刺破的区域及形状根据 D/L 图

1. 11. 3 刺破刀常日安装上模, 下模也可以, 要依详细情形而定

1. 11. 4 刺破的常见形式有图 13 两种, 2 为常用的类型

1. 12 压板强度的校核

—— H≥(0. 12-0. 15) ×L+h

—— h 为制件最大拉延深度

—— Hmin=150mm

—— W≥(0. 75-0. 8) ×H

Wmin=130mm

1. 本标准表示模面端部加工时防止机器工具滋扰的事变。

2. 模面端部加工时为防止因机器工具和座面或模具勾引等的滋扰导致破坏机器或工具, 因此该当确保如下

尺寸。

3. 构造

1) 模面端和平衡块座面

2) 模面端和模具勾引滑块面

1. 本标准表示压边圈的设定方法。

2. 由于压边圈强度随意马虎不敷, 因此该当考虑到全体压边圈的刚性后进行设计。

※ 如果压边圈没有刚性, T/O 时模具涌现挠曲, 导致拉延性变差, 产品质量不良, 因此该当使压边圈具有最大限度的强度。

3. 构造

1) 模面的设定

模面设定尺寸单侧比 D/L 图所示胚料尺寸还大 10mm。

2) 轮廓部凹槽

轮廓面的凹槽量基本上为 10mm, 但估量变动凸模轮廓时为确保改动余量, 轮廓面的凹槽量为 20mm。

3) 压边圈最小宽度

压边圈宽度最小为 150mm。

4) 构造例子

(1) 双动拉延模具

(2) 单动拉延模具

5) 双动模具中由于凹模面宽度小, 由于

规的凹槽导致强度不敷, 这时轮廓加工面最小 5mm 或者最大 200mm,将加强筋厚度设置为最大限度, 确保强度。

※把稳零件, 外部零件

6) 设置翻边面时翻边面该当比模面低 15mm 以上。

8) 最小剖面尺寸

(1) 双动模具

注) 与外滑块或外冒口的打仗量

原则上机器前后方向在 150mm 以上 旁边方向为 50mm 以上

OGI 和用户双方的打仗量都该当知足上述条件

(2) 单动模具

9) 视孔(铸孔) 的设置

为了确认凸模的事情情形, 在小型零件上设置 1 个Φ 60 以上的铸孔, 在大型零件上设置至少 2 个Φ 60 以上的铸孔, 设置位置在机器的前后侧, 操作职员可以直接看得到。
但是该铸孔一样平常不是做为视孔,而是作为空气的排气孔设置的。
因此为防止空气变形, 提高排气效率, 凸模和压边圈铸孔位置全部在平面图上(担保最短 道), 在所有的加强筋上设置铸孔。
(滑块除外)

10) 压边圈的加强筋间距为 250~300mm 旁边, 标准为 300mm。
(把稳强度不足)

1. 本标准表示安全把手的设置标准。

2. 目的

双动拉延模具的凸模离开斜楔时为防止凸模脱落而设置安全把手。

3. 设置基准

1) 凸模上设置突出部, 压边圈利用基准面(底面)。
但安装把手间的空隙不能担保时将压边圈的底面向下设置。

2) 落下凸模时, 在压边圈的凹口处设置安全把手, 担保防磨板不滋扰。
防磨板上面间隔压边圈凹口的间隙为(安全把手间的空隙+20(min))。

3) 原则上安全把手间的空隙为 50mm。
(参照设计或冲床规格)

4) 考虑到重心, 至少设置 2 处以上。
(中型、 大型零件设置 4 处)

5) 压边圈冒口和安全把手间的间隙至少 50mm。

6) 安全把手部详细尺寸如下图所示

1. 本标准表示拉延凸模旋转吊具设定方法。

2. 目的

拉延模具凸模由于凸模重心和吊钩位置的平衡性不好, 以是如果旋转时凸模溘然发生旋转,那么钢丝可能脱落, 因此从安全上考虑设置旋转赞助吊具。

3. 设定

1) 拉延凸模旋转重量平衡非常差, 以是在所有的拉延凸模上设置旋转阀、 螺钉吊钩、 连接螺栓等赞助工具, 赞助旋转。

OGIHARA 公司内制作模具第一优先利用连接螺栓。

2) 螺钉部为加工自攻螺钉。

3) 利用最大螺钉直径为 M48.

4) 充分考虑到凸模重心决定旋转赞助工具的安装位置。

5) 设置高度为靠近轮廓面的位置。

4. 设定构造

1) 销式吊钩的设定方法

2) 浇铸吊钩(螺钉吊钩) 的设定方法

1. 本标准表示拉延模具排气孔(空气进出孔) 的设定方法。

2. 目的

1) 拉延加工时, 凸模压边圈和凹模被定位一边低落薄板一边成形, 直到下去世点状态。
此时, 如果凸模和材料之间存有空气, 薄板就不能按形状成形。
(产生变形)此外, 凸模从下去世点开始上升, 薄板贴附在凸模上一同上升, 因此薄板产生变形。
为了防止这两种变形, 在凸模表面设置很小的孔。
凸模从加工板的定位板和下去世点上升时空气从该孔排出, 这样就防止了薄板的变形。
该孔就叫做排气孔。
材料和凹模之间相同。
加工速率越快这种征象越明显。

3. 设定基准

1) 排气孔设置在对产品不产生影响的凸模及凹模形状的凹部(由于与凸部吻合)。

但, 车顶等产品波折率大的零件如果在凸模形状上设置排气孔, 可能会在产品上留下孔印痕, 因此只管即便不要在凸模形状上设置排气孔。
种场合该当在凸模轮廓部设置排气用的凹口。

2) 排气孔设置部位不设置加强筋。

不得不设置加强筋时在加强筋的部分位置设置铸孔

3) 形状斜面很急陡时该当在表面上钻孔。

4) 外板零件中碎屑等落入排气孔可能导致涌现缺口(变形), 因此为了防止碎屑侵入, 在上模形状内加强筋上设置尼龙管(排气管) 或铜管, 或者在上模侧设置挡板(SPC t=2.3) .(OGIHARA 公司内部制作具优先采取挡板构造)

5) 外板零件的孔径为Φ 4, 内板零件的孔径为Φ 6.

内板零件中对成形没有影响的凹槽部该当采取铸孔排气。
(减少工期)

6) 模具图图示显示了主剖面凸模和凹模的一处排气孔, 孔数由制作部门决定, 因此不须要另行指示。

出库表指示是利用尼龙管还是铜管。

在凸模上履行电镀加工时, 采取铜管, 其他情形采取尼龙管。

7) 很多时候凸模轮廓周围及支柱部设置了加强筋, 因此进行排气孔加工时, 如果设置有加强筋, 则很难钻孔。
因此考虑到加工性该当在部分加强筋上设置铸孔。

7) 排气孔的相称于凸模面积的 2~4%旁边。
也便是说在凸模和压边圈上设置相同的铸孔。
(压边圈上的铸孔占凸模面积的 3%以上。

压边圈上的铸孔必须在凸模面积的 3%以上。
(标准)

但是有关设置的详细情形参照生产技能卖力人的指示。

9. 构造

1) 板式

2) 管式

10. 产品波折率大的 HOOD、 ROOF 等拉延模具中如果在凸模上设置排气孔, 可能会在产品上留下孔痕,随意马虎产生空气变形。
所以为确保排气的通道, 一样平常在凸模轮廓上设置凹槽部。
但是, 有时用户规定了却构, 因此设置排气孔时该当参照生产技能卖力人的指示履行。

· 设置例·

1. 本标准表示单动拉延模具的缓冲行程决定方法。

2. 行程的决定方法

1) S/A 拉延模具的缓冲行程由产品间隔模面的高度(产品的拉延深度) 决定。

※ 压边圈在缓冲上升状态固定胚料时,确保胚料不与凸模形状的高度。
与凸模打仗的状态下成形外板零件时, 可能产生薄板表面质量不良(皱褶)。

2) 以按缓冲上升状态的侧面箭头指向, 从模面看不到凸模形状的状态的量(最大值) +5~10 为压边圈的缓冲行程, 从下去世点状态决定压边圈的模面, 这便是不与凸模形状打仗的高度。
(不限于到凸模形状的最高部位, 因此小心决定行程。

注: 全部外板零件凸模不打仗胚料。
此外内板零件产品深的零件有时在构造上部分打仗。

(参照卖力人的指示)

3) 滑块的下压压力 W0 从上去世点逐步增加, 不才去世点前压力最大。
也便是说间隔下去世点越远下压压力越小。

把稳和缓冲压的输出平衡。
拉伸拉延模具外滑块加压时该当比缓冲压大。

(活动波形因冲床不同也不同, 因此请参照冲床规格书进行确认。

因此开始下压缓冲时,缓冲压 C0〈 外滑块下压压力 W0(缓冲压大则冲压不低落)

注) 缓冲行程增大则外连杆的包袱增加。
因此缓冲行程该当掌握在小的范围。

↓↓↓↓↓↓(头条)↓↓↓↓↓↓↓↓

对付本文有不理解 不明白的地方,欢迎不才方评论区磋商!

如果你是想系统的学习模具设计这个技能,你可以关注

加入

管理员会赠予你对应的免费学习教程资料!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