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学课堂(美学的概念)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①多临摹: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初学绘画者最快捷简便的学习方法。通过临摹,一方面可做为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其表现方法,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②熟生巧:速写的工具较为简单,利用速写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的每一个侧面。只有多画多练才能提高专业水平。③勤用脑:学习绘画是一种艰辛的劳动,画速写决不是照抄对象,所以在速写写生中应注意多动脑筋,结合优秀示范作品认真对照思索。④由慢到快:速写训练要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由慢到快,这是速写训练中,在时间限制上要遵循的原则。慢,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将对象较准确地记录下来,形体的准确是重要的。但速写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速度只能在速写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二、速写的主要表现形式速写的表现方法很多,现仅就辅导班最普及的两种方法作一介绍:①以线为主的速写在表现物象的过程中,从结构出发,将物象的形体转折、变化运动和质感用概括简炼的线条表现出来。它应具备造型严谨,形态自然生动,线条运用得当,整体效果好等特点。它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变化表达主次关系、空间关系。②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速写表现形式,在写生中,尤其在课堂较长时间的针对美术高考的训练中,能较好的发挥速写的特点,这也是目前速写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部分明暗交界线及暗部、衣纹处调子的补充添加,来表现物体,其特点是层次丰富,表现力强。三、线的运用①线的穿插表现好线与线之间的穿插和呼应关系,是使画面富有节奏感的重要因素。同时,线的穿插呼应关系和透视关系对表现物象的空间感、层次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方向的线的组织穿插,给人前后方向感是不一样的,它可以直接表现物体的透视方向。但速写又不同等于线描,如果每一处的刻画都象线描一样那么注意衣纹,线与线之间的穿插呼应又失去了速写富有节奏、流畅淋漓的韵味。②线的取舍提炼速写训练中,基本形肯定之后,对于线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衣纹线”应注意忌平行,注意疏密对比,体现结构。“结构线”要准确,贴皮肤处要实一点,线要准。“惯性线”刻画时不要画得太多,且不宜画得太重。③线的对比在速写中,通过对比发现物体形体比例、透视关系的正确与否。而速写中强调在形体比例、动态、透视等几方面准确的前提下,利用和强调线的对LL,通常有以下几种对比手法:线的曲直对比、线的浓淡对比、线的虚实对比、线的长短对比、线的疏密对比、线的粗细对比。④关于结构速写的目的在于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及严格的造型能力。写生者必须具备扎实、熟练的人体解剖知识,这样在写生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人体的内部结构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只有随着人体运动的动态、衣纹等。因此,线的运用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方法要为表现结构服务。四、慢写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步骤在慢写人物画的训练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我们可以在画慢写之前进行一个阶段的人物小型头像写生,头像不一定画得太大,只十公分左右就可以了,另外还应进行手与脚的单独写生训练。因为在速写中头与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须重点刻画。①整体观察、熟悉对象整体观察对象,掌握对象的形体、比例、运动特征,从这些基本点着眼来分析研究感受对象表现对象。初步酝酿成熟后,头脑中应出现画好之后的大体效果,而这个反应是很快的,我们不妨叫它“成竹在胸”。②构图布局根据选择的角度,把写生对象安排在画幅的适当位置。将对象大的比例、动态画出。②落幅定形轻轻落笔,从整体出发,用长直线或长弧线很快确定大的基本形体,抓住大的形体比例关系及透视关系。基本形体抓住之后,进一步检查画面是否需进一步调整,可将画面推远,从整体检查形体比例、动态、透视是否准确无误。写生中,检查、调整、修改应贯穿始终,可以说,作画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④局部肯定在基本形确定的基础上,从局部开始塑造形体,一般从头部画起,用准确肯定的笔触开始描绘对象的五官形象,从上到下,将对象的手及身体轮廓、衣纹等做进一步刻画。这里应注意手、脚的透视方向,头发部分不要画得太早。对衣纹部分的处理应注意几种对比变化,即浓淡、虚实、粗细、曲直、长短、疏密对比。在对头、肩、手、脚刻画时应注意其内部结构关系。⑤调整完成整体一局部一整体,在作画时应始终把握这一原则。局部肯定之后,继续回到整体,该加强的加强,该削弱的削弱,重点刻画之处一定要刻画细致入微。头发应画出其蓬松之感,手的刻画要注意关节处刻画。对一些小的饰物处刻画,不易太重、太多,应根据需要将部分衣服饰物省略掉以免造成画面琐碎之感,对衣服的缝制线不宜画得太重。总之,在作画时应时时把握整体,从整体出发,不断调整、修改直至最后完成。慢写是画好速写的关键,速写又促使慢写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日常训练中都不可偏废、希望初学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帮助,谢谢!!)

中外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参考一下相关的书籍来谈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做法是去借一本一般艺术学院都会用的<美术概论>教材和<中外美术史>教材,上面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共性VS独立性

这是记者看到的真实的一幕:7月7日,在荔香公园草坪上,中外儿童顶着炎炎烈日进行美术PK。在荔香公园入口处,一幅百米长卷格外引人注目。参加这项创作的多为俄罗斯女孩,整个场面热火朝天,非常自由,有的女孩干脆把鞋也脱了直接踩在画布上面;画卷那边的中国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埋头苦画。一会儿功夫,风格差异就显现出来——俄罗斯孩子色彩运用大胆,想像力丰富,有表达两国人民友好的国旗,也有椰林海岛的宜人风光。相比之下,中国小朋友则画得更有章法,色彩多选用蓝、绿等夏日看起来清爽含蓄的颜色,画面整体布局井然有序,而且造型具象。在实地速写的比赛场地,记者发现了同样的风格差异。

有的专家现场评价:中国孩子善于抓住表达题材、形式的多样性,绘画技能技巧很高,追求视觉化效果,他们的作品驾驭能力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而外国孩子则比较随心所欲,很少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很充分地表达内心的自我,流露真实的思想感情。但相对来说,外国孩子的绘画基本功较差、技能技巧则不如中国孩子,画面构成更是信马由缰。虽然听起来厚此薄彼,然而内里是喜忧参半。

“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的共性多一些,而外国孩子相对的独立性要强一点。”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高永胜在现场观看时提到了美术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俄罗斯孩子都表现得很出色,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传,俄罗斯在绘画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艺术基因和素养都非常深厚,在那种自由表达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往往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他提到了在这届艺术周上,有一个俄罗斯小孩只根据“能量”这个词就创作了一幅画,这就是丰富想像力的体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伦和在谈及美术教育时,就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美术,想像力是弱点。

然而中国的绘画历史岂止三百年呢?在我们深厚有如此辉煌的艺术历史,为何中国孩子却无法继承这种深厚的艺术底蕴?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美术教育的模式便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比:传统美术教学与“快乐式”教学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画出漂亮的画,或者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孩子提高对美的认识、追求、探索以及感悟,让孩子在体验他们的学习、社会生活的同时,领悟生命的价值。”高永胜说。“艺术游戏”策展人冯博一在谈及国内的美术教育时大呼失望:“中国艺术教育严重滞后,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对美术的讲授基本上是几十年都不变的。艺术已经沦落到文、理科不行才去学习以求考大学的尴尬境地。其实美术教育更应该是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对儿童审美的启发,提高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许多美术教师依然沿用着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注重临摹,强调表达具象的东西,在完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的同时却忽略了“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本末倒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是用什么法宝让孩子们想像力膨胀,审美水平攀升?冯博一谈到,他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就对他们的美术教育印象深刻。在那里,美术馆对孩子们的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每个美术馆都有儿童教育部门,定期为孩子们进行艺术讲座,从远古美术史开始到艺术品收藏,涉及的方面之多足以令中国的美术馆望其项背。“有一次我参与了他们的课程,印象特别深刻。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与当地的教育机构联系、安排,邀请每位到访的艺术家去福冈的中小学做讲座,效果非常好,日本的中小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日本美育的一个环节,将最前卫的艺术与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近距离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孩子们了解到艺术家是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展现想像力。”

“互动式教学”、“快乐式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尚开始起步,而南山区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做了排头兵。高永胜提到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听过的一节外国老师的美术课,他说那位外国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随心所欲,类似表演式的上课,没有任何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很少去关心课堂纪律,孩子们有的趴在桌面上,有的歪着脑袋,远看就像一盘散沙,一堂课下来,听课的大人们感觉什么知识都没有传授到。“但是这位老师却在告诉大家,这就是美术!美术追求的就是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创造的境界。”近年来,南山区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交流,而这类交流更看重文化气质、文化气息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交流。随着国际性交流的增多,孩子的眼界开阔了许多,甚至也可以放开手脚,非常自由地创作。当然,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文化习惯,还有一些难题没有克服,还是不能非常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独立个性。

影响:对传统的断层与对当代艺术的隔阂

如果问国内的成年人,你认识顾恺之和八大山人吗?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摇摇头。但是若问小学生,凡高和莫奈是谁?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是《向日葵》与《日出印象》的作者。

美术教育匮乏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与传统艺术的断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成年人市民,对于“中国美术史”的认识,结果大多不能说出三个以上的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名字,而且大部分人认为“那是美院学生才学的吧?”那么,他们学生时代的美术课学的是什么呢?“手工制作、素描、水粉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开设了篆刻、书法、国画课,但传授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传授“背景”,因此学生们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然传统的东西没有了生存空间,那么当代艺术是不是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答案也是不乐观的,拿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深圳博物馆的《意大利绘画400年》展览一个月共迎接了4万人次入场观看;而OCT当代艺术中心的《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同样的时间只有观众4000,但已经算是同期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佼佼者。

与传统的断层和对当代艺术的隔阂,造成了大众对艺术欣赏的尴尬境地。“由于美术教育的不重视,长远来说将会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审美取向产生扭曲。”冯博一说。这方面,美术馆跟学校应该共同努力。美术馆作为大众的公共艺术场所,肩负着艺术教育的职责,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美术馆都重视不够,或只是举办一些千篇一律的所谓儿童艺术的展览,其策展理念和展览方式陈旧而索然无味,缺失了艺术想像、表现的张力和生动、新鲜的感觉。“当人们不需月份是属于孩子们的节日,经过一个学期的寒窗苦读,他们终于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暑假。与此同时,7月的深圳也为孩子们送上了两份大礼——7月4日到11日,中国深圳南山国际儿童文化艺术周隆重举行,来自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少儿来到深圳,用歌声、舞蹈与画笔和深圳儿童进行艺术狂欢。如今,他们的作品还在南山教育信息大厦楼下展出;而另一厢,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则邀请了十几位国内外当代艺术家举办“艺术游戏”展览,通过装置、影像等方式,将当代艺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相结合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尝试。

两个活动虽然是独自进行,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内核——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孩子与成年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什么改变?

现象:共性VS独立性

这是记者看到的真实的一幕:7月7日,在荔香公园草坪上,中外儿童顶着炎炎烈日进行美术PK。在荔香公园入口处,一幅百米长卷格外引人注目。参加这项创作的多为俄罗斯女孩,整个场面热火朝天,非常自由,有的女孩干脆把鞋也脱了直接踩在画布上面;画卷那边的中国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埋头苦画。一会儿功夫,风格差异就显现出来——俄罗斯孩子色彩运用大胆,想像力丰富,有表达两国人民友好的国旗,也有椰林海岛的宜人风光。相比之下,中国小朋友则画得更有章法,色彩多选用蓝、绿等夏日看起来清爽含蓄的颜色,画面整体布局井然有序,而且造型具象。在实地速写的比赛场地,记者发现了同样的风格差异。

有的专家现场评价:中国孩子善于抓住表达题材、形式的多样性,绘画技能技巧很高,追求视觉化效果,他们的作品驾驭能力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而外国孩子则比较随心所欲,很少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很充分地表达内心的自我,流露真实的思想感情。但相对来说,外国孩子的绘画基本功较差、技能技巧则不如中国孩子,画面构成更是信马由缰。虽然听起来厚此薄彼,然而内里是喜忧参半。

“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的共性多一些,而外国孩子相对的独立性要强一点。”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美术教研员高永胜在现场观看时提到了美术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俄罗斯孩子都表现得很出色,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遗传,俄罗斯在绘画上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艺术基因和素养都非常深厚,在那种自由表达的文化氛围中,孩子们往往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他提到了在这届艺术周上,有一个俄罗斯小孩只根据“能量”这个词就创作了一幅画,这就是丰富想像力的体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谢伦和在谈及美术教育时,就曾经说过中国学生的美术,想像力是弱点。

然而中国的绘画历史岂止三百年呢?在我们深厚有如此辉煌的艺术历史,为何中国孩子却无法继承这种深厚的艺术底蕴?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美术教育的模式便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比:传统美术教学与“快乐式”教学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画出漂亮的画,或者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是要引导孩子提高对美的认识、追求、探索以及感悟,让孩子在体验他们的学习、社会生活的同时,领悟生命的价值。”高永胜说。“艺术游戏”策展人冯博一在谈及国内的美术教育时大呼失望:“中国艺术教育严重滞后,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对美术的讲授基本上是几十年都不变的。艺术已经沦落到文、理科不行才去学习以求考大学的尴尬境地。其实美术教育更应该是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对儿童审美的启发,提高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许多美术教师依然沿用着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注重临摹,强调表达具象的东西,在完成一幅美轮美奂的画的同时却忽略了“画外之意,弦外之音”,本末倒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是用什么法宝让孩子们想像力膨胀,审美水平攀升?冯博一谈到,他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就对他们的美术教育印象深刻。在那里,美术馆对孩子们的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每个美术馆都有儿童教育部门,定期为孩子们进行艺术讲座,从远古美术史开始到艺术品收藏,涉及的方面之多足以令中国的美术馆望其项背。“有一次我参与了他们的课程,印象特别深刻。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与当地的教育机构联系、安排,邀请每位到访的艺术家去福冈的中小学做讲座,效果非常好,日本的中小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日本美育的一个环节,将最前卫的艺术与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近距离接触。通过这样的接触,孩子们了解到艺术家是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展现想像力。”

“互动式教学”、“快乐式教学”,这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尚开始起步,而南山区的中小学在这方面做了排头兵。高永胜提到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听过的一节外国老师的美术课,他说那位外国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随心所欲,类似表演式的上课,没有任何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也很少去关心课堂纪律,孩子们有的趴在桌面上,有的歪着脑袋,远看就像一盘散沙,一堂课下来,听课的大人们感觉什么知识都没有传授到。“但是这位老师却在告诉大家,这就是美术!美术追求的就是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创造的境界。”近年来,南山区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交流,而这类交流更看重文化气质、文化气息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交流。随着国际性交流的增多,孩子的眼界开阔了许多,甚至也可以放开手脚,非常自由地创作。当然,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文化习惯,还有一些难题没有克服,还是不能非常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独立个性。

影响:对传统的断层与对当代艺术的隔阂

如果问国内的成年人,你认识顾恺之和八大山人吗?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摇摇头。但是若问小学生,凡高和莫奈是谁?估计十个里面有八个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是《向日葵》与《日出印象》的作者。

美术教育匮乏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与传统艺术的断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成年人市民,对于“中国美术史”的认识,结果大多不能说出三个以上的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名字,而且大部分人认为“那是美院学生才学的吧?”那么,他们学生时代的美术课学的是什么呢?“手工制作、素描、水粉等”,有些条件好的学校开设了篆刻、书法、国画课,但传授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传授“背景”,因此学生们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然传统的东西没有了生存空间,那么当代艺术是不是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答案也是不乐观的,拿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深圳博物馆的《意大利绘画400年》展览一个月共迎接了4万人次入场观看;而OCT当代艺术中心的《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同样的时间只有观众4000,但已经算是同期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佼佼者。

与传统的断层和对当代艺术的隔阂,造成了大众对艺术欣赏的尴尬境地。“由于美术教育的不重视,长远来说将会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审美取向产生扭曲。”冯博一说。这方面,美术馆跟学校应该共同努力。美术馆作为大众的公共艺术场所,肩负着艺术教育的职责,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美术馆都重视不够,或只是举办一些千篇一律的所谓儿童艺术的展览,其策展理念和展览方式陈旧而索然无味,缺失了艺术想像、表现的张力和生动、新鲜的感觉。“当人们不需要为吃喝拉撒苦恼的时候,自然就会转移到精神需求层面上来。儿童美术教育归根到底是个人素质的提升,不在于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要为吃喝拉撒苦恼的时候,自然就会转移到精神需求层面上来。儿童美术教育归根到底是个人素质的提升,不在于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在于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人文素质。”

美学是什么?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美学与心理学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英国诗人济慈说:“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情感、愉悦、想象等。李白的诗:“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中“寒”、“伤心”,就不是纯客观的摹写,而是心情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的发生离不开人心理因素的参与。因而美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 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对审美体验和心理功能的强调,各心理学流派对美学研究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美学研究对心理学的依赖。

美学与文艺学

美学与文艺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文学艺术。因此,它们研究的问题常常会有某些交错,譬如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一般规律等既是美学又是文艺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但美学相对与文艺学而言,更带有一般性,它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源,为后者提供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而文艺学则更多的关注具体的文学艺术经验和现象,它可以为美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经验材料。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美学课堂(美学的概念)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