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美学中技术美的例子(技术美的特征)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技术美的特征如下:

1、技术美的本质在于“真”,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性。技术的产生在于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因此技术的本质特性是符合自然规律性的。

2、技术美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审美形态,也是生活中应用最普遍的审美形态。

3、技术美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技术产品总是以功能的满足为目的,只有在产品的功能得到了保障的前提下,技术美才能进人我们的视野。

4、技术美具有变化性,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产品的技术美存在和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技术美具有很强的变化性。

补充知识:

1、技术美是什么

技术美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艺术手段对客体进行加工,所形成的审美形态。它不是自然的属性,区别自然美;它依附于手工业特殊技能和大产业生产条件下机器制造的有实用价值的具体实物,也区别于一般的艺术美。

2、技术美的研究作用

1)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产品的审美创造,提高产品、服装、建筑和环境设计的美学水准,而且有助于对人的审美塑造。对美的产品的需要可以形成人的行为的内在动机,成为人们从事审美创造的动力。客观世界的审美创造也是人的审美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技术美学的研究有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人的审美理想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新的境界不断升华。

3、技术美的具体例子

1)技术美中一般包含了五种不同的审美。一是功能美,它是技术美的核心;二是形式美,它是技术美的形态,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表现出时代的具体特征;三是舒适美,就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让人产生使用快感。

2)四是材质美,即合理使用材料,强调质量,并显示材料本身固有的美;五是具有装饰性的艺术美,这是提高产品审美功能所不可缺少的。

1.和谐之美和谐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个事物中各部分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反映出一种和谐的结构。从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能反映结构的和谐性。太阳和九大行星及它们的诸多卫星构成了和谐的太阳系。宇宙中许许多多的恒星系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原子核与外围各层电子构成了和谐的原子结构。这种和谐无不给人以愉悦的美感。日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谈到分子的立体结构时说:“分子结构之美毫不逊色于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和谐性得到不断的发展,不和谐性受到自然的扬弃。在人类社会中,真善美是和谐的,假恶丑是不和谐的。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朝着人类的和谐前进了一步。人们在感受到和谐时才产生愉悦感。艺术作品中普遍反映着和谐性,美术是色彩的和谐,音乐是声音的和谐。这些有节奏、有韵律的和谐能给人以美感。

宇宙在150亿年间一直建立并完善着自己的和谐性。科学能使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世界的和谐性。在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也有许多现象人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在视觉上你感觉不到宇宙在膨胀,感觉不到基本粒子夸克的存在,感觉不到光速;你看不到紫外线,看不到DNA,看不到肉内的骨骼;你听不到超声波,听不到地震波,听不到脉搏跳动声。自然界中的林林总总,你只能感受到一个局部。科学技术可以扩展人类的感觉视野,使人们能感受到更加奇妙的物质世界,人们得以在更深更广范围内去审视客观世界的和谐。这就是科学带来的快感之一。

2.规律之美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万物皆有规律可循。科学家正是致力于提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于繁杂事物和困难问题寻求简单的解。数学正是在各种抽象的数学概念之间思索,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数学研究成果用于实际问题而能取得惊人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实际事物的规律性。

艺术表现的是具有鲜明形象的个体,比如喷薄欲出的红日、十五的月亮、莫奈笔下的向日葵。而科学家则力求从整体上去把握圆的半径与圆周关系。很多自然现象可以用简洁的公式来表达。在一个简单不过的公式里蕴含着许多自然界的奇妙景象,这就是科学的规律之美。

还可以举一个打鸡蛋的例子说明事物自有规律在。大多数人都碰到过打鸡蛋时会把蛋壳碎片带人碗内。能不能在打鸡蛋时不产生碎片呢?为了寻找这“完美一击”,英国的科学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完美一击”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蛋壳的分层硬度和厚度、工具形状、击打强度、击打速度,测量了每次击打时蛋壳上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变化,从而找到了打击的最佳方案。当然,打鸡蛋时即使没有完美的一击也不要紧,而在工程爆破中它却是至关重要的。

3.匀称之美匀称能给人带来美感。自然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匀称事物。沿着一支树枝的枝头往下看,树叶呈螺旋状从树枝滋长出来,排列有序,树叶间旋转的角度很匀称,符合一个对数螺旋线公式。海螺的外形也令人喜爱,有些海螺的壳也呈对数螺线性质。

黄金分割率也是一种匀称。黄金分割率有两种表示法;(1)0.618;(2)1.618。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例在一定值时,人们的视觉达到了快感的极致,即达到了“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可人境界。这个比例就是长:宽=1.618或宽:长=0.618,所以黄金分割率的两种表示法均可。人们把它奉为艺术创作中的信条,弥足珍贵,所以称“黄金分割率”。美神维纳斯的下肢长度(腰以下部分)为身高的0.618,是最优美的身段。报幕员站在舞台宽度的黄金点上,观众感到很适意。当气温为23℃时我们会感到很舒适,这个温度与体温之比也差不多是0.618。

对称也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筑上很讲究对称,我国的对联也充分体现了对称美。对称是匀称性之特例,特例是数学上很常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均衡”,就是力的对称。西洋画的画面布局讲究均衡,要求画面的两部分之间等量但不等形。

4.分形之美自然界存在许多不规则的结构和图形,比如起伏的山脉、弯曲的海岸、多变的云朵、飘动的旗子等等。这些图形不但没有规律,而且是随时在变。这些以往认为科学解决不了的难题,被最近二十几年间发展起来的分形几何拿下了。分形几何为自然界存在的复杂形状及非正规现象提供了一种数学描述方法,利用线条与色彩展示的描述结果非常迷人。

分形几何起源于“海岸线问题”。一个国家的海岸线有多长?如果查查地理书似乎答案就找到了。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如果你用1米长的尺子去丈量海岸线,得到一个长度。如再用1尺长的尺子去丈量,那么长度就会增加了不少,因为用1米尺量的时候把一些小弯忽略掉了。假若再用更短的尺子去量,长度还会增加。就是说在不同的尺度上海岸线虽然大的形状相似,但细节总有些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反映了自然界存在的实际状况。再比如雪花是六棱形的结晶体,而在不同尺度上雪花的形状也略有不同。任何两个人的DNA鉴定结果也不会是百分百的相同。分形几何图变化无穷正反映了大自然的奥妙,令世人惊叹科学之分形美。而在20年前,美学家尚对这种美无从知晓。

5.理性之美科学提示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科学家惯于对客观事物做理性的思考,通过概念、定理和逻辑论证寻找事物的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世界的质与量的关系达到精确的把握。科学的理性美就体现在理论探索之中。

科学的理性美还在于科学理论能架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个理论都能找到它所在的位置。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后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伽利略的定律包括在其中。后来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又把牛顿力学作为一种宏观低速状态下的特例包括在其中。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把原先互相独立的光、电、磁理论统一在一起。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是一个完整体系。这些理论的建立,使人们惊喜地发现宇宙竟是如此简洁有序!

科学的理性美也在于科学理论具有科学预见性。一个正确的理论不但能解释已经存在的事实,而且能预见未知的现象。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就预见了光线在太阳附近会由于巨大引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后来果然被天文学家的观测所证实。但是艺术多不显现准确的预见性,艺术家在创作时也极力调动想像力,而艺术想像可以一泻千里、无拘无束的尽情发挥。

6.创新之美科学美的再一个要点是关于科学思维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创新上。科学探索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科学家把这个过程视为美的享受。看看科学家在科学发明中他的思想在什么地方产生,又在什么地方及由于什么原因而转换,有助于我们对科学创新美的理解。科学思维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能给人愉悦的过程。

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弦定理,是由我国的先哲最早发现的,希腊的欧几里得则是证明该定理的第一人。此后,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数学家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证明过这个定理。他们不以已有的证明为满足,而是独辟蹊径另寻证明的途径,这说明了人们对于创新的炽烈兴趣以及伴随着创新而获得的快感。世界上至今已有四百多种证明方法,以至于大家把能够证明勾股弦定理看作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华罗庚曾经有一个戏说:宇宙通讯可以把勾股弦图形传到太空,如果那里有生命并且智力达到了一定程度,那就能把证明的信息传回来!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特征

美的存在是具体可感的。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美具有形象上的具体可感性,观赏上的愉悦感染性,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

凡是美的事物都以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没有形象就没有美。中国古代的训诂学著作对形象作过这样的解释:“形,见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就是说,凡是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都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抽象的概念只存在正误是非,谈不到美丑。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誉,但如果我们只是读地理教科书上对它的地形地貌的介绍,则无法引起审美感受。只有亲身荡舟漓江,观顾两岸的秀岩叠彩,才会感到从来没有象桂林这样奇、这样秀的山,象漓江这样清、这样静的水。因为此时的桂林山水就在你的眼前,是具体可感的形象。

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的形象可感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带有感情抽象意味、重在心灵感受的音乐,大多也是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创造具体生动的联想形象,去感染、激发听众的。黑格尔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就形象对于美的重要性来说,这种观点是切中肯綮的。

当然,并不是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就一定是美的,美是指那些肯定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丑也有其可感性的特点,但它们对人的本质力量不是肯定,而是否定;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这种形象的内涵性质是决定美丑的界石。

关于美的愉悦感染性,曾引起西方古典美学和我国古代美学的普遍关注,直到十九世纪末,西方仍然有“快乐说”的美学观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对“乐”这个象形字的解释,不仅是把它当作音乐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标志着由音乐引起的***。所谓“乐者,乐也”就是这个意思。“快乐说”的美学观点虽然混淆了主体心理、生理因素和美的客观社会性的界限,但它确实注意了美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那就是观赏的愉悦感染性。复杂的生活美,更会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美的事物都具备这种共性,而且美的品级越高,其审美愉悦性的程度就越强烈。经过高度集中了的艺术美,当然比分散的现实美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所以人们在艺术欣赏中常常获得更大的审美教育,甚至达到忘我的境地。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作用主要就是感染的作用,正道出艺术观赏的愉悦感染性的特征。所谓“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而人们又甘心情愿的去当这个疯子、傻子,正是艺术美具有那种勾魂摄魄的力量所致。

美所以具有愉悦的感染性,这是由于美的本质决定的。美以形象对象方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欣赏美可以观照自我,可以“想起人以及人类生活”,形象地肯定现实中美好的存在,暴露现实中丑恶的存在,就会激起人们的多种美感情态。

美的客观规定性,是说美是一种具体性的存在,是人与外在对象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不是与人无关的东西,也不是人们凭主观意志可以随便改变的东西。

客观事物本身提供了美的物质基础,但物质的自然属性并不就是美。自然物质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但远在人类的理智用语言表出之前,所有的人都顺着粗野的自然本性,当时自然是无美可言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美是与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红色是某种自然对象物的自然属性,但红色成为美的对象,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当人们把红色与自己生命的活力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人们在红色中体味到光明与温暖的时候,这时红色才真正成为美的对象,为人们赞颂。事物的自然属性只有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或者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才产生了人们对它的美丑的判断。植物的美是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的事。

美的客观规定性,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这个感性现实的运动基础之上的,不通过感性现实的活动,也不可能产生美。实质上,美的客观性正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本身的客观社会性。自然美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社会美是人的实践的直接表现形式,艺术美是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更集中地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类实践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感性形式,所以我们在理解美的客观规定性,以至美的本质时,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点。

美虽然可以造成审美者的美感差异,但并不是没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的客观性,是由对象事物的自身的底蕴造成的,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被发现的,实践条件的差别,虽然会给标准的统一性带来差别,但总体上是不会影响美之所以为美的。这些不同形态的美,不论是否具有共同美的性质,它们的审美价值都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它们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相关,但却并不因此而失去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相反,倒是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基本实践过程,而造成了属人的美的标准的客观共通性。

美在标准上的客观规定性,还与美的对象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有关。历史上那些为争取自由的民族民主解放斗争是美的,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是对正义、进步的积极肯定,是人的自由自觉要求最高形式的积极肯定,是人的自由自觉要求最高形式的对象化体现。相反,那些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镇压,他们的荒淫无道是丑的,因为它扼杀人的本质,使人失去所以为人的条件。文艺作品虽然属于观念形态的一种,但作为审美对象化的创造,

它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这是不变之变的标准,也是变化不变的标准。尽管艺术欣赏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有些作品人们对它始终是毁誉不一,但真正美的艺术品,不管一时是否得到承认,但从长远看,其艺术美的价值是无法抹煞的。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美学中技术美的例子(技术美的特征)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