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或许这正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二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特征。每一件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由于艺术的独创性,甚至面对同一个题材,作家艺术家们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来。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后,各自写出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围相同,时间地点相同,甚至命题也完全相同,但这两篇散文却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于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由于不同主体的审美感受不同,艺术风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这两篇打上了创作主体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三)艺术美的审美性
艺术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也使得艺术美与自然美区分开来。
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不管怎么变化,艺术的形式美都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正在于它鲜明生动地体现出内容。就拿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来讲,这座历时15年、耗资巨大的建筑,设计十分独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远看像是一支迎风扬帆的船队,近看又像一组巨大的贝壳,从空中飞机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和别具匠心的造型美。与此同时,作为当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悉尼歌剧院又体现出具有当代色彩的建筑理念,成为著名的环境艺术或有机建筑的典型作品。它的设计师、丹麦建筑学家伍重认为,现代建筑应当从属于自然环境,推崇“有机建筑”理论,认为建筑应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仿佛是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一样。在海滩上设计建造悉尼歌剧院,不管像帆船、贝壳,还是白莲花,都与大海的万顷波涛融为一体,展现出“有机建筑”的魅力。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充分证明,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与此同时,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正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了。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需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更不是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就是“化善为美”。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并不拘泥于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将在巨型游轮上邂逅的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作为主要线索,重点表现在即将沉船之时,男主人公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恋人,自己却不幸遇难的故事。这部影片正是通过爱情片与灾难片的结合,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动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从而在全世界赢得了亿万观众,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显而易见,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经过长期的人类艺术活动实践,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无比的艺术作品。中外许多美学家、艺术理论家等都对艺术进行过体裁和分类研究,根据当时的艺术实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原则或具体分类,如中国古代文论《毛诗序》对中国古典艺术区分为诗、歌、舞三种不同艺术种类,古希腊亚理斯多德根据艺术的媒介、对象、方式的不同区分了绘画与音乐、悲剧与喜剧、史诗与戏剧等。到近现代,艺术分类理论已较为成熟,形成了从不同方面、为不同目的的艺术分类体系。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根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此我们可以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实用工艺)、表情艺术(音乐、舞蹈)、文学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第五题:
第六题:
第七题:
扩展资料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的是《美学原理》的知识点:
《美学原理》为《美学》的一部分,《美学》克罗齐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
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心灵的哲学“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原理“和“历史“两部分。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
美学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超星慕课美学原理答案请参考:
部分内容:
16
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没有介绍的理论是:
A、叔本华的悲剧理论
B、里普斯的移情说
C、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D、荣格的心理学理论
正确答案: B
17
集中反映朱光潜先生致力于中西美学融合的是:
A、《诗论》
B、《西方美学史》
C、《美学散步》
D、《判断力批判》
正确答案: A
18
西方美学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
正确答案:×
19
宗白华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属于唯理的体系,目的在于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
正确答案:√
20
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的哲学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鲍姆嘉通
D、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 B
什么是美学(二)
1
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D
2
以下对美学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B、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C、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D、美和真、善是哲学永恒的课题
正确答案: C
3
以下不属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的是?
A、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C、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学科
D、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正确答案: C
4
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正确答案:√
5
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
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正确答案: B
6
关于审美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B、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
C、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
D、审美活动是人类唯一的价值需求。
正确答案: D
7
国内美学界一般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什么?
A、艺术
B、审美活动
C、美
D、审美关系
正确答案: B
8
审美活动都属于艺术活动。
正确答案:×
9
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学科是实践的工具
B、人文学科可以完善人格
C、人文学科没有用
D、人学学科有直接的实用性
正确答案: B
10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审美的层面是艺术本体的层面
B、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
C、审美活动等同于艺术活动
D、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C
11
审美经验侧重从主体经验的角度来衡量审美活动。
正确答案:√
12
()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3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正确答案:×
14
下列关于审美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可有可无的精神文化活动
B、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生存活动
C、是人性的一项基本价值需求
D、是美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正确答案: C
15
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是一种人文学科
B、美学是一种交叉学科
C、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D、美学是一种发展完善的学科
正确答案: D
16
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正确答案:√
9
对京剧的描述有失偏颇的是
A、京剧的特点是写意
B、京剧是角的艺术
C、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
D、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
正确答案: A
10
“人类求知是出于本性”是谁的话?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尼采
正确答案: B
11
学习美学既要重视直接方法,又要注重间接方法。
正确答案:√
12
审美活动的核心是:
A、美好事物
B、审美经验
C、人生体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B
13
学习美学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为此对西方美学都要摒弃。
正确答案:×
14
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正确答案: D
15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正确答案: C
16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正确答案:×
17
迦达默尔认为人是一种“理论的生物”
1
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以脱离人二存在
B、美具有一定的形状
C、美是纯粹的
D、不存在实体化的美
正确答案: D
2
中国美学认为,我们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正确答案:√
3
“如所存而显之。”这句话出自()。
A、王守仁
B、王夫之
C、刘勰
D、陶渊明
正确答案: B
4
以下属于对“生活世界”的正确理解的是?
A、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
B、生活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
C、生活世界就是一种意象世界。
D、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
正确答案: C
5
以下哪项不属于尼采认为的“真正的世界”的三种表现形态?
A、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B、基督教的彼岸世界
C、康德的“物自体”的世界
D、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正确答案: D
6
关于中国美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B、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C、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D、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自然。
正确答案: C
7
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
正确答案:√
8
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
正确答案:√
9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的生辰命运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0
对意象世界描述最贴切的是:
A、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B、是存在的敞亮
C、意象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D、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和存在的敞亮二者的统一
正确答案: D
11
生活世界是谁最先提出的?
A、列维纳斯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萨特
正确答案: C
12
美与美感统一于审美经验。
正确答案:×
13
美是超越于复归的统一。
正确答案:√
14
最早从美的客观本质来说明美的属性的是:
A、宗白华
B、毕达哥拉斯学派
C、朱光潜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 B
15
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
B、是对精神的超越
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16
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正确答案: C
17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正确答案:×
18
西方传统的“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不包括?
A、理念世界
B、生活世界
C、彼岸世界
D、“物自体”的世界
正确答案: B
美感的分析(一)
1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
A、坚持主客二分
B、跳出主客二分
C、坚持情境融合
D、坚持天人合一
正确答案: B
2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又可以称为:
A、审美活动
B、审美经验
C、审美态度
D、审美境界
正确答案: C
3
真理具有相对性,依靠人的思维只能达到逻辑的真。
正确答案:√
4
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中看油画的方式有助于产生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正确答案:×
5
以下哪项不是张世英认为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
A、内在性
B、统一性
C、非对象性
D、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正确答案: B
6
以下哪项不是主客关系的特征?
A、对象性
B、相对性
C、外在性
D、认识的桥梁性
正确答案: B
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B、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C、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美感不是认识,是一种体验。
正确答案: C
8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美在意象,美就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B、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C、意象世界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
D、美感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正确答案: D
9
不能用来代指“美感”的概念是
A、审美经验
B、审美意象
C、审美意识
D、感兴
正确答案: B
10
关于人与世界融合关系,以下哪些特征不属于张世英先生的观点?()
A、客观性
B、非对象性
C、客观性和非对象性
D、客观性和对象性
正确答案: D
11
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A、美感是认识
B、审美意识要求天人合一
C、美感是体验
D、美感能够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正确答案: A
12
所有的西方美学家都赞同心理的距离理论。
正确答案:×
13
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
正确答案:√
14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
A、儒
B、善
C、道
D、法
正确答案: C
15
()认为审美活动不是“比量”。
A、老子
B、庄子
C、周敦颐
D、王夫之
正确答案: D
16
美感是从审美意象方面表述审美活动
正确答案:×
美感的分析(二)
1
“庭前柏树子”的典故告诉人们佛法大道就在当下眼前这个世界。
正确答案:√
2
“体验”这个概念,是由伽达默尔加以概念化的。()
正确答案:×
3
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
正确答案:√
4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正确答案:√
5
以下不属于“现量”的三种含义的是?
A、现在
B、存在
C、现成
D、显现真实
正确答案: B
6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在就是当下直接的感兴。
B、美感具有直接性。
C、美感的直觉性就是美感的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
D、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正确答案: D
完整答案请参考超星美学原理答案: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美学原理课后题(2019年超星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