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新媒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网络视听新媒体增势突出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的产业类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外延而言,新媒体产业涵盖的范畴极其宽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媒体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17年,市场规模增至7558.1亿元。

网络视听新媒体成为展示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最近10年来,中国网络视听新媒体在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中迅猛发展,惠及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世界网络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中国,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呈现四个特征。

一是传统媒体通过拥抱新兴媒体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网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移动音视频服务成为网络新媒体产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网民通过手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比例高达76.7%,手机视频用户规模超过3.54亿;三是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创新越来越强劲,最近一年新上线原创网络视听节目334万条,占在线视听节目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四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音视频内容成为互联网流量贡献率最大的应用领域,占70%以上。

新媒体行业发展将呈七大趋势

——发布主体多元化,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

信息传播正在从专业媒体主导的精英传播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大众传播转变,新媒体内容供给主体已形成媒体、政务发布、自媒体“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媒体基本完成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移动传播布局,政务发布基本形成覆盖中央部委、省、区、县四级发布体系;媒体要在竞合中以更专业的发布、更权威的信息和思想观点的输出,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同时与政务发布多协同,对自媒体则要以开放心态团结引领。

——与受众的关系正在发生重构,媒体的影响力取决于对用户的聚拢吸附能力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媒体与用户之间,随时都在进行信息、观点、情感的交流、交锋、交融。从简单交互,到深度参与,直至出现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样几乎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产品,媒体与用户日益成为信息传播共同体、价值判断共同体、情感传递共同体。用户的数量、停留时长、参与程度,代表媒体对受众的聚拢吸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和行为塑造能力,构成媒体视为生命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从可读到可视,短视频将成为主要传播形态

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这是新媒体内容演进的一个重要方向;视频或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要传播形态。随着5G时代到来,拍摄、制作、上传的门槛大大降低,短视频将迎来爆发增长。由用户上传,将移动化和社交化相结合的社交小视频,将有可能创造增长神话。着眼这种趋势,国内主流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正在准备上线视频聚合平台。

——新闻内容被重新定义,泛资讯产业快速拓展

不同的介质决定不同的传播内容,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传播介质变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也被重新定义。手机天然是一种伴随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态,承载的内容注定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特别是近年来算法推荐的流行,助推了一些碎片化、浅阅读、消费属性的泛资讯内容快速拓展。目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资讯外,生活服务、健康知识、历史钩沉、娱乐视频等泛资讯大规模进入新媒体内容生态。这些内容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但也带来过度娱乐化和伪科学等问题。

——优质内容价值回归,付费阅读成为值得探索的模式

几乎与泛资讯内容扩张同步,付费阅读初现端倪。在海量信息的狂轰滥炸和消费信息的感官刺激中,人们开始寻找有价值的内容。一些媒体开始尝试付费阅读,问答平台也应运而生。据统计,去年中国付费阅读的市场规模达到49.1亿元。短期看,内容付费市场还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互联网免费模式由来已久,二是真正值得付费的优质内容仍十分稀缺。

——移动端出现“马太效应”,平台化赢得竞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传统媒体的内容越做越好,商业平台却越做越大。在资本、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流量都在“中心化”,少数几个产品瓜分了移动资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事实证明,能做出优质内容的不一定能做出平台级的产品,而缺少自主可控的平台,就很难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人工智能由概念进入实操阶段

媒体和AI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机器人写稿、智能推荐、语音识别、视频感应器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各个环节。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作大脑”,具备智能推荐、智能写作、智能分发、智能语音等四大功能,致力于帮助内容创作者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某种意义上,移动互联网正在进入“下半场”,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蓄势待发。未来已来,行业有必要做好准备。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急剧崛起,媒介形态的革新与聚变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行业发展逐渐向技术主导演进,行业发展对新媒体运营以及技术类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

新媒体行业崛起,人才需求暴增旺盛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高速扩张之势,2017年市场规模为7558.4亿元,同比增长了21.5%,预计2018年行业的市场规模约在9000亿元左右。未来随着行业相关规范的出台,以及5G等相关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我国新媒体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而随着行业的迅速崛起,新媒体人才要需求进一步膨胀,传媒人才坚持“互联网+”思维,积极拥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界的“弄潮儿”。从传媒行业对于用人需求词频来看,新媒体、互联网词频统计分别位居第一、二名,表明目前传统媒体正在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向新媒体迈进,“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

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暴增,技术型人才前景可期

而在新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行业对于运营人才需求最大。运营、策划、营销词频统计分列岗位词频排行前三名,位居第一梯队。其中,新媒体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运营,主要工作集中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运营,人才需求极为旺盛。设计和文案位列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二梯队之首,表明希望从事新媒体行业的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设计和文案能力。而新媒体人才需求第三梯队分别为剪辑、拍摄、记者和编导等,均属于传统媒体岗位,这方面人才需求相应降低。

事实上,据领英统计,2013-2017年,新媒体运营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暴增了10.8倍,成为近年来人才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同时,前端开发工程师、算法工程师、UI设计师和数据分析师的需求也增长了2倍以上,均位居职位增长最快的前五大职业。

但在五大新兴职业中,新媒体运营的入行门槛最低,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主要从记者、运营、文案策划、编辑等内容工作者转行而来,并以生产优质内容为核心。而对其他四大职业的需求主要与互联网时代下智能终端的普及、AI的兴起与应用(如AI+营销)、智能交互体验升级、大数据的应用等密切相关。以UI设计师为例,无论是改进APP、开发网站,还是让产品更贴合用户习惯等,都需要UI设计师对交互界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感和满意度。而这四类职业均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技能,对技能专业性要求也较高。

事实上,新媒体行业正在向技术主导时代迈进,未来将对技术型人才产生更大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大批媒体对IT技术人才需求迅速攀升,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传统央媒,以及腾讯、今日头条、网易、新浪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均对技术人才产生巨大需求。其中,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人民日报甚至开出月薪5万招聘技术人才,可见技术人才在新媒体行业中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崛起,智能互联网与万物融合相当快

5G逐渐打入国际标准研制的关键阶段,我国具备的应用能力的5G终端最早将在2019年下半年推出。预计2019年的下半年会生产出第一批5G手机。以智能硬件作为突破口,万物互联迅速的生长。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语音与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领域的不断扩散,人工智能企业将会迅速崛起。

2、媒体融合系统性创新发展,效果评估不断规范

媒体融合战略发展将进入第五年,系统的创新将成为重点。传统媒体在技术的打压下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纸媒的停办、重组,区域整合还将继续。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坚持新媒体思维,坚持移动智能优先,坚持发挥优质内容优势。在融合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新媒体和媒体融合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逐渐增多,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

3、双微发展依然强势,今日头条异军突起

去年春节,微信全球每月活跃用户数量首次突破10亿。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增加到3.92亿,相对2016年底的增长7900万。微博实现了总营业收77.13亿元,76%的增速创造了新高,广告的收入为66.82亿元,同样的增加了75%。今日头条凭借着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知识付费产品等形成组合了产品链。

4、内容的价值一直回归,内容付费成为新媒体盈利增加新热点

在“后真相”时代,表现出客观事实、深度信息的报道的格外珍贵。不仅是在新闻媒体领域,在新媒体产品领域,内容的价值都不非常重要。内容付费领域的不断拓展,知识IP和知识领袖的不断出现,短视频和音频成为内容付费行业的主要产品形式。怎样确保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内容付费也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输出的一个新方式。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运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