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简述新媒体广告的表现形态(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经过哪几个时代)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互联网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是阶段性的、带有产业更替色彩的,整个产业结构从底层到应用层都在不断发生彻底的重构过程。那么互联网到底在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经过调查和研究,互联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互联网从“链接”向“连接”的转变。这也是COWMALS的前提。整个互联网站与站之间、网站跟用户之间的连接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相对轻的弱连接,向深度的数据交互的强连接转变,这是一个特征。这个趋势在我们的调研数据中可以体现出来,网站的外部流量来源结构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搜索虽然占比还是比较大,但是已经弱化了,SNS、微博成了网站流量增长的新动力,社会化网络将连接未来。

互联网内各个节点、各类要素之间正在经历一个连接、重新连接的过程,运营者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自身、用户与其它应用服务之间建立最广泛有效的连接性。

第二个特征是开放+分布,一站之内的模式彻底终结。从2010年开始,站长们更多地开始实施开放的布局,以及服务的提供模式、服务的分发模式等,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做站、从站与站之间单纯的互换链接,转变为走向丰富的分发模式。调查数据显示,近80%的站长会把网站和开放平台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站长都选择了拥抱互联网的开放潮流。

毫不夸张地说,从网络层、数据层、终端层、OS层、Web层到应用层,“开放”正在重塑整个互联网的产业结构体系。不仅仅是大平台要开放,中小服务商更要在开放布局的基础上提供分布式的服务。

第三个特征是Web+App两翼齐飞,构建互联网服务商基本业务的新格局。为什么这么说呢?互联网在从信息网络向应用网络转变,而Web浏览器是统一的容器,App应用作为增量表现力更是强劲。未来网络将是天下四分的局面:Website、Web App、移动App、Software,只不过Web离云更近一点,所以说Web是COWMALS的基础。

有人说Web部分会越来越少,今后App、视频部分会有更大的占比。但我们的数据分析认为,Web依然是所有网站的基础。目前PC互联网已有的基础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广告目前还是最主要的盈利点,各个站长从盈利模式考虑,还对PC抱有很大期待。所以说,尽管互联网正在App化,但App和Web2.0仍然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Web+App可以两翼齐飞、互相结合,这才是互联网服务商的基本业务格局。

第四个特征是移动设备终端开启的新时代。手机移动设备是Web+App布局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商的重心正在全面向Mobile移动。DCCI去年的一项调查就发现:中国用户登录微博和SNS的方式中,手机登录占比均在35%以上;手机网民将于2013年全面超越PC网民。另外,从开发者的角度看,微博开发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上,用户也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各种各样的APP应用。

移动中心时代的到来,随时随地、人机合一的特性,使得照搬PC互联网行不通了;移动应用环境下,“碎片”会更碎,粉末化生存状态会更加明显。

第五个特征是互联网App化。App成为应用的基本形态,客户端软件向Web App演进。从App生态来讲,不管是基于OS的App还是基于移动各种各样的App分发通路,一定是多渠道、多通路、多个分发平台。不过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管是移动App还是Web App,目前整个市场已表现出集中度显著提高的趋势,当用户越来越愿意通过一两个平台使用App的时候,其他的App平台是否有竞争力?

之前有过“站长未来不需要再做站,做App就好”的论调,笔者认为这过于极端。虽说手机里的互联网、浏览器的Web服务地位和作用会相对弱化些,但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对于站长来说,需要更多地把Website与APP结合,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形成以移动环境为中心的多平台、跨平台格局,难度系数对中小站长来说会比较高,不过这一转变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第六个特征是LBS将成为各类互联网服务的标配。LBS是指基于位置的服务,这一特点也是COWMALS的基准。过去我们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如对用户进行判别的话,IP是比较重要的信息。但在移动互联网,尤其是随着位置服务的发展,人机合一的阶段已经到来,现实和虚拟的连接性得到空前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位置就成为服务的基准。

第七个特征是网络正在向社会化网络的方向演进。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整个中国互联网其实已经社区化了。因为由用户所产生的内容流量占比已经超过了一半,而其他占比,尤其是新闻资讯占比甚至有明显下降,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占比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视频占比有一个明显上升。这样的一个趋势,也正是所有站长更多地选择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社区这个部分的原因。

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社会化网络和社交网络不是一个概念。在社会化网络里,不仅包括人和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人、信息、物、各种应用,包括人和机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Social关系的概念也在不断延展。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手机设备与社会化网络相碰撞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极强的化学反应,开发、运营、应用、消费这条生态链将会被引爆。

第一个阶段:门户主导——SEE

第二个阶段:搜索主导——SEARCH

第三个阶段:分享时代——SHARE

第三个阶段:社交时代——Social

新媒体的发展是时代需求下的产物,随着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变革是迫不得已,更是大势所趋。新媒体的发展虽然快速,但并非一蹴而就,发展历程也经过几个阶段。

一、钓鱼

钓鱼这一阶段在新媒体最初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为新媒体前期发展打下了用户基础,也为个体发展培养了种子用户。

最初的用户获取主要是新媒体人利用站街揽用户和固定单向吸粉的“笨办法”。虽然这个方式获得用户速度很慢,但是质量不低,大都能转化成前期种子用户。之后的用户获取形式增多,利用朋友圈子的自传播,和二次传播来自助扩大用户数量。或者利用各种社交软件,通过引流,推广等方式来获取大量用户。

二、养鱼

获得了一定量用户之后,怎样才能留住这批用户,并让培养出用户的忠诚度,使之形成高粘性,这就是所谓的养鱼。

让用户对自身媒体产生依赖,最主要的便是以内容为绳索,搭起与用户的关系网。本着商业逻辑至上的原则,新媒体这些年所做的事总结为四个字就是“投其所好”,因为用户喜欢,才会有流量,才能变现,才能获得资本方认可。

三、以鱼变现

让用户变得有价值,并能产出价值,这才是新媒体运营的最终目的。怎样营销用户,让用户产生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

将内容中添加广告是最直接有效的变现方式,用户对日常内容产生粘性后,内容的轻微植入广告并不会让用户立马产生很大反感,并会因为对内容的所需适当忍受广告的植入。于是在这种各取所需的微妙平衡下,广告主获得宣传目的,用户获得内容,而新媒体主获得变现收益,这种三赢局面恰好的长存不衰。

到了电商时代,有一种内容同样具有价值,那就是购物评语,曾经何时,有专业的刷“评语”的公司,在电商平台购物后。

然后加购物的感受、价格、质量等等方面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也电商商家也鼓励这种行为,比如“好评有礼”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甚至把这形式变成互联网盈利模式,比如大众点评网,直接依靠有质量的点评获得用户,实现价值。

扩展资料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消融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新媒体还表现出以下儿个特征:

(一)媒体个性化突出

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往所有的媒体几乎都是大众化的。而新媒体却可以做到面向更加细分的受众,可以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也就是说,每个新媒体受众手中最终接收到的信息内容组合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或者观看毫无差别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二)受众选择性增多

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新媒体那里,人人都可以接受信息,人人也都可以充当信息发布者,用户可以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播放音乐,同时还参与对节目的投票,还可以对信息进行检索。这就打破了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限,充分满足了信息消费者的细分需求。与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不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受众有更大的选择,可以自由阅读,可以放大信息。

(三)表现形式多样

新媒体形式多样,各种形式的表现过程比较丰富,可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做到即时地、无限地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的信息存储需要。除了大容量之外,新媒体还有“易检索性”的特点,可以随时存储内容,查找以前的内容和相关内容非常方便。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提到社会化,多数人肯定说就是新媒体,我们的理解新媒体是相对于以往成熟媒体的统称,在2000年对于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就新媒体,后来的博客、QQ空间、贴吧又是另一种新媒体,现在的微博、微信和各移动媒体平台被统称为新媒体。如果把社会化称作是新媒体,这个概念是过于宽泛,也不太适用于营销行业。

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之前的广播、电视、杂志、报纸、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从媒介的形态上来看,是点对面,强制性的传播媒体,你无法与之互动,你的互动对于媒体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例如你在看《快乐大本营》的时候,发现何炅有个很囧的表情包,你想截图出来发给大家看,即便你给《快乐大本营》节目组写信都没用,更不用说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有了互联网之后,你打开电脑上网易新闻看当天的头条资讯,也只是阅读浏览一下,它是点对面的传播形式。点是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站上你看到的内容,它不随着多少人的观看而变化,面则是消费内容千千万万的用户。

到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例如微博、朋友圈为代表的主流社交媒体,它是点对点的互动媒体,在微博上你看到的内容是由你关注的人所发布的,通过你的转发,才可以被你的粉丝所看见,就是说每个人看到的内容,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由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传播网络。在朋友圈上你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这篇文章是由你的好友发布到朋友圈后才被你看到。要经过你转发到朋友圈,才会被你的好友看到,就是点到点的传播,不像传统媒体面对着千千万万的观众,这就是互动媒体,互动媒体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们每个人都是互动媒体原生的一部分,每个人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传播者,你,我,他都是自媒体。

从媒体行业的理解,会被很多人调侃说,你是做新媒体的,也就是运营微博、公众号的小编,每天发布一些企业通告、领导行程,还要负责企业各部门活动策划,领导指定要涨多少粉丝,涨多少阅读量的KPI,一个脑力劳动者彻底沦为一个打杂的工种,我之前接触一个500强企业领导说:“做新媒体就是不花钱,花钱做什么新媒体”,听到之后下巴都掉了。

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对新媒体的看法,抱有如此廉价和偏见,几乎没有企业敢和央视说不就投个广告,你为什么还要几千万。请个明显代言,品牌主还出大价钱给你投放户外广告,为什么没有提出让明星免费代言的说法?像报纸、杂志也从来没有如此过,为什么新媒体,就会被认为是可以免费宣传打广告,可以不用花钱维护的媒体呢?

二、社会化的本质

你不懂社会化营销

在营销行业中,社会化互动媒体被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不管是快速消费品牌(可口可乐、海飞丝、多芬、SK2等),还是汽车、地产、金融、IT、互联网等不同品类的品牌,但运营品牌的套路总是相似的。总而言之,就是发发微博,写写公众号,追追热点,搞个病毒事件,做个“刷屏”H5,具体说来大家的做法如下:

发微博上来说,24节气来一套,不管是什么品牌,尤其是越传统品牌,越喜欢花重金,制作插画、水墨3D等24节气内容,完全不顾及粉丝是否喜欢,内容是否符合品牌定位。

晨安晚安不能少,一个品牌微博账号,每天早上6点和大家问好,晚上10点准时和你说晚安,暖得像备胎一样,就是不撩你不互动,因为发了晚安小编就下班了,彻底完成了新媒体一天的工作。

随着微博成为做社会化基础平台,前几年大家都会模范避孕套品牌杜蕾斯,去给自己的品牌做品牌拟人化,现也有叫品牌人设,例如支付宝、海尔等品牌,依靠放飞的人设,从众多的品牌微博账号一跃成为品牌总教头。带动了众多品牌主的模仿,完全不顾及品牌的调性,完全是吐槽吐到人设都崩了也不自知,不管遇到谁都只会说:送我上去,加个比心表情。

事件刷屏,从报纸时代的吸眼球的民生社会新闻,到天涯的小月月贴文事件。事件营销一直是做公关的必备技能,在微博上,由于去中心化,让信息传播的更为迅速,成本更为低廉,事件炒作受到品牌主的喜爱。很多广告公司也常接到品牌主帮策划事件,要求很简单:吸眼球、要刷屏、要搞笑。例如北京某沙拉店,推出斯巴达勇士送餐服务,上百位外国美男裸露胸肌号称“斯巴达勇士”,出现在北京国贸、三里屯等地,最终被城管制止收场。事件可以短时间获得巨大的围观,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给品牌引起负面新闻,让用户反感品牌价值。

上面列举的种种现象,都是在用传统的旧式的思维来理解互动媒体,媒体人依然用点对面宣传方式来理解互动媒体,旧广告人过往的成功,都是基于传统点对面的媒体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跨越到点对点的互动媒体,依然用旧有的方式来应付不同品类的品牌。这就是被大家误解的“新”媒体,但这一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媒体,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我更喜欢国外学者称互动媒体为‘SocialMedia’,中文翻译为“社交媒体”,这是对互动媒体最为正确的解释。

我发现大家对社会化的概念存在着混淆,非常有必要从基础概念来明确下社交媒体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看下,现在大家普通认同的社交媒体的概念:社会化意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产生出的新媒体形式,每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同时扮演着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

三、社交媒体三个特点

你不懂社会化营销

社交媒体有三个特点:

1、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你至我,我到你点对对的联系,我们通过账号的相互关注,成为好友建立联系。

2、社交媒体是去中心化媒体,每个内容的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形成,每个人都是社交媒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每个人或组织同时扮演着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每个账号都像处于社交属性叠加的“薛定谔的猫”双重状态,只有在消费者是否分享内容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TA(指她或他)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角色。

我们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状态,在发微博、发朋友圈、发抖音短视频等内容的时候你是传播者。你在与别人发的内容互动,看别人发的内容就是接受者。整个社交媒体是由每个人组成。你可能会问怎么去评价微博、知乎的KOLs(是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他们很像传统媒体的点对面式的传播啊,KOLs是有大量粉丝的人或组织,他所传播的内容还是需要每个粉丝去互动,是属于社交媒体平台运营手段之一,他还是属于社交媒体的范畴,假如每个粉丝都不转发 KOLs发布的内容,就立刻丧失了作用。

我们生活在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十字路口,越来的越多的报纸、杂志媒体媒体宣布停刊,剩下少数几家由政府出资继续出版,电视台也开始了互联网化,2018年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提出,要与社交媒体进行融合为“融媒体”,我们当下的社交媒体平台会往何处前行?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简述新媒体广告的表现形态(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经过哪几个时代)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