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的特点:
1)“中国红”展民族形象
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的外形设计
中国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3)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
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
4)屋顶花园:“新九洲清晏”初露风采
九州清宴原本是圆明园中的景观设计,设计人员将其“移植”到国家馆周围,成为国家馆的景观。经过重新设计后,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将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融在一起,非常值得游赏。
5、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6、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7、展现中华文明,传递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中国馆将向参观者呈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表达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传统诗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意栖居的意境。
中国馆本身展现了完整统一的空间艺术。从中国馆外观到中国馆馆内的布局设计,既突出中国的元素和中国的特色,又融合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呼应“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这一中国馆主题。
8、展现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个省市,将首次亮相中国馆,通过各自为期一周的省市系列活动和其它活动,展示具有浓厚地域色彩、民族色彩的戏曲、歌舞、民间手工艺术、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等,使参观者集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9、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
中国城市起源甚早。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馆将选取众多的中国城市,向观众呈现目前中国城市生活的状态,以及在促进自然与城市和谐发展方面所作的探索。
聊城戏曲文化展览馆位于古城南大街,该馆总建筑一千余平方,展区七百余平方,外附公演大戏台八十四平方,可通过戏曲文化展览、现场演出,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为丰富聊城古城区文化氛围,让市民文化生活更加活跃,现场演出更加直观,在戏曲展览馆楼前投资安装了LED大屏幕,成为文化街区的最大亮点。
聊城戏曲文化展览馆是山东省唯一戏楼与传统戏曲藏品文化展览馆为一体的大型展馆,该馆历时五个月装修、布展,形成一步一景,井井有序,规模宏大,让市民为踊跃驻足的公益场所而感慨,也充分体现了天运茶楼有限公司为中华古城传统文化事业投资做出的贡献。 戏曲文化展览馆作为聊城戏曲文化传播基地,不仅承载着戏曲文化的传播使命,更是对聊城历史文化展现的补充和深化。中国在宋元之时已有戏曲艺人在酒楼、茶肆中做场,至清代开始在茶馆内专设戏台。久而久之,茶园、戏园,二园合一,旧时戏园又称茶园、茶楼。所以有人说,“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戏曲与茶文化相辅相成,渊源久远。 地址:聊城市东昌府区楼南大街15号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公交信息:k112路、k1路、k332路、k433路、k437路 自驾乘车路线:从聊城汽车总站进入建设西路,行驶700米;左转,进入卫育北路,行驶1.7公里;请直行,进入卫育路,行驶230米;请直行,进入卫育南路,行驶320米;右转,进入镜明路,行驶830米;左转,进入北关街,行驶220米;右转,进入北城墙路,行驶90米;左转,从北城墙路到楼北大街,行驶70米;右转,进入楼北大街,行驶590米;进入环岛,进入楼南大街,行驶260米;到达戏曲文化展览馆
民族文化宫坐落在北京长安街西侧,建于1959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它的建立,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中国56个兄弟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象征。
民族文化宫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主楼13层,高67米,东西翼楼环抱两侧,中央展览大厅向北伸展,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楼体洁白,塔身高耸。整个建筑造型别致、富丽、宏伟、壮观,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1994年被北京市民选为50座“我最喜爱的民族风格建筑”之首;作为新中国“第一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民族文化宫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民族文化宫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内设博物馆、中国民族图书馆、民族画院、中国民族年鉴社、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剧院、宾馆等近20个涉及文化事业、经营及职能管理部门。具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举办民族展览,收藏和研究少数民族文物、文献,提供民族书刊,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承办民族活动及商业演出等多项功能,是中外人士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
民族文化宫的宗旨是:为民族文化事业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业服务。民族文化宫建成四十多年来,收有珍贵少数民族文物5万余件;藏有24种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及汉文书籍60余万册;举办了民族工作成就、少数民族服饰、乐器、工艺美术、面具等专题文化展览及基本陈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展》,全国各民族地区有近50个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经济建设成就在这里展示;上演了民族歌舞及中外著名音乐、戏曲等剧目;出版了民族音像制品;展示了民族风格的饮食文化……接待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港澳台同胞和侨胞,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来宾和读者几十万人。
1998年开始,国家投资1.6亿元人民币,对民族文化宫进行抗震加固和全面装修。民族文化宫下设展览馆、博览馆、图书馆、宾馆、大剧院、娱乐城等机构和设施,集文化交流、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理想场所。其中,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拥有3400平方米的五个展览大厅和雄厚的展览组织、设计、施工力量。主要从事组织,承办国内外经济、文化展览、展销会;向社会各界提供展览场地、展览设备租赁;承接各种展览会的总体设计、美术制作;组织展览的新闻发布会;并设有巨幅广告牌,为企业及其产品设计制作广告。
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主要收藏我国少数民族文物、研究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充分反映建国以来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以及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9号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戏曲文化展馆设计(中国馆设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