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一词,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中,云计算、大数据、后台等新鲜词汇渐渐涌出。但是,关于新媒体的那些未来发展趋势,你知道几个?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的未来趋势?
1、数字媒体时代到来
有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分值早已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也是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十个国家之一。
数字媒体飞速发展促进中国成长,网络强国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2、智能互联加速前进
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的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智能推荐、语音识别、智能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传输的各个环节,智能移动互联网正在蓄势待发。
对于新媒体来讲,未来的技术发展导向必将是:万物互联,智能加速。
3、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我们都知道,传统媒体在技术的冲击下已经面临很多的挑战:纸媒的重组、区域媒体整合都将在未来上演。
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发展过程中,会保有新时代的思维,以移动和智能优先,以生产高质量内容作品为目标。
在未来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确定一些评估指标和体系,这也正是新媒体所需要的。
4、互联网内容建设逐渐规范
互联网的内容就已经走向规范化、健康化建设,一些主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全网阵地意识都在加强。
第七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5、内容付费成为赢利热点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最关注的抖音,一些“官方号”的入驻,产生非常不错的影响力。
在“后真相”时代,呈现客观事实、深度信息的报道显得格外珍贵。在新媒体产品领域亦是如此,内容的价值更加重要。
知识付费时代开启随着内容付费领域的不断拓展,知识IP和知识领袖不断涌现,短视频和音频将成为内容付费行业的主要产品形式。
然而,如何确保知识付费产品的高打开率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内容付费也成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输出的一个新方式。
6、社交化产品成为新势力
据中国数字产业数据分析:预计2020年中国社交零售用户规模达5.73亿人。
随着微信生态功能的持续完善,电商各平台的激烈角逐,电商的社交化成为当前大热。拼多多、小红书、有赞、云集等社交电商模式非常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电商获取流量难的问题,通过充分挖掘用户个体和社群价值,以信任和人脉为核心有效进行商品和平台推广。
未来,新媒体依旧充满着无限可能,所涉及的方面将会继续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参考资料:人民网、经济日报
新媒体是什么?
新媒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没什么好说的。大多数人现在讨论的,以及这个题目所问的,都是狭义的。狭义的新媒体定义就是自媒体。
新媒体的本质在于: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人人也都是传播者。
你去分析所有的新媒体平台,看看是不是都符合这个点。像知乎,主题之下,每个人都可以答题(生产)、点赞(知乎点赞相当于转发即传播)就是新媒体。而类似知乎日报,只能经过编辑的筛选才能呈现就则不是新媒体。
传统媒体类似于报纸、电视、杂志、电台等等。生产者大部分都是比较专业的人,例如编辑、制片人、主播等。而普罗大众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只是消费者。例如一本书,作者或编辑扮演生产者,出版社和书店则扮演传播者。而你买了这本书,只能算是消费者。
当新媒体出现之后。每个人都可能扮演生产者,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如知乎、双微、头条号等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生产者。当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贼好,顺手点赞然后转发到自己的票圈或者微博上,其实就等于你是传播者。
新媒体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有对内容的投票权
传统媒体更注重的是渠道,例如一则广告在报刊里面或者是地铁广告牌,那么即便是内容多么枯燥无味,是没法让人不接受的,你是必须且是被动的方式去接受。而新媒体,则必须更注重内容,例如同样是广告,即便是大v,也不会在自己公众号的头条直接去放硬广。例如咪蒙、例如薛之谦、例如天才小熊猫、例如胡辛束。你去看他们所做的广告,你就知道了。用硬广的思维做新媒体,那就必死无疑。
你手上所有的投票权即是点赞和转发,例如在知乎平台,你点赞之后该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的粉丝的timeline上面,如果你觉得答案答非所问,甚至可以点反对或者没有帮助。这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投票权。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都包括哪些?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
——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
“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
“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
“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新媒体的特点是什么?
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
新媒体到底是什么?
从三个角度理解“新媒体”:时间,技术,社会。
时间:时间上更近的可以被称为较“新”的媒体:网络相对于电视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
技术:价格更低廉,传播更广泛,应用更普遍,等等上述很多答友提到的革新技术的媒体都可以被认为是新媒体;
社会:新媒体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社会作用的革新。
首先声明: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反而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是结果,不是原因。作为一项口号:微博改变一切,将微博作为主语,是错误的。改变一切的是使用新媒体的人们。
那么,以下三点可以作为标准,从社会作用上来区分新旧媒体
一.是否可以被更多的人便利的使用
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要素:更多的人,和便利的。
更多的人:当更多的人使用较“新”的媒体,以及使用较“新”媒体的人变的越来越多时。例如,当电视的使用量超越了报纸,并且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观看电视新闻,电视相较于报纸就是新媒体;当网络的使用量(重要性)超越了电视,并且网络逐渐开始取代电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来源,网络相较电视就是新媒体。
便利的:使用成本下降是新媒体取代旧媒体的原因之一。网络的重要性真正超越电视并不是始于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客厅或者卧室,而是从进入每个人的口袋开始。人们不用随身携带大堆的报纸和砖头似的书本,也不用被固定在沙发或者酒吧里,就可以在任意时间获取信息使得报纸,杂志,电视失去了统治地位。
二.是否有助于更加公开和公正的讨论和传播
这个命题包含了两个要素:公开和公正,讨论和传播
公开和公正: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新闻的制作需要从审题,到采编,再到审阅的过程,大众难以参与信息的选择和报道的编写中。媒体从业人员可以决定什么需要让受众看,以及从什么角度看。网络使得信息能够更好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保存。信息也可以被更广泛的搜索和传播;
讨论和传播:网络,特别是Web 2.0的编写权在用户手中,用户既是内容的接受者,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制造者。网络时代,用户,而不是编辑,可以决定在哪个平台,从什么角度,说些什么,说给谁听。
什么是新媒体,它的应用领域主要是?
目前新媒体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发布系统方面,
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挥的定义:“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社会关系层面的理解。
可以肯定的是“新传媒”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最根本体现在技术上,也同时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比如互联网;而有些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以下是我们公司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概况
鼎科新媒体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程度的深入,结合国外先进的行业经验,出现了在公众场所非常受欢迎的新媒体。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学校、***等公共场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目前国内很多银行、星级酒店、智能大厦电梯口以及其它地方的液晶显示屏幕均采用单机DVD、VCD播放模式,且所有发布的内容都由广告公司专业制作并由他们进行发布,这样存在很多方面的弊端。采用新媒体,可以轻松地构建一个集中化、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分众化的大型智能化大厦平台,提供功能强大的信息编辑、传输、发布和管理等专业媒体服务。
鼎科新媒体控制播放系统针对目前信息传播需求,以前瞻性、拓展性、先进性、实用性为设计思路,采取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方式将视音频信号、图片和滚动字幕等新媒体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输到显示终端,以高清数字信号播出,能够有效覆盖楼宇大堂、会议室、办公室、会客区、电梯间、通道等人流密集场所。对于欢迎信息、会议导引、活动通知、产品特色介绍、天气预报、宣传资料、滚动字幕节目等即时信息可以做到立即发布,在第一时间将最新鲜的资讯传递给受众,并根据不同区域和受众群体,做到分级分区管理,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另外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还可以获得可观的广告收益
微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传媒生态,为抢占融媒时代制高点,传统媒体竞相开设微博,以期在网络上延续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入驻新浪网,引起网民瞩目。截至8月10日,该微博共发帖500余条,平均日发帖20余条,帖子的最多转发和评论次数达10多万次。其粉丝的增长速度尤其令人瞠目:20天的时间吸引粉丝40万,平均日增长2万,仅8月6日一天就增加了7万粉丝。
党中央机关报进驻微博这个草根话语场,这一点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印象中高高在上的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众多粉丝,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赢得了网友的尊重与信任,为官媒融入微博树立了典范,其传播策略值得研究。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传播策略。
重建官媒公信力:贴近民生,直面问题
微博是一个信息过剩的“话语江湖”,大量的信息甫一发布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要在众声喧哗中突围,必须赢得网民的认可,获得网民的关注、转发和评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选择是贴近民生,直面问题。
2012年7月22日凌晨4点58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第一条信息:“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为每一位尚未平安到家的人祈福,向每一位仍然奋战在救援一线的人致敬!北京,加油!”彼时的北京遇到了六十年一遇的强暴雨,灾害夺去了数十条生命,网友们揪紧了心关注着北京灾情。这一条充满感性、饱含关切的微博在凌晨发出,迅速与网友揪紧的心取得了共鸣,也体现出官方微博的基本取向之一:与民众站在一起。
民众在现实中缺少发声机会,因此更热衷于在网上讨论公共事务,并对民生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微博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并影响着舆论的走向。如果官媒对网民关切的热点问题视而不见,自说自话,就会被网民抛弃。在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不回避,不缺席,发表了大量贴近民生、直面问题的帖子,在帖子中弘扬主流价值,大胆亮出观点。开博以来,该微博关注过的现实问题有北京强暴雨灾情、幼女被强暴母亲被劳教案、赵登用被冤案、沈阳店铺歇业事件、专家脑残数据等。在北京强暴雨灾情中,第一时间发布全部77个遇难者名单予以哀悼;在沈阳店铺歇业一事中,提醒政府光辟谣是不够的,要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在赵登用一案中,批评某些警察不能光靠拍胸脯来破案;对专家称已完成62%的民族复兴任务,指出这一数据的苍白,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应只有GDP和奥运金牌,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帖子既保持了官方媒体客观、理性的态度,又贴近民生、高扬正义,既弘扬了主流价值观,又紧贴民众利益。
这些帖子产生了明显的正面效应。在帖子下面的上万条评论中,网民常见的情绪性、激愤性言论出现向正面转化的迹象,大量理性化的探讨与思考出现了。“传统媒体和网络言论是社会舆论杠杆的两端,只要能直面现实,找到支点,以朴实真诚的文风作为润滑剂,传统媒体就可以搬运舆论杠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面向现实的勇气赢得了网民的信任,以客观、理性的观点和态度引导了网络舆论,初步建立起官媒公信力。
全媒体时代的融合报道者:整合新闻,全时播报
作为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微博的价值实现还在于以权威的声音及时、准确地传播新闻。开博以来,该微博对很多重大新闻事件频繁以“本报记者报道”的方式予以连续报道。其中,以“山西洪洞透水事故”为题发布的报道4天内有5条;以“辽宁灾情动态”为题的连续报道两天内发布4条。以唐慧被劳教案为例,8月10日上午7点到9点两个小时内滚动发布3条消息,一旦有最新进展便及时更新。实际上,微博上的信息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格局,网民对来自官方的声音不仅没有厌弃,反而更加渴望。及时、准确地传播最权威的声音,特别对那些公众存有疑问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澄清人们的质疑。
这些连续报道具有两个特点:
首先,采用“多人协作的新闻生产模式”。②为使报道及时准确,该微博打破部门限制,打破传播载体限制,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报道。人民日报微博由新闻协调部运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恒权表示,该部门的责任是“更好地统筹全报社的新闻报道,整合和共享新闻资源,为统筹报社各媒体和编辑部各部门的新闻报道提供组织保证”。③其报道模式往往是这样的:总部负责世界范围内调配记者资源;前方记者在事件现场采访并将采写的内容传回总部,供再加工;微博执笔者在总部将各地记者发回的素材进行整合,改造成140个字以内的稿件,根据情况融入图片、视频、长微博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出适合网络传播的微博作品;最后,由专人在微博发布。
其次,全时性报道。微博报道没有因为纸媒的出版周期而产生的时间点,取而代之的是每天24小时的全时循环报道。微博运营者不断更新该报记者发回的来自现场的最新消息,每有最新进展,便实时修正和补充。深夜上网的网友在凌晨发现人民日报微博更新帖子是常见的事。相对于许多媒体微博简单地把纸媒上的内容复制到微博不同,人民日报把微博打造成了一个新闻整合发布平台。
改变话语方式:风格清新,表达真诚
人民日报微博天然地置身于一个草根话语场,这个环境决定了该微博必须使用网民听得懂的语言,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真话实话,与网民共舞。“只有用‘人’的方式与网民互动,才能在这个社交空间中游刃有余。”④在奥运赛场上中国男篮对阵英国的比赛中,该微博感叹大郅“真拼了”,“竟然还有一记暴扣,太少见了”;在刘翔摔倒退赛时,该微博用充满感性的话说:“今日立秋,想刘翔伤痛切肤、心痛彻骨,定是不眠夜”;赵登用案昭雪时,该微博发布:“执政者仍是最重要的自变量,为则得道义,聩则远民心,能不慎乎?”没有官话套话,是充满理性而又饱含感情的真话实话。这样的话语才能真正打动网友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
总之,人民日报微博成功地发挥了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其关键在于掌握了微博传播的特性,这是人民日报微博对其他传统媒体开微博的有益启示。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编号11JK03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鹏飞:《寻找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的重叠地带》[J],《新闻战线》,2011年第7期
②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J],《新闻界》,2011年第3期
③陈良飞:《人民日报新来的“年轻人”:官方微博贴近民生》[N],《东方早报》,2012年7月30日
④彭兰:《媒体微博传播的策略选择》[J],《中国记者》,2011年第2期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新媒体日报(人民日报新媒体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