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CAD里按比例打印建筑平面图,打印好的建筑底图放在硫酸纸下,用宽的塑料胶带裱图固定。第一步将建筑及主要道路描绘出来。
进行景观方案的设计,交代清楚各级道路走向、组团及小空间之间的关系。逐步细化,加入各种花架、雕塑、岗亭、景墙等景观构筑物,画出铺装收边线及铺装样式,这一步我把他统称画景观硬景。
各种植物绘制:主景树、行道树、灌木、地被及草地,并分别用不同的图例画加以区别。
特别注意对一些主要入口及景观节点的详细描述,它们将是整个平面图的出彩之处和主要看点,最后用黑色记号笔比较粗的一端统一画上投影。
反面上色法,也就是在墨稿背面上色,因为这样不会使正面的线框图、阴影和影子变得模糊、被涂抹或是产生污染现象。从纸的背面看,线框图的线条仍然很清晰,可以完整的表达图纸的内容。在反面上色,可以使色彩显得更均匀、一致。此外,修改颜色和线框图都变得容易,而且两种操作不会相互影响。使用反面上色法绘制的图纸,光照效果更为生动,几乎不需要附加的劳动!
上色的基本原则是由浅入深,一开始往死里整,修改起来会很困难,在作画过程中时刻把整体放在第一位,不要对局部过度着迷,忽略整体,后果将惨不忍睹,“过犹不及”应该牢记。所以我先用浅绿色画大面积的树,做到轻松自然.快速平涂,适当预留一些空隙不要涂满,根据项目的色彩氛围选择合适的颜色快速运笔.
刻画调整,注意不要画得太细太实,颜色不宜过多,以大色调为主,画出大概色彩关系和层次即可。
最后分别给、木平台、水景、岗亭以及木制花架等其他部分上色,注意这些部分的选色一定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他们也起着最后协调和平衡整体色彩关系的重要作用,也是最后修正画面效果的机会。
第一就是不断的手绘练习,能够锻炼心手合一的状态,在画平面图的时候,其实心中已经有一个空间场景的感觉,所以优秀的设计师在画平面的时候,不仅仅是平面构图的美观,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空间设计,也就是在画平面的时候,脑中就有相应的空间场景的轮廓。第二点就是手绘练习,能够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我所了解的很多国内外设计大师,都是终生笔不离手的,例如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朱育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等。事实上不断的练习手绘,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设计师而言,哪怕是画电脑效果图,都会有潜移默化的提高。我公司之前的一位同事,手绘的功底相当的好,他画的KETCHUP的效果图也绝非一般的人能比的了的,这位同事几年前已经移民美国了,在美国的工作之余,还在不断的画东西,从水彩到水粉到钢笔画。第三点就是手绘是一种非常好的总结和学习的技法,手绘练习是一个再思考的过程,特别是学习别人的作品,如果只浏览照片或者文字或者别人画的东西,往往难以深入了解设计师的真实想法和设计精髓,自己用手中的笔去理解,更容易深刻把握别人设计的优点甚至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我想这种学习肯定会是事半功倍的。第四点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学好手绘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很多大的设计院招聘设计师,对于手绘的能力要求是十分看重的,也是面试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如果个人想继续进修,例如设计学的硕士或博士,对于手绘的考试更是不可避免。笔者之所以工作这么长时间后有勇气继续考北林的风景园林学的博士,就是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过的手绘练习给了自己极大的动力。第五点是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手绘作品,或许将来有一天也可以有你自己的作品集出现,笔者出版的《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一书,里面的图片其实就是自己工作积累下来的手绘作品,坦白说里面的大部分图片画的并不好,但为什么该书最后能够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个人想除了该书所涉及内容市场上相对较少之外,个人的这种积累的成果和辛苦广大读者还是能够体会的到的。
手绘的作用对园林设计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才能练好手绘?这个方法论的问题网络上和书籍中也有无数的版本,各种手绘机构也如雨后春笋,其实读者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经历和体会。
先打印一张CAD平面图,然后上色就行了,
在电脑里手绘也行,要用到手绘板画法如下:
1.首先先明确自己的设计理念
2.然后定风格
3.再在规定的规划面积上画出相应的路网
4.再一点点深化即可
可以用打印出来的CAD平面图,也可以直接在电脑里手绘。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
具体的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用圆模板一类的尺规作图啊是临摹,还是自己设计?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景观设计图手绘(如何画园林景观设计平面图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