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创意设计素描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素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媒体模版 admin 浏览 评论

一、教学理念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素描要求保持画面效果与实物形成的视觉一致性。在传统美术教学理念指引下,素描太过注重写生手法和基本功训练,反复强调光线明暗、组成比例以及体积大小等问题,过于注重表现对象的真实性。而现代素描在发展改革中植入与时俱进的全新理念,形成“现代素描”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其教学形式与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形成了与专业性质相符的基础学科特点。

二、教学方法

在素描教学方法上,传统素描和现代素描存在很大不同。传统素描教学常常给予学生简单的技术和技能训练,由教师在课堂中陈列静止的物体,并要求学生四周围观,被动地绘画。还时不时地改变摆设的物体,这样会导致学生内心真实感受的传达受挫,从而使学生创作作品中所呈现的个性特征消失。随着社会发展,素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发展,现代素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寻找自己喜欢的题材,使主观能动性在创作中发挥到极致。即使教师摆列实物,也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以及价值。现代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创作,而是主动活泼地创作,并与教师进行深入沟通,以达到思想和价值层面的交流。

三、素描训练角度

美术创作需要很好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训练在现代素描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传统的素描教学更加注重造型能力的训练。创意的素描以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创作绘画,伴有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意素描训练呈现多样化,使学生更全面地认知素描造型,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造型及构成。因而,灵活独特的创意构思,在创作中传递出学生的个性思想,而所展现的画面形式更是与以往画面形式截然不同。

四、选用媒材与表现题材

与传统素描教学相比,现代素描更加独特,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其一,传统素描过于看重绘画技巧,而对媒材不够重视。现代素描教育弥补了这种不足,运用不同笔墨、颜料等新材料工具,在素描创作中大胆应用现代科技。其二,传统素描表现题材比较单一,而且表现道具以石膏为主,还有其他生活用品,如果蔬等,唯美的审美过于极端。在现代素描教学中,题材范围更加广泛,选择更多,基于此形成具有独特形式和审美价值的新道具。选择空间的扩大,表现题材的独特个性,给人全新的感受。

五、表现形式和手段

明暗调子是传统素描常见的表现形式,分析其规律变化和结构理解是传统素描中必不可少的课题。这就促使创作者使用明暗分层的技术手段,将客观实物的各个方面以及色感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现代素描的表现形式要求紧紧联系专业,采用准确简单的线条构建形体,创作中尽量不用明暗手段。线条表达准确且符合透视规律,因此,在比例方面要求更严格。在现代素描中,写生对象的照明采用自然光或者多光源而不是传统的打灯光。画面的视觉效果是传统素描的目标,它一般取决于传统素描的绘画特性,因此,明暗调子是传统素描重要的表现形式。以理解、剖析结构为目的,是满足现代素描的专业要求的需要,简单明了的线条是现代素描常用的表现手段。

六、空间理念和细节呈现

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传统素描重视视觉效果的呈现,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是重要的画面效果的衡量准则。而现代素描画面效果重视结构的理解感悟,科学准确表达形体结构是现代素描画面效果的衡量准则之一。其与传统素描存在着差异:一方面,在空间和立体的表现上,现代素描更注重较强的三维空间立体感。现代素描习惯把物体看作透明的,可直观地把其全体结构表现出来,这需要对三维空间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在细节表现中,构建物象的联系是现代素描要表现的重点,它需要了解物象的形体构成以及部分间的组成形式。物象内在的本质特性是现代素描的重点,需要从现实形体中分析概括。虽然传统素描和现代素描都有其独特性,然而其真正的内涵还存在差异。

笔者认为:在不同的教学侧重中,对各种主张应有适度的把握,将各自的优势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相对适应于艺术设计教育所需的素描教学体系来。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模式就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来看,其基础地位与价值取向各有侧重,教学模式不一:有的偏重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性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强调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写实与具象性的表现;有的偏重于线性框架结构的训练,强调其内外形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与物象某一局部的超写实表现;而有的又关注于抽象性的创意训练,强调其解构性的重组与意向性的表现……从学生这一层面上讲,在一些认识和表现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理解上的差距,有的人误以为掌握和运用设计素描主要是靠单纯的设计理念,或者认为只要学好了绘画性写实素描,即可完全替代艺术设计所需的素描造型。事实上,所谓设计素描的理念是靠一定的素描造型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来支撑的,是经验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升华。写实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是写实素描的发展和变化。应该说,设计素描是探讨和利用造型元素的构造表现原理来发掘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造型基础课程之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有一点应该明确,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明确教学目的,树立设计素描意识不言而喻,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和发现抽象的形态;关注物象造型的内结构与外结构的有机结合,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经过提炼与归纳,形成理念的形态,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重树新的形象,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设计素描与绘画性素描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体系,绘画专业对素描基础的要求是:精神内涵第一,物质性第二,强调人的审美信息传达,如国画对素描的要求是以短期的线性形态表现为主;油画是以长期的块面结构与明暗调子素描的训练为主,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坚实的具象造型的基本功和增强相应的审美能力,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训练则强调物质性、适用性第一,精神内涵第二,更多的是关注适用性、功能性。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其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简言之,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因此,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设计素描与传统的绘画性素描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着明显差别,其根本区别在于其价值取向不一,具体表现在: 1.功能特点所谓功能,即作用与效能的意思。绘画的概念是“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那么绘画性素描的功能就体现在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方面。其价值取向在于精神与情感的熏陶或其本质特性来体现它的价值作用。相比较而言,设计素描的功能性特点,却以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而其精神内涵与审美内涵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素描训练必须受适用功能的制约,而正是由于这个因素,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素描训练才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和特色。 2.造型特点所谓造型特点,即造型活动或作画过程中独有的特征。由于不同专业的素描在教学中其功能价值的取向不同,相应地带来了其造型特点方面的差异。绘画性素描的特点表现在:一是讲究画面构图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具象再现的可能性,强调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主张。而设计素描的造型特点是:构图更加关注其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能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在这个前提下,才考虑其画面的相对完整性,强调创造性地构造与表现物象,具有造型的多样化、视感的多属性、空间的多维度、效果的中介性等特点。 3.思维特点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方式,反映在设计素描中是有着其个性特点的。绘画性的素描一般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强调的是艺术的审美性。所谓形象思维,概言之就是对生活进行直观感受和形象的再现。在绘画中体现的是一种直观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思维活动方式。其特性具体表现在形象思维对感性认识的全面依赖,并从审美的角度来关注客观物象,它是以感性为引导、理性为内容的形象思维。而设计素描则运用的是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所谓设计思维,概言之就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对客观素材与感受进行间接、概括、综合的反映,强调的是科学合理性。由设计思维与形象思维组合成的设计素描思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结合、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结合、典型性与综合性的结合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具体思维活动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4.方法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表现方法,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论的方法论。绘画性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绘画性素描注重感性认识,强调外在形象的形体构造关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以及观察与表现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觉与理解的关系等。在表现方面,一般是以具象的明暗调子素描表现方法为主。而设计素描则强调的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法来观察、认识、分析物象。具体来讲,就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剖析物象,即从不同视点和用“透明”的方法来观察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特别是物象内部结构之间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与组合关系。 5.内容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除包括一些绘画性素描的基本内容如:透视、形体结构、明暗、造型原理与规律等之外,更重要的是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与思考、逻辑的推理、抽象思维的训练与抽象的发现和表现以及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插画艺术的存在体。正因为此,我想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插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从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以及视觉经验对插画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层面上来分析插画艺术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插画艺术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强调“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2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利用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到插画,人们往往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插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白。例如,几米就认为应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或许这就是几米作品的迷人之处。又如绘本作者钱海燕,她是近年来崛起的著名青年女漫画家,她的漫画作品幽默、俏皮,蕴含着一种灵秀之气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她观察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于是,在她的笔下,几笔漫画加上几句精练的文字,就折射出了她独到的生活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看插画艺术同样能够使得我们获取某个时代或是某个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及存在状态,而且这种形式更能够让处在当代这种信息化时代里的人去接受、承认。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而信息文化又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视觉文化与信息文化开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自然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教育也不例外。可以说在课外生活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如电视、录像、网络以及各类报刊书籍,在这到处都充满着视觉图像符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正确理解、接受插图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借此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文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对课文语言的学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插图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借取课文插图获取信息这一方法给予指导,这对学生在认知这一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视觉文化有引导作用。比如说课文插图中的中心主题是如何体现的?从插图的背景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信息?如何从插图中的细节处发现更多的信息?这幅插图是通过什么来打动读者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拓展到多媒体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迁移训练,并通过比较区别“文配图”和“图配文”之间的不同,把握视觉图像的角色特点。比如有些课文中的插图,除了能够揭示出相应课文语言的所指外,自身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作者对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画面上的线条、明暗、位置经营,都抹上了作者的情绪色彩。法国的让·拉特利尔在《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一文中就曾提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的深远影响。”3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尤其在信息时代面前,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下,课文插图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现代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视觉经验对插画作品创作的影响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解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只有这样,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迸发出生命力。当然读者解读作品这种具有内在美感和寓意的视觉物体时,需要一定的视觉经验,因为视觉经验是人类的一种视觉心理图式。我们的视觉心理不是空白一块,从接触世界开始,各种视觉体验就逐渐在心里积淀,世界与社会的各种视觉冲击经过我们的加工、提炼后在大脑的一些神经元中产生镜像,成为我们进一步接受新的视觉刺激的前提——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图式。海德格尔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4所以说视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于创作即便是生活也需要它的存在和升华。可以说当今的数码插图也可以理解成插图的一个新品种,相对于数码插图而言,使用常规绘画媒介的插图可以成为“传统插图”了。数码插图和“传统”插图确有共通的一面。“传统”插图的基础知识如素描、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完全适用于数码插图。我认为如果数码插图离开了视觉经验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正是数码视觉经验造就了数码插图这一门新艺术。但是对于数码插图来说,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是传达艺术家思维的工具,数码插图的灵魂来自于它的艺术性和视觉经验。视觉经验只有被艺术家用来创作艺术时,才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具体地说艺术性就是指数码插图中所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深度、艺术修养高度和艺术能力的全面。艺术能力是指艺术构思的实现能力,比如说创意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等等,它是艺术家艺术水准的重要体现。视觉经验与艺术性是数码插图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威廉·米歇尔所说,“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面对这个被视觉文化垄断的时代,插画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依旧存在并在固守批判现实主义的精英中流行,在他们的图像中,画面的纵深感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加上大面积单纯色彩的平涂,使得主体图式显著跃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图像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另外,我们也很难从他们的图像中找出明确的艺术风格,夹杂在他们图像间的是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等等多种艺术样式的变异体。传统的绘画风格已不是他们界定自我艺术样式的标准,而仅仅作为强调艺术个性的形式借鉴及参照。从图像间流露出的更多是他们作为当下生存的个体对于时代的自我感受。图像中的观念意味在逐步挣脱了传统插画的束缚之后统领了整个艺术过程。尽管他们的艺术并没有完全逃离出精英意识和社会反映论的范畴,但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系上给当代插画做出了新的描述。插画艺术从直接的角度看,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从间接的角度看,视觉则是唯一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间接感受、拥有、享受生活中,视觉经验可以涵盖、替代其它一切感觉经验,而其它一切感觉经验都无法涵盖、替代视觉经验。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最深层的动因,主要是由视觉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视觉经验对于插画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深层的。插画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它开拓出生命的新的感受形式,寄寓了人们生存的新的价值资源,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所以在此希望中国的插画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视觉经验,要在文化背景上来考察,思考它们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

转载请注明:片头模版 » 创意设计素描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素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 ()